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的趣味

出版时间:2011-12-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赖建诚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前言

为什么要读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想法,无论是对是错,其影响力都超过一般人的理解。……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免除于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凯恩斯    为什么要读经济思想史?这是经济系学生的正常疑问。研究所又不考这一科,出国留学时也没人要看它的成绩,就业时更没人关心你是否读过这门课。我连最新的好理论都吸收不完,怎么会有时间和心情读这些“死人的错误见解”?是的,所以这门课在台湾的经济系里,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小盆景,靠此业为生的教师有时还要用分数来吸引学生,既侮辱了它的“价格”,也屈辱了它的“学格”。甚至有教师对学生说,这门课教的都是老古董,既不能用数学表达,也不能用统计工具验证,科学性非常低,基本上是“从垃圾中制造垃圾”。以上的说法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在这个领域工作25年的亲身经历与听闻。    我希望替这个学科讲些稍带门面的话。先从学术市场的产品价值,来辩解这个行业并不完全是在“制造垃圾”。以亚当·斯密为例,他的全集和传记从1976年起,在牛津大学出版社重新编校印行,当初的用意是纪念《国富论》(1776)出版200周年。这套全集在全世界的销售量这35年来相当可观,还印成各式各样的版本销售。    斯密在经济学理论上,最有名的论点之一是“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原理。它的基本意思是说:经济个体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未必会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但如果没有外在的干预,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机能)会调和众人的利益,使个人和集体(社会)都会得到最大的利益。这种说法在经济学界传承200多年,也成为不同学派(尤其是主张政府干预者)攻击古典自由经济学派的箭靶: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只要自由放任,随它自生自灭,就能使个人和社会同时达到最佳利益?    思想史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两百多年来我们都误解了“看不见的手”原理。william Grampp在2000年6月号的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一篇翻案文章《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究竟意所何指?》(“What Did SmithMean by the Invisible Hand?”,译文见本书附录4)。作者的论点相当专业严谨,我不便在此轻易摘述。我只是要说,这篇纯用文字、没有数学、没有统计、不具科学外貌、题材古旧的文章,竟然刊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有多位现职教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编印的重量级专业期刊上,还放在当期的首篇。    好吧,就算这个行业有些特殊人物偶尔写些好作品,改变我们对某个观念的见解,但那总是少数的例外。为什么我拿起《国富论》时,总是无法从内心深处提起激昂的兴趣,再怎么读也看不出其中的妙趣与洞见?是我有眼无珠呢?还是你们这些做研究的人,借着引用斯密著作的某些段落,把自己的见解借尸还魂?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些西洋古典名著写作的时空背景,以及作者当初的特殊切入角度和论点,对几百年或几十年之后的我们,确实有文化和时空上的落差(对西洋人也一样);我们需要同时代的专业人士,用现代能理解的语言换个角度来解说。如果不是历代有专家不断地为我们注释解说《老子》、《墨子》,一般知识界大概很难直接阅读原典,遑论读出新见解来。    经济思想史学者就是在做典籍整理与解说诠释的工作,所以你现在可以确定这不是很具原创性的学科。我还要诚实地告诉你,古今中外每个学科都有“嗜尸癖”的怪人,就经济学来说,各国的同行都有这种怪人,在日本尤其多。    现在换个角度,我希望从纯智识的观点,建议你去翻一下马克思的《资本论》或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们知识界对马克思的印象,有不少是通过三民主义教育间接得来,他常被视为反社会、提倡阶级斗争、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的罪魁祸首。然而,如果你知道他曾经对女婿说:“我非常确定的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你可能会重新思考他的“外界”形象是否公平。    如果因而想看看他的《资本论》为什么会“祸国殃民”,那你必然会大失所望。因为那是一本相当学术的硬书,对欧洲经济史与思想史,有大幅长篇的深入探索,脚注中充满统计数字,引述大量的学术著作。换句话说,我们心中的马克思形象,是通过各种立场的人“解读”与“扭曲”之后,传达铭印入你我脑中。今天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就是把马克思的各种人造面具摘除,以自己的眼光读《资本论》,从原著来重新认识他。    马克思是个被负面冤屈(丑化)的例子,凯恩斯是被正面扭曲(美化)的个案。如果你是经济学的学士、硕士或博士,你一定熟悉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因为我们的经济学界,受到美国主流经济学影响很深,20世纪50~80年代受美式经济学教育的人,大致不脱这种思考方式(到今天也还有不少人)。    如果你很熟悉这个学派的理论,对“新”凯恩斯、“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也驾轻就熟,那我建议你重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你会惊异地发现,从美国凯恩斯学派文献里所得到的知识,为什么和凯恩斯本人的著作有这么大差距?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的差别:太多人把自己的见解,沾上凯恩斯的一点边之后,打着他的旗号闯荡江湖。弄到后来,英国剑桥大学真正凯恩斯的弟子,例如鼎鼎大名的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就说,美国的凯恩斯学派是“私生子”,不是本家正宗的。    我的用意不在传布这些八卦,而是要提醒说:如果你听某人在谈哪个学派,说得天花乱坠深动人心,那么请保持冷静,让自己回归“原典”,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这个浅显的道理,可以应用到古今中外的任何名著上。    如果你不想一下子就陷得太深,想在别处先逛一下,那我愿意推介三本入门、轻松愉快的书:Robert Hei。lbroner的《俗世哲学家》(1999,第7版;商周出版中译本,2010);Todd。Buchholz的《经济大师不死》(第2版,先觉出版社,2000);Mark Skousen的The Making of Modem Economics:TheLiv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Thinkers(New York:M.E.Sharpe,2nd edition,2009)。这三本书可以在桌上、床上、马桶上随意翻阅,如果你觉得不好看,我愿意替他们辩护。    这三本“业余版”之后,如果你想再更深入理解,那我愿意推介一本专业级的:Mark Blaug,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Cambridge LJniversityPress 5th edition,1997(《经济理论的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这本书从1962年出版后,中间各版都有多次重印,经历40年的市场检验,有相当的质量保证。1990年春我邀请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来台一周,向他请教了不少事情,对这本书的写作与修正过程,有些亲耳的听闻。二十几年来我不知读过多少次,每次重读这本厚书,还是觉得内容精辟,见解锐利,博学多闻。布劳格是写作高手,解说清晰逻辑顺畅,很会把深奥的原著,用现代的几何图形与简易数学重新呈现,综合评估这些理论的历史意义,不忘夹带几句讥刺的会心语。    如果你是网络族,请观赏经济思想史学会(History 0f Economics Society,1974年创立)的网站(13ttp://historyofeconomics.org/)。如果你对人文社会的知识有点兴趣,在这个网站逛一圈之后,或许会有一种感觉:就好像在森林中散步时,无意间掀起一块不起眼的木头,看到底下有未见过的蚂蚁聚落,成员各司其职,忙进忙出,有相当完整的组织,甚至还有一些前所不知晓的成果。    如果你上了经济思想史的网站,也认真读了几本这方面的著作,你还会惊讶地发现,有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例如芝加哥大学的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和MIT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也是这个“好读古书”俱乐部的荣誉会员。这些高手比一般经济学者能“温故”,也比经济思想史研究者更能从古书中“知新”,他们的成就确实令人敬佩。    如果你对经济学的认知,被“效率”、“最优化”、“均衡”这类的数学概念占据,那就应该清静地思考一下,你是否得了知识上的狭心症。西方经济学发展两百多年来,在各国各派人士手中累积出丰富的智慧成果,但在我们的经济学教育中,这些美好的景观却长期有系统地被轻忽了。如果你同意凯恩斯的说法:“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免除于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么你或许会想进一步了解,你的经济见解是否为某人或某派的“奴隶”,而却一直未警觉地意识到?    经济思想史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有人从历史背景与传记的观点来看,有人从时代思潮变化的侧面来分析。在有限的篇幅里,我这本书的设计,是从‘‘经济理论发展史”的脉络来探讨。也就是不谈生平传记(当然会带到一些,当作讨论的起点),也不谈思潮变迁(例如社会主义的演变)。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某个概念或人物,最简单的方法是:(1)查英文版的维基百科;(2)用Google在网络搜寻。    我在台湾清华经济系教这门课已经25年,吃了这么多年的桑叶,总该吐点丝回报社会。我心目中的读者是谁?任何人,跟年龄、职业、性别无关。只要想看就看,觉得有意思就看下去,不想看就转送别人,千万不要勉强看坏了胃口。如果这本导读能指引你接触书末的延伸阅读,那你很快就会明白,本书的题材与内容,就算在这个卑微的领域里,真的也只是沧海一粟。    如果你觉得这本导读还算有趣,那我要进一步说:(1)故事虽然好听,但不能取代自己研读附录5“延伸阅读”介绍的教科书。(2)教科书不能取代各章主角的经典原著。还有一个观念问题:我们习惯贱古贵今(近香远臭),以为时代在进步怎么还需要向古人学习?就表面事实来看(例如计算机与飞机),古人确实不如我们,但就人生的智慧来说,前人的经验结晶就不宜小看,有诗为证:“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明代中叶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为什么经济思想史能吸引我这么长久?(1)学说缤纷竞逐:300多年来各门各派的见解,此起彼落精彩不绝,“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2)人物兴替起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首回)很高兴能用轻松的对话形式,笑着脸讲五花八门的故事。希望你也能开着心,分享这份甜点与咖啡的愉悦。Bon appetit!    本书正文第1~24章是新写的,序言和附录1~4是修订的旧稿。2009年12月初开笔,断断续续写到2010年9月初完成大样,走走停停修改到2011年3月初。感谢台湾清华大学计量财务金融学系何泰宽教授、经济系硕士班林治翰,台湾大学经济系硕士班蔡侑达,提供详细的修改建议。20多年前我对这门课还半生不熟时,何泰宽属于前几批的实验白鼠。现在他已经在自己的专业上独立,还愿意回头在我的领域内拉我一把(包括中国银本位的计量模型分析),应该可以佐证我不是“毁”人不倦。    我的整套设计分三部分,其中第1—3章是第1部分:“邀请与导览:笑着脸谈经济思想史的功用与趣味”,第4~24章是第2部分:“人物与派别:有趣的经济思想史人物与见解”,第3部分的主题是“观念与辩驳:凝着神辩经济思想史的洞见与疑惑”,介绍思想史的对立性概念与见解。第3部分的性质和与本书主旨还不尽相同,需要另写一本《经济思想史的争辩》,内分(1)微观篇:人物与见解,(2)宏观篇:学派与概念。本书的对象是大学生和社会大众,而《经济思想史的争辩》的内容较深范围较广,量与本书相当(约35则主题)。我还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解说,以引发趣味和讨论为目标,希望两年后能出版。    2011年7目排版校后

内容概要

  你的经济见解是否为某人或某派的“奴隶”,而却一直未警觉地意识到?如果你对经济学的认知,被“效率”、“最优化”、“均衡”这类的数学概念占据,那就应该思考一下,让自己同归“原典”。经济思想史可以从多方角度切入,《经济思想史的趣味》专就“经济理论发展史”的脉络来探讨。要告诉你的是:读经济史只是在研究死人的错误见解?经济学家为何轻视经济思想史?何以误解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18世纪马尔萨斯的“创造有效需求”理论,如何启发20世纪的凯恩斯,进而深刻影响到罗斯福的“新政”?由赖建诚编著的《经济思想史的趣味》采用问与答的对话形式,轻松直捣问题核心,引发读者讨论,体会经济思想史的无穷趣味。

作者简介

赖建诚,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2-1993)。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术著作:《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1990)、AdaIll Smith across Nations:Transla 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nations(2000,oxford up,主编)、《亚当•斯密与严复:

书籍目录

邀请与导览:笑着脸谈经济思想史的功用与趣味
1 欢迎光临
2 经济思想史是在研究死人的错误见解?
3 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人物与派别:有趣的经济思想史人物与见解
4 重商主义与富国强兵说
5 重农主义与自然法则说
6 亚当·斯密与市场机能说
7 马尔萨斯与有效需求说
8 李嘉图与差额地租说
9 密尔与古典学派的顶峰
10 古典学派的反对者与社会主义的兴起
11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崩溃说
12 德国历史学派与保护主义说
13 边际学派在法国的发展
14 边际学派在德奥英的发展
15 边际学派的应用与推广
16 马歇尔与新古典学派的奠基
17 洛桑学派:瓦尔拉斯与帕累托
18 不完全竞争理论
19 数理经济学
20 制度学派
21 凯恩斯学派
22 奥地利学派
23 芝加哥学派
24 经济理论的回顾
观念与辩驳:凝着神辩经济思想史的洞见与疑惑
附录1 经济思想史的要角:马克·布劳格
附录2 不只是经济学家:一位思想史学者的人生回顾
附录3 不要谈思想史,拜托,我们是经济学家
附录4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究竟意所何指?
附录5 延伸阅读
附录6 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2011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累积金银,这和今日中国、日本的做法完全一样。共同的心态是:外汇存底是贸易顺差的结果,而贸易顺差是国家生产力的表征,金银累积愈多,表示国家更富裕兵力更强大。 第二个特征也是古今贯通的:国家主义高涨,强悍争取世界的资源,这种心态是零和式的:“你强我就弱,我多你就少”。16~18世纪之间,西欧诸国在这种心态下各种花招尽出,例如荷兰为了发展渔业与造船业,规定全国每星期五晚餐必须吃鱼。 第三项特征是鼓励国外的原料免税进口、禁止本国的原料出口。平行的做法是奖励出口、打击进口(高关税保护)。以英国关键的羊毛业为例,如果走私活羊出口就会被没收财产砍掉左手,第二次再犯就判死刑。商业战争打到这种程度,和商鞅的农战与首功其实同样激烈。 第四项特征就是殖民主义,抢夺各大洲的资源、矿产、金银。附带的做法就是颁发特许权,以独占的方式瓜分海外地盘,目的是增加国王(库)的税收。英国在1651、1660年颁布航海法,规定国货国运、外国船只不准入内、不准外国货进入殖民地,目的都是排挤外国的竞争。 以上是对外的策略与手法,对国内的工商业与经济政策有三大特征。首先是把国内原本林立的关卡逐渐废除,铲除国内的通行税,以免妨碍出口的竞争力。其次是中央政府的权力日益集中强大,例如发给工商业的各式经营特许权(从玻璃到纸牌都有)、补贴策略性产业出口、管制生产项目与数量。政府积极介AT商业,目的是极大化税收与增强海外竞争力。最后是宏观性的经济政策。在那个生产技术属于劳力密集型的时代,政府明白廉价的劳动力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根源,人力充沛后可提供更强大的海员、军人、工人。另一方面压抑物价,减低工商界成本,目的是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累积外汇。今日的亚洲国家也在做同样的事,但16~18世纪的英国做得较直接:惩罚偷懒的工人,还会割掉耳朵,把不努力工作者罚为奴,送给检举者。小孩满4岁就可以上工(童工),每目至少工作12小时,大人甚至到18小时。简言之,要把整个国家搞得像永不止息的印钞机,万众一心向钱看。 问:哪些阶层是重商主义的最大受益者?

编辑推荐

《经济思想史的趣味》采用问与答的对话形式,轻松直捣问题核心,引发读者讨论,体会经济思想史的无穷趣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思想史的趣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首先,作者是台湾学者,作者所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给我们另外一种角度,相比于外国教授写的书,更能以我们东方人的文化思维来深刻理解西方的经济思想发展史。
    其次,整本书都问答式,提一个问题,然后回答一大篇,我还没有读过这样的书,所以觉得很新鲜。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让我能更深入的思考作者所没有提出的问题。
    最后,作者的历史功底很深厚,在评述每位经济学先贤时,都添加了很多当时历史的背景,尤其是哲学和经济背景,让我们觉得不要太苛刻那些经济学先贤们,真的做到对历史,对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先贤们做到一丝敬意!
  •   经济休闲书
  •   包括经济学的各种思想,可以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   没什么意思,讲课的白话,买了后悔
  •   趣味性很强啊
  •   看了这本书,我才买了赖教授的其他几本书。推荐大家阅读。
  •   很少有像这本书这样把经济学思想史讲得如此生动的了,作者有经济学根基,又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整书富有智慧和文采,难得的好书,很喜欢,推荐!!
  •   不如经济史的趣味那本书好看。
  •   老师推荐阅读,内容没细看
  •   整个书看起来像是盗版的,还没开始读,不知道内容怎么样。有一页还印花了,看不太清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