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后记忆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向阳  页数:309  字数:176000  

前言

  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蜿蜒着穿过古镇的闹市;两岸葱茏的树木,倒影在粼粼的波光里,微微荡漾;小溪上飞架着十座古朴的石拱桥,连接两岸的长街,人们在桥上往来穿梭;小溪里筑起了九道水闸,三三两两的妇女在这里洗刷,谈论家长里短;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长街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小摊,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长街两侧的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  这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丹青图,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是故乡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写真。这个古镇,孕育了我生命;这条小溪,滋润着我长大。溪因镇灵,镇因溪活,小溪伴着小镇,静静地流淌了八百年,期间演绎了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后来,公路穿镇而过,商业街横跨小溪,逢房拆屋,遇水架桥,拆掉了许多老房子。两岸的长街,又狭又长,随着商业的繁荣,日见拥挤。于是,人们拆除了原先的两座石拱桥,建起了钢筋水泥的百米长桥,办起了小商品市场。从此,小溪的核心地段成为终年不见天日的阴沟,原先的诗情画意荡然无存。近年来,因为观光旅游的需要,又陆陆续续恢复和新建了一些名胜古迹,包括原先拆除的石拱桥,可惜时光不能倒流,貌虽相似,骨子里失却了当年古朴浑厚的神韵。  客寓他乡,不觉已有二十五年。夜间多梦,常常回到故乡的小镇,还是童年时代的旧模样,时间仿佛一下子倒流了。去年正月初二,回家拜年,重游故地,生于斯长于斯的我,突然觉得曾经那么熟悉的街景,似乎有些陌生,大有“古镇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之感!口中不语,心里却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童年的古镇在现实中已经一去不返,恐怕只有到梦里去追寻了。随风而逝的岂止是古镇,包括童年的一切美好记忆。  由此,萌生了一种讲述的欲望。我生于六十年代的江南农村,经历了彷徨中突变的七十年代,又在物质生活逐渐繁荣、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八十年代度过了青春岁月。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从贫乏到富足,完整地体验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为理解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记录我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或许能够重新找回好多已经消逝的旧日风景,唤醒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记忆,于是有了这本《六零后记忆》。

内容概要

作者王向阳生于六十年代的江南农村,经历了彷徨中突变的七十年代,又在物质生活逐渐繁荣、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八十年代度过了青春岁月。他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从贫乏到富足,完整地体验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为理解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六零后记忆》记录他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希望这本《六零后记忆》能够重新找回六零后已经消逝的旧日风景,唤醒他们心中美好的情感记忆。

作者简介

王向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生于一江南古镇,八十年代起游学杭州,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栖身光怪陆离的传媒界,爱好古典诗词、传统戏曲和现代散文,自寻一方清净天地。

书籍目录

梦回故乡(自序)
回眸中的心语
抒情里的纪实(沈祖安序)
浓浓的乡情
田畈
双抢
车水
挖塘泥
种菜秧
割猪草
摸螺蛳·夹黄鳝·
捉老鼠·罩麻雀
篾匠
箍桶匠
剃头匠
赤脚医生
磨剪刀·锵菜刀
补缸·补碗·补锅
打铁·打锡
阉猪·阉鸡
修伞
弹棉絮
纺纱·织布·裁缝
老行当
围裙
布鞋·草鞋·木拖鞋
手臼·麦磨·踏碓
座椅·站桶
风车
票证
婚俗
过时节
迎灯
迎会
上梁·迁居·建灶
试水龙
算命
以狗为名
村坊
燕子
有线广播
露天电影
露天电视
上学记
游戏
童谣
放风筝
折纸
玩泥巴
滚雪球·打冰凌·敲冰锣
水上乐园
森林乐园
池水·井水·泉水
杂粮
咸菜·野菜
杨梅棵·饼棵·土馒头
豆腐·豆腐脑·豆腐皮
观音豆腐·柞子豆腐·
木莲豆腐
茶·蛋·面
麦饼·米筛爬
冻米糖·年糕
麦喷香·火笼饼·饭团
鱼冻·肉冻
牛清汤

鸡毛兑糖
麦芽糖
酽酽的亲情
母与子
大竹岭
讲故事
两个跟斗
碧芳阿姨
小舅舅
双胞胎爷爷
小姑姑
新正伯伯
龙其哥哥
新宝哥哥
“表哥”
缔绵的友情
丁香
冯捷
先同学
手足情
方老师
数学老师
双木
“小辫子”
一面之缘
西瓜宴
后记

章节摘录

  双抢  儿子上了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他们去杭州富阳学农,高兴而去,高兴而回,走马观花,权当一次远足。他的最大收获,是在地里挖了两块大番薯,喜不自胜,老是捧在手里,在我的面前晃来晃去。而我生在乡村,从小下田帮父母干农活,深知农活的甘苦,尤以夏季的“双抢”为甚。  进入七月,酷暑盛夏,早稻成熟。收割以后,务必在八月上旬立秋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否则,过了立秋,迟一天插秧,就要迟好几天收割,甚至晚稻还没有成熟,就下霜了,轻则减产,重则绝收。为了在立秋前插秧,必须争分夺秒,抢收抢种,叫做“双抢”,为期一个月左右。  “双抢”之苦,首在割稻。那锋利的稻叶将手背和手臂划破,一道道伤痕纵横交错。这时,稻叶上的毛毛,和着身上的汗水,流淌到伤痕上,又痒又咸又痛。而且这种痛苦,无法预防,无法医治,只有承受,只有忍耐,直到将所有的水稻割完,才能解放,谁叫你是农民的儿子!  割完稻子,接着打稻。打稻的时候,左脚站在烂泥里,右脚踩着脱粒机的踏板,我和哥哥双手接过母亲和妹妹递来的水稻,放在滚筒上,来回翻转,进行脱粒。这时,水田里到处都是烂泥,无论是割稻,还是打稻,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尤其是每打一段时间,要将脱粒机往前拖一段距离,两个人拼命在前面拉,一个人用劲在后面推,大家挣扎在泥泞的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使上吃奶的力气,一身泥浆。  双抢季节,骄阳似火,烧烤大地,三十六至四十度的高温,将田里的水烧到了五十来度,简直可以煮鸡蛋了。第一次踩进如此高温的水田中,烫得立即把脚板抽回,后来温水煮青蛙,才慢慢适应。为了防止被毒日头晒伤,必须带上遮阳的笠帽,穿上厚厚的布衣,任凭汗水像雨水一样,一个劲地往下流淌。厚厚的布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如此反复,便泛出一层白白的盐渍。口渴了,只有拎起放在田塍上的茶壶,对准茶壶嘴,猛灌一通,喝的是用“六月雪”泡的茶水;身热了,跳进田边的池塘里,在阴凉的泉水中浸泡一会儿。不停地喝水,反复地浸泡,这是当时能够采取的降温措施。  稻谷收割以后,接着耕田。在生产队里,要经过翻土、压耙等环节。最有意思的是压耙,牛在前面拉,后面拖着一个耙,耙上可以站一个大人。有时候,小孩子贪玩,也站上去,听着那“砰砰砰”的滚动声音,不知不觉中身上沾满了泥浆。  田耕好了,需要施肥,可以是化肥,也可以是农家肥。当时家家户户都养猪,猪圈里积有不少栏肥,要一担一担挑到田头,又沉又重。  更难的是撒栏肥,要用双手把一担担的栏肥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扔到田里,奇臭无比。而且栏肥性热,半天抓下来,双手皮肤浸得皱巴巴的,又烫又痒。  施完肥料,才是插秧。为了抢时间,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去秧田拔秧。一直拔到中午。每个人的屁股下是一条独脚凳,插在烂泥里,头顶上是一把遮阳伞,扎在木棍上,插在烂泥里。相对而言,这是“双抢”期间最轻松的活了。只是秧田里多蚂蝗,有时看看两条腿,居然同时叮着几条吸血的蚂蝗,令人恶心,赶紧用手掌拍掉。  下午三四点钟,太阳不再那么毒辣的时候,就可以下田插秧了。将拔好的秧苗挑到田里,一个一个地扔到水田里,这是小孩子最喜欢干的活,当作一种好玩的游戏。种田的水平有高低,速度和质量相差很大。种田之前,在田的两头,拉一条塑料绳,沿着绳子种,就比较竖直,也比较美观,但有的高手,没有绳子照样种得笔直。  几个人在一起并肩插秧的时候,速度有快有慢,经常要比试比试。如果先下田插秧的人被后面种得快的人赶上,甚至超越,关进里面,俗称“穿长布衫”,就没有面子了。为了避免被“穿长布衫”的尴尬,只有勤学苦练,提高质量,加快速度,种得既快又好。  种田虽然比收割轻松一点,也有很多烦恼。除了酷热难耐以外,对腰力是一种考验,弯腰种了老半天,腰酸背痛,站立不直。种田的时候,双脚往后退,留下两条长长的脚印,如果插在脚印里,秧苗就会浮起来,重新返工。每到傍晚,蚊子出动,嘤嘤嗡嗡,不胜其烦。更有一种黑黑的小蚊子,密密麻麻,喜欢钻进人的头发里,叮在头皮上,痒得要死。用沾满烂泥的双手在头上搔痒,头发上沾满了烂泥,会招引来更多的小蚊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望着沉甸甸的稻穗,是收获第一季的喜悦,望着绿油油的秧苗,是播种第二季的希望。对农民来说,虽然辛苦,也有收获,算是苦中有乐。只有亲身经历了“双抢”,对唐代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诗才有深切的体会。  ……

编辑推荐

  王向阳的文笔平顺中有跌宕,娓娓而谈中偶而停顿,留给读者反思的空间,含有对生活的憧憬。这部《六零后记忆》的立意,是通过对往事的追忆,来转述对现实的思考。文章的格局,是用轻松活泼的语言,来抒发儿时的记忆,描绘民俗民风。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六零后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