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政治经济学

出版时间:2001-4-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学模,张晖明  
Tag标签:无  

前言

《高级政治经济学》是上海市教委学位办公室委托编写的研究生教材,共由三个分册组成,本书是其中的一个分册,另两个分册《高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本体论》将于稍后陆续出版。复旦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所曾于1986年推出一部由我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那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一个项目,是作为学术专著出版的。现在的这部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由社会主义总论和社会主义本体论两个分册组成),同1986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相较,其共同点是:第一,都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第二,总体结构都是按照“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这样的框架,坚持了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即从经济运动过程中来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演变的规律性。至于具体内容,当然有很大的不同。从1986年到现在,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很大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这些巨大变化,必然要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得到反映。试看1986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相当于总论的第一篇,用六章的篇幅分析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同本书的七章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内容变化之大了。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近年来理论界争论很大。有人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由过渡经济学取代,专门研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苏联和中国发生的变化,都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其区别只在于苏联采取的是激进的转变方式,中国采取的是渐进的转变方式。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内容概要

《高级政治经济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中的一本。
《高级政治经济学》是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的总论,全书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社会主义政治严济学的形成过错,社会主义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产权关系,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与实践。每一个问题,既从学说史的角度阐述了理论观点的来龙去脉,又从经济史的角度阐明理论观点的时代背景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影响。一卷在手,有助于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兴亡,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与前景,有一个清晰的总体认识,《高级政治经济学》适合经济等专业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阅读。

作者简介

蒋学模,浙江慈溪人,1918年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十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辞海》编委兼政治经济学分科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委等职。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著有《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十伦》、《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蒋学棋选集》等;主编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大系. 经济卷》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自1980第一版到2001年第十一版,累计印数近一千八百万册。    张晖明,江苏南通人,1956年生。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系,198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帅。主要著作有《国有资本存   量结构的调整研究》、《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解析》等,在有关报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研究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十余项,如《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的争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什么?--不应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简单化或淡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不同社会集团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探索和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实现形式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运用--抽象分析方法的运用--数学方法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应用第二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过程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设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评价第二节 列宁的理论列宁理论的时代背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特点第三节 斯大林的理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理论观点--斯大林理论的特点和评价第四节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材和专著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兰格和明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布鲁斯、锡克和科尔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三章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第二节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第三节 读苏联教科书谈话记录中的观点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记录--读苏联教科书中的重要观点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加按劳分配,对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第五节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怎样划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历史阶段--我国在历史定位上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重大意义第六节 邓小平的计划与市场理论计划和市场的传统观点--理论界的争论和我国实践经验--邓小平的计划与市场理论的巨大贡献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第一节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物质鼓励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搞物质鼓励,社会主义搞不过资本主义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精神鼓励物质鼓励必须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民主第五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所有制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应该怎么理解?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存条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个体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产权关系第一节 产权、所有权和所有制关系产权概念的界定--产权的核心内涵及其派生形式第二节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产权关系的变化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权特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历史背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必然结果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权关系变化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权关系的形态--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七章 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五种基本类型及其演变的规律性和变异性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性第二节 苏联74年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理论剖析十月革命:列宁与第二国际的争论--军事共产主义的历史经验--新经济政策:退是为了进--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迷失方向--苏联瓦解的原因分析--邓小平的两个稳如泰山的观点第三节 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展望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次理论观点转折--邓小平的拨乱反正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两种错误的评估与展望--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前进

章节摘录

马克思、恩格斯都曾谈到过合作生产和合作社所有制,但都把它视作一种为时不长的过渡形式,没有把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2.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动力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其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与此相适应,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革命转变时期结束后,阶级的划分将会消灭,以生产资料全社会所有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将用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①。“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为着使社会生产满足社会需要,任何社会生产都要求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通过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来实现的。有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计划调节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③,“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④4.关于节约劳动时间的理论。马克思指出,任何社会都必须节约劳动时间。“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正像单个人的情况一样,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约……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级政治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