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十论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也斯  页数:254  字数:20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属于文化评论类。
  本书通过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与流行文化等例证去探讨香港在中西文化冲击、严肃与商业文化交汇下所建立的独特文化身分。是对香港文化的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

作者简介

  也斯,2012年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本名梁秉钧,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广东新会,在香港长大,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香港文艺创作发展。代表作有:诗集《半途──梁秉钧诗选》(第四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散文集《神话午餐》、《街巷人物》、《在柏林走路》,小说集《剪纸》、《岛和大陆》、《布拉格的明信片》(第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后殖民食物与爱情》(第十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等,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
小城无故事? ——从《阿飞正传》说起
两种故事
陈令智的形象
中国内地艺术家的世纪末香港图式
西方艺术家为港订造的激光帆船
继续试说故事
第二章 都市文化香港文学文化评论
香港的都市形象:都市文化的认同与距离
都市文学:迁移的界线、混杂的身份
香港的都市文化:商业与艺术之间
香港文化评论的空间
后殖民论述抑或后现代论述?
第三章 从五本小说选看50 年代的香港文学
50年代香港文学的复杂文化背景
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本土文化——对高峰现代主义的延续、反叛与转化
90 年代更胜50 年代?——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历史的文本互涉
第四章 如何阅读香港电影里的都市空间?
后现代的景观?
人与空间里的关系
香港电影里的都市空间
第五章 文化身份的探索:东西视艺
西方媒介的意义
物料处理与文字解说的关系
我们是/ 不是比利时?
混杂的并置?低调的角度?
第六章 在雅俗之间思考香港的文化身份——以摄影为例谈通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雅俗文化再思考
回环再造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影像
以诗与解说开展文化空间
第七章 公众空间中的个人论说——谈香港专栏的局限与可能
专栏的限制与自由回顾年代《快报》的例子
80 年代专栏与新感情
「公众空间」中的专栏
第八章 雅俗文化之间的文化评论
文化评论的场域:学院抑或流行文化?
展览的形式作为文化评论
电影作为文化评论——90 年代香港电影对传媒的反省
第九章 怀旧电影潮流的历史与性别附录
后现代主义:「抄袭」与「原创性」
怀旧电影的讨论
《胭脂扣》: 跟历史打个照面
《阿飞正传》对怀旧的指涉
徐克电影的古今拼凑与性别倒置
《鹿鼎记》并非无厘头
第十章 民族电影与香港文化身份——从《霸王别姬》、《棋王》、《阮玲玉》看文化定位
《霸王别姬》: 重述国家寓言
《棋王》: 香港导演也难以界定香港文化身份
《阮玲玉》: 与民族文化的对话, 文化身份的追寻
附录
初版后记
为什么要谈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十论》后记
香港文化及文学:中文书目选要

章节摘录

  专栏的限制与自由 ——回顾70年代《快报》的例子 我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看香港报纸上的专栏。那时其他传播媒介没 有那么发达,对一个爱好文艺的中学生来说,五花八门的报纸也是吸收 新知的途径。因为家里人多,买回来各种各样的报纸,自然也看得很杂。但看《明报》自1959年创刊以来连载的金庸武侠小说和后来的三苏怪论、简而清杂文之余,偶然也找到一些不同的东西。1962年,读《星岛晚报》 副刊的言情小说,忽然读到刘以鬯先生1962年10月至1963年3月连 载的实验性小说《酒徒》,后来又读到《寺内》,真是带来惊喜。我在当时 的《新生晚报》上也读到介绍艺术电影的影评,胡菊人的《旅游闲笔》,戴 天、刘方、陆离和李英豪四人合写的《四方谈》,在《天天日报》和《真 报》上分别读到昆南和伦士谈电影的专栏;在《中国学生周报》上读到陆 离的《观影随想录》、小思的《日影行》和《路上谈》等。这些不同的尝 试,令我相信尽管专栏的形式有不少限制,但也可以包容不少新的可能。我开始试写专栏是在1968年夏天,在《香港时报》副刊写《文艺断 想》,每星期两三篇左右,又因为副刊每日画版样,字数不会限得太严,结果这段经验并未令我体验到专栏的限制,反而是自由过度,终以脱稿 收场。我后来也在《香港青年周报》、《星岛日报·娱乐一周》、《星岛晚 报》等写过专栏,但最长久也最贯彻的专栏还是在《快报》,从1970年 到1978年,最先名为《我之试写室》,后来改名《书与街道》,一共写了 8年。在写专栏的这段时间里,我真正体会到写专栏的好处和坏处:好 处是写作的训练,每日给予你反省和表达的机会,叫你学习在有限的字 数和时间里把想法写出来,可以接触较广泛的读者,也会较多响应;坏 处么,则是有时间和字数的限制,校对不可能像期刊那么仔细认真、编 排不那么整齐美观,因为时间匆忙、篇幅有限,也容易令专栏作者写得 粗疏。有些报章更有内容和表达上的限制,指定要写流行的题材,指定 不可以写得艰深。幸好我在《快报》遇到好编辑,把专栏写作的限制减 到最低,令我们享有最大的自由。七八十年代在《快报》写过稿的朋友,对这点一定感到印象深刻。当时编《快报》副刊的是刘以鬯先生,他是一位资深编辑,又是文 学爱好者。他编副刊的历史很长,抗日战争时就在重庆编《国民公报》 和《扫荡报》副刊,和平后在上海编《和平日报》副刊,来港初编《香 港时报》副刊,去南洋期间曾编新加坡《益世报》和吉隆坡《联邦日报》 副刊,回港后再编《香港时报》副刊。他1960年在《香港时报》编的 《浅水湾》副刊,发表不少西洋文学译介和港台创作,是当时一个重要文 艺园地。刘先生在港以卖文维生,最高纪录是同时为13家报纸写连载,他自然熟悉娱乐报刊的商业规律了;难得的是他始终热爱文艺,加以长 久编副刊的经验,所以能编出《浅水湾》和后来的《大会堂》那样的文 学副刊来,成绩有目共睹。他从1963年开始至1988年,编了25年非纯 文艺性的《快报》副刊,包括杂文专栏副刊《快趣》,连载小说副刊《快 活林》,更见出在商业社会推介文艺的灵活策略,虽不如两份文学副刊那 样集中,但在内容的多元性、培养新人众多,影响深远来说,恐怕更超 过那两份文学副刊呢!我在《快报》副刊写稿那段日子,也看着它不断变化、推陈出新、雅俗并存,真是在种种限制中发展了最大的可能。有时老板觉得作品曲 高和寡,娱乐性不够了,刘先生便会增设一些趣味小品,或把一两段通 俗稿调到版面上方;过一段时间,风声没有那么紧了,又放出一段比较 实验性的文学创作。其中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妥协,未尽如理想的取合,但在这样的策略性进退之间,《快报》副刊开辟不少有新意的专栏,包括 由名家轮流执笔的散文栏《群英会》及年轻作者的《短篇小说》,可说开 风气之先,刊登过不少好作品。据我记得,杨际光、李维陵、方龙骧、司马长风、亦舒、西西、昆 南、戴天、董桥、香山亚黄、梁锡华、王仁芸、卢因、李英豪、陈韵 文、陈方、孙宝玲、施叔青、关梦南、吴煦斌,都在七八十年代的《快 报》写过一段时间专栏,集体合写的专栏亦多,如柴娃娃等人的《三轮 车》、吴吴、李国威、关平、黄花乐的《会友篇》、《大拇指》和《素叶》 的年轻作者,亦曾轮流执笔。其中不少人还是初次执笔,有不少作者最 好的作品都是在《快报》刊登,比方西西最重要的散文和连载小说,包 括《美丽大厦》和《我城》都由《快报》催生。香港文化的丰富性与多 元化、东西文化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调和、都市文化灵活时新,都可 在专栏见到。我很幸运赶上在那个时候在《快报》写专栏,因为编者的包容,我 几乎写什么都可以。我记得自己写过生活随笔、书评画评影评剧评和游 记,也写过诗、小说以及长篇的评论。写文化评论,有时也可以对社会 上一些既定意见提出质疑;生活小品,未尝不可以提出另类的生活态度。我们的意见包容或偏激,当时编者还是一句话不说就发了。我事后才知 道,编者为了包容文学性和青年作者,也作了不少缓冲的调整。P145-149

编辑推荐

  《香港文化十论》是也斯讨论香港文化的一部论集。本书共分为十讲,分别从电影、美术、摄影、文学、流行文化等多角度对香港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述,体现了作者对香港文化的深入思考,以及对香港文化的批评和阐释。作者希望借此向大家阐明:香港文化的特色以及形成方式?也希望借此来帮助我们看清香港未来的方向。本书是一部深入了解香港文化特色的重要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香港文化十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看《香港文化十论》想到过去大陆人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即便过去这一说法有些根据,那么今天则彻底地被颠覆了。香港今天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中国大陆没有(或者说没有那么好);香港今天有世界上最为活跃的媒体,而大陆没有(有媒体,但却是一片死寂的媒体);香港有世界上最文明的市民,而大陆则盛产出国四处丢脸的公民......香港今天如果算是绿洲,那么今天的大陆正在沙漠化。
  •   阅读香港文化,了解香港风俗人情,读出世界,输出智慧。
  •   比想象的薄了点,内容还不错,有助全面了解香港文化和影视业发展。
  •   对香港文化可以有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了解,堪称经典!
  •   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不错。
  •   还没看、想多多了解真实的香港,希望如愿。发货很快,昨天配货今天就到了,话说第一次这么快。
  •   可以作为了解香港的一个侧面吧
  •   土生土長香港文化人的生活反思與體驗,值得細閱。
  •   书很好,各个主题都很有特点,还有不少文学与电影的分析~
  •   书买来里面竟然有几页破损,不开心
  •   也斯的作品以后不会再有了,因斯人已去。读期内容,不错。
  •   里面讲到一些电影和书,都没看过,不知是否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   总体内容不错,深入度还有欠缺,也可能是出版环境限制,很多东西不能继续往下说透。
  •   不错!!!!!真心不错哦
  •   待细细品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