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

出版时间:2008-12-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立旭  页数:298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区域文化人手,对一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扬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活动,规划和指导未来的文化发展蓝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另一方面,这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区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视,成为我国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

内容概要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作者简介

  陈立旭,男,1963年4月生,浙江天台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员、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理论人才,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组成员,省文化产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市场逻辑与文化发展》、《都市义化与都市精神》、《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等、独著7部,出版其他合作专著10余部。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改革开放与区域文化变迁一、市场化取向改革与区域文化的变迁(一)  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体制转换(二)  从计划向市场转换与区域文化精神嬗变二、从传统到现代与区域文化的嬗变(一)  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理论(二)  从传统到现代与区域文化精神的嬗变三、从封闭到开放与区域文化的变迁(一)  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二)  从封闭到开放与区域文化精神的变迁第二章 区域文化精神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区域文化精神与浙江创业创新活动(一)  区域文化与浙江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二、区域文化精神与市场化取向改革(一)  务实的群体品格与经济体制转换(二)  区域文化传统与务实的群体品格三、区域文化精神与浙江经济发展特色(一)  区域工商传统与当代经济发展(二)  区域信任文化模式与当代经济行为第三章 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发展活力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体制二、文化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先发省份的历史定位(一)  市场化取向改革与文化发展模式创新(二)  从计划到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三、宏观层面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一)  建立新型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二)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四、微观层面改革:培育和打造新型文化主体(一)  塑造新型国有文化主体(二)  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主体第四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构一、市场化取向改革与公共文化发展模式重构(一)  重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市场的“优势”和“失灵”(二)  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政府的“优势”和“失灵”二、创新浙江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自然历史过程(一)  从计划到市场:“文化事业”发展模式的重构(二)  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三)  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与管理方式(一)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二)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方式和管理体制四、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一)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二)  增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三)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文化权益第五章 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发展方式一、从“以文补文”到“发展文化产业(一)  1978-1998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发展(二)  1999-2002年:文化产业发展从自发到自觉(三)  2003年至今:以体制改革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二、区块化: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一)  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与浙江块状经济(二)  浙江文化产业区块的形成和发展(三)  浙江特色文化产业区块的分布三、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一)  浙江国有文化企业:以改革促发展(二)  民营文化企业: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量四、现代科技: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一)  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二)  浙江高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五、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一)  丰富的区域传统文化资源(二)  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 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  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改革开放以前,浙江区域社会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浙江区域的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是与浙江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同步的。像全国各地一样,当代浙江的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是由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所驱动的。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突破,从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开始。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同时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随后,又逐步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之后,中央又决定开放浦东,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和全国各省省会以及一些有条件的城市。目前,全国已经形成沿海、沿边、沿江、内地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指引下,浙江逐渐加强了与全国各省市区和世界各国的联系。自1979年2月杭州市与日本岐阜市缔结首对友好城市以来,浙江已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巴西、古巴、澳大利亚、南非等众多国家的省、市建立了友好关系。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民间组织与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友好组织开展友好往来,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浙江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多渠道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同时,发达的经济支撑着浙江不断吸纳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浙江报业、出版、广播电视界积极与国外媒体进行了友好合作。教育、科技对外交流不断拓展。浙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有100多万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欧洲、美、加地区最多。目前,浙江省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界社团、侨界人士保持着密切联系和良好关系。自1990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浙江旅外乡贤聚会”,已成为海内外互动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浙江籍海外侨胞不仅积极参与居住国的建设发展,也为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一大批海外侨胞在浙江投资兴业。浙江省留学人员创业园杭州高新基地、湖州南浔开发区华侨投资区等园区为华侨创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浙江在浙江大学、杭州学军中学、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少儿艺术学校,建立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为海外侨胞和社团、华(中)文学校开展华文教育提供服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的力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