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堂哲学课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祝和军 著  页数:2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哲学在悟,而不在学。但是,“悟”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机缘,需要抓手。比如,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洋洋洒洒说了五千言,但初学者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只能在人生的某一个特定的时刻或者场合参透里面的奥秘。这个特定的时刻,或者特定的场合,就是我所说的“机缘”。
  《每周一堂哲学课》分哲学与哲学家、思辨与诡辩、有限与无限、唯物与唯心、科学与技术、知识与智慧、快乐与幸福七章节进行讲述。

作者简介

  祝和军,山东德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供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以思想的跋涉者自居,游弋在体制之外,彷徨于思考之中。
  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研究》、《醒狮国学》、《问道》等报刊发表文童10余篇。曾与人合译《心灵的自救——重获内心安宁与自由的生活法则》、《明哲言行录》。出版《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智慧》、《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等一系列著作。
  自2005年开始,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以“缘中源”为笔名出版《听哲学家讲故事》、《智者的顿悟——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每天读点哲学》、《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1000个不可不知的哲学常识》、《一本书领悟哲学》。

书籍目录

序 言
一 哲学与哲学家
第01课 实验室里的思考
第02课 一指禅
第03课 没有打开的镜头盖
第04课 船夫的优势
第05课 沉重的肉身
第06课 囚徒的困境
第07课 伪哲人与假道学
二 思辨与诡辩
第08课 海伦的困难
第09课 形而上的鸡
第10课 只动手指头的哲学家
第11课 自相矛盾
第12课 合同异之辩
第13课 两可之说
第14课 鱼儿的快乐
第15课 语言的游戏
三 有限与无限
第16课 被发现的黑天鹅
第17课 得意而忘言
第18课 禅师的模样
第19课 苏格拉底的对话
第20课 仁者心动
第21课 性与天道
第22课 道在粪便里
四 唯物与唯心
第23课 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24课 测不准原理
第25课 存在即被感知
第26课 至大与至小
第27课 一个天文数字
第28课 形神之辩
第29课 我思故我在
五 科学与技术
第30课 泰勒斯的传说
第31课 勾股定理的发现
第32课 毕达哥拉斯学派
第33课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第34课 泛滥的信息
第35课 机械与机心
第36课 技术的座架
第37课 天籁之音
六 知识与智慧
第38课 知识的圆圈
第39课 为学日久,为道日损
第40课 阴阳不测谓之神
第41课 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42课 反者道之动
第43课 本本与教条
第44课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七 快乐与幸福
第45课 无法追问的问题
第46课 能思考的芦苇
第47课 斯芬克斯之谜
第48课 叔本华的钟摆
第49课 孔颜乐处
第50课 乘物以游心
第51课 平常心是道
第52课 我是谁

章节摘录

  随便砍掉人的指头是十分残忍的行为。但是,该童子的断指之痛正是他大彻大悟的机缘。在这里,俱胝和尚竖一指,童子也是竖一指,表面上看起来无甚差别,但两人对这个动作的理解和体悟却是天壤之别。俱胝是在经天龙和尚的指点后,有了自身的深切体验和觉悟,才以竖一指头来解答问学者的各种问题。而童子完全是形式上的模仿,根本没有自身体悟可言。因此,只有在被砍去手指,发现无指可举之后,这位童子才从自己这一痛彻心扉的切身体验中有了觉悟——偏执之处,佛性不显。  模仿仅仅是一门知识,而不是一种智慧。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依葫芦画瓢。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如果我们对一门知识不熟悉或不精通,只要假以时日,肯定会有所了解。但真正难得到的是智慧。智慧是学不来的,唯有用心去体验和洞察,别无他法。而且,知识的积累无助于智慧的体察,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佛家的慧能禅师,大字不识一个.却能顿悟成佛,豁然开悟。而有的人念了一辈子经,读了一辈子书,皓首穷经,到最后也没有开悟。对此,冯友兰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修行不是吃大饼,今天吃一点,明天吃一点,早晚能吃完。对智慧,只能“悟”,而不可“学”,别无他法。  黑格尔也曾经精辟地比喻道:“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他还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人“高谈哲学”,当然也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听见的仅仅是“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  通过“动物听音乐”的比喻,黑格尔告诉我们,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就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它们虽然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但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说到底,哲学不过是一种运思方式。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如何看待世界,就会如何思考世界。预设的前提不同,思考的方式就会大相径庭,得出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学习哲学,无非就是要学习哲学的这种思考方式。比如,我们学习马克思的哲学.无非就是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当年康德就曾经告诫他的听众:“学生唯一可学的仅是进行哲学式的思考。”海德格尔也说:“哲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启人思。”  黑格尔还比喻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些小孩也懂得这些宗教真理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  看来,哲学不仅是智慧,更是对智慧的爱。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更是一种需要切身体验的真挚情感;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还是蕴涵着生活阅历的主观体悟。一个人要想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不仅需要勤于思维,更要浸入主体的生命体验。当哲学饱含人生体验,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时,理性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彰显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既不能“教”,也无法“学”,只能靠参与。唯有参与到哲学思考当中去,才能领会到其中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领会哲学,就应该抱着投身于其中的姿态参与其中。在人生这场大戏中,人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哲学离不开人生,人在哲学面前也就无法充当一个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  ……

编辑推荐

  每周一堂哲学课,就是每周设定一个哲学情景,每周阅读一个哲学故事。这些情景和故事,就像一架架进入哲学的后楼梯,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热爱本真的智慧,体验思辨的乐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每周一堂哲学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看了评论和简介买的书。还没来得及看,应该是不错的。对于我这个哲学门外汉,会有收获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