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

出版时间:2003-1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耀东,陈思群主编  页数:10595  

内容概要

  《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列为评传的,有四十七人,另附传三人,附考二人,这五十余人,不限于文学家,还有政治家、书画家以及僧人、道士。附录:浙籍文化名人区域分布名录表。

章节摘录

  唐太宗于贞观十五年(641)将文成公主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唐蕃关系大有增进。贞观十六年,薛延陀真珠可汗遣其叔父前来请婚,唐太宗考虑到“大乱之后,疮痍未复”的现实,兼顾以公主换回业已归唐的原铁勒首领契苾何力,决定将女儿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并表示:“朕为苍生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②十七年,真珠可汗又遣其侄突利设来纳币,太宗大宴群臣,相与甚欢。就在此时,契苾何力上言不可与薛延陀和亲。他劝太宗以拖延的方式,制造机会,毁绝和亲,继而使薛延陀发生内乱,大唐从中渔利。于是太宗下诏,令真珠可汗亲来迎亲,太宗“将幸灵州与之会”。真珠可汗大喜,不顾臣下的劝说,准备奔赴灵州。他说:“吾闻唐天子有圣德,我得身往见之,死无所恨。”③但薛延陀为迎亲贡献杂畜,临时调敛诸部,往返万里,道涉沙碛,缺乏水草,牲畜耗死将半,错过了献畜的期限。太宗以此为由,下诏绝婚,停幸灵州。褚遂良当即上疏劝谏,认为“信为国本,百姓所归”,既然太宗已经许婚,而且“报吐蕃,告思摩,示中国,五尺童子人皆知之”,“咸以为陛下欲得百姓安宁,不欲边境交战,遂不惜一女而妻可汗,预在含生,所以感德”,就不应该失信于人。现在反悔,“所失滋多”。因为“情既不通,方生嫌隙,一方所以相畏忌,边境不得无风尘,西州、朔方,能无劳扰?彼胡以主被欺而心怨,此士以此无信而怀渐,不可以训戎兵,不可以励军事”。一时失信,必然挑起中原政府与周边民族的矛盾,人心不服,国无宁日。“且又龙沙以北,部落无算,中国击之,终不能尽,亦由可比败,芮芮兴,突厥亡。延陀盛”。④因此当对他们进行怀柔,不要一味凭武力压伏。从史书记载来看,真珠可汗请婚唐朝,确因倾慕大国声威与太宗圣德,而太宗自恃强大,轻易毁信,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而褚遂良所考虑的,则更为长远,他想到的不只是薛延陀的失望,而且想到了其他周边国家看到此情此景的反应,太宗失信于一族,便有可能给其他周边民族造成不良印象,使众心难安,国家遭殃。守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虽然褚遂良认为唐政府的周边政策应该是“先华夏而后夷狄”,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应当“怀之以德,为恶在夷不在华,失信在彼不在此”,保持中原政府在周边民族中的声誉。在这一点上,褚遂良较唐太宗更具远见卓识。 褚遂良不事遐荒、维护中原政府声誉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唐太宗亲征高丽的问题上同时得到了体现。贞观十八年(644),高丽莫离支杀死由唐政府所立。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