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文学

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也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城与文学》主要围绕香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发展脉络展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城与文学”,讨论香港文学的发展及其特色;第二部分“城与小说”,讨论香港当代的著名小说家和小说作品;第三部分“城与诗歌”,介绍香港当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情况;第四部分“香港书写”,再次总括当代香港文学发展的特点及对其的反思。

作者简介

也斯,本名梁秉钧,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广东新会,在香港长大,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香港文艺创作发展。代表作有:诗集《半途──梁秉钧诗选》(第四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散文集《神话午餐》、《街巷人物》、《在柏林走路》,小说集《剪纸》、《岛和大陆》、《布拉格的明信片》(第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后殖民食物与爱情》(第十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等,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

书籍目录

城与文学 都市文化与香港文学:历史、范围与论题 香港小说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叶灵凤谈穆时英的都市文学 城与小说 体验迁徙与文学写作——五十年代香港文学的特色 现代小说家刘以鬯先生 从《迷楼》到《酒徒》——刘以鬯:上海到香港的现代小说 张爱玲与香港 张爱玲与香港都市电影 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与香港小说 在香港写小说 从现代到后现代?——序《昆南小说选》 丛林与城市间的新路——序《吴煦斌小说集》 一本引起争论的城市小说《狂城乱马》 陈冠中写小说 桥上的人、穿越关卡的小说——序陈曦静小说集《不再狗脸的日子》 城与诗歌 香港都市诗作 20世纪50年代香港新诗的承传与变化——论宋淇与吴兴华、马朗与何其芳的关系 现代汉诗中的马博良 抗衡与抒情——七十年代几位香港诗人的声音 八十年代诗刊《九分一》——兼序洛枫诗集《错失》 「柏油路遍布都市/使我珍惜一粒种子」——谈阿蓝和马若的诗 让不同的音乐在空中飘扬——谈禾廸与陈智德的诗作 香港书写 化故为新、雅俗共存——香港文学的特色与文化机制的反思 由年青一代去说香港文学的故事——序《香港书写@文学故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1988年一个回顾《中国学生周报》的座谈会上,确人提到后期周报上出现的一群诗人,说他们的诗写得比较生活化,有香港地方色彩,跟当时台湾或大陆的诗作有显著不同的取向。后来也有人陆续问起,但香港文学的资料一向散迭不全,这些诗人多半没有把诗作结集,不易看到发展的全貌。现在其中部分诗作者的合集《十人诗选》筹备多年,出版后更多今天的读者就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实例了。在史料上亦可保存一些七八十年代香港诗的资料。这些诗发表前后我多看过,亦参与编辑,谨介绍一下诗作的特色。 这集中的诗作者都是在战后出生,大部分在香港长大及受教育。跟前辈作者南迁而写作怀乡题材不同,这一辈作者大都是植根于香港,反省香港的处境,其中部分作者在60年代是文社成员,甚至有出版油印或铅印刊物的经验,也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诗了;有几位则是1973年至1974年间在周报上才开始发表诗作的。周报是他们作品初次彼此邂逅的地点,周报结束后,他们的作品继续发表在《四季》第二期、《大拇指》、“罗盘》、《素叶》、《秋萤》等刊物上面。他们风格不同,但都是战后本土一代,有共同对香港的关心(周报1974年7月5日的《诗之页》就特别编过“香港专题”)、对香港各阶层生活的接触、对艺术的兴趣等。一起结集只是基于私交,并不完全是代表一个流派。我且来说说诗中抗衡与抒情的特质。 一、抒情与讽刺 20世纪60年代末期香港社会的动乱,加上内地“文革”的爆发、国际性学生运动和思潮的澎湃,令在香港写作的朋友受到不少冲击,对既有的写法产生反省。有人比较接受内地当时的文艺观,有人通过翻译去思考其他可能;有人为文争辩,亦有人在创作中作种种探索。当时写作的人,多少都经过一番摸索。 6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的李国威,写过不少动人的抒情诗。写得动人,是因为他避开许多抒情的滥调,切实从现代人真实的感受出发,抛开了种种陈言俗语。他的情诗《我可以这样》和《争吵之后》不是浪漫地歌颂爱情,而是实在写出既有伤害亦有安慰的人际关系。《感伤的诗》写赴美探访父母弟妹的亲情,新鲜的表达方法令我们不觉伤感:“母亲的食物准备了八年/你坐在妹妹的钢琴旁边/看着她们失眠的脸孔/从前你有一个醉酒的父亲/如今他有一个易醉的儿子”。这样的句子换了另一个人写可能只剩下机智。

编辑推荐

《城与文学》对香港当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了细致而具特色的介绍,如张爱玲、刘以鬯等人,体现了香港文学与香港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清晰地梳理了香港文学的发展路径,是一部别样的香港文学史。

名人推荐

不要批评香港至今无人写文学史,也斯的《城与文学》就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香港文学史。“城”与“文学”是关键词,贯穿其中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香港都市文学的变迁。未必全面,却鞭辟入里。作为诗人、散文家,也斯是香港文学的亲历者,所以他描述香港文学生动而贴切,评论香港文学独到而中肯。 ——陈子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也斯身兼作家、编辑、翻译人及学者等多重身份。以“城市”作为出发的立足点,宏观历史的深度,横跨比较文学的宽度,《城与文学》勾勒了香港文学丰盛多变的文化脉络;他时而畅谈老中青几代作家不同文类的写作实验,时而论述文学跟电影、报刊、媒体等种种千丝万缕的牵连,从而树立个人观照、阅读,研究和论辩的方法,带领读者走入奇异的文学之城,而这座城的名字就是“香港”! ——洛枫(香港著名诗人、文化评论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与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也斯的书让我大大开阔了眼界,也让我懂得如何去尊重另一种文化。
  •   写得比较杂,都是作者本人关于香港这个众人周知的文化沙漠所燃起的一点点文学星火的分析。但是,杯水车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