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陆晔,赵民主编  页数:40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的电视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改革的20多年中,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的电视从业人员以及从事电视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为此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然而,毋庸讳言,与电视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相比,我们的理论研究相对显得滞后。一方面,我们对改革开放中,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新阶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剖析、总结和探讨;另一方面,实践的挑战使我们迫切需要中外纵横的参照,特别是理论的思维和指引。  我们面临着一个纷纭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绚丽图景。有线电视、卫星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媒体”,以其崭新的传播形态使整个传播世界显得更加色彩纷呈、丰富多变,而且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种种变化。  为此,我们需要拓展研究的领域,开阔研究的思路,提高研究的层次,以新闻学、传播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建立一套适合时代的、又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科学体系,结合现实和为现实服务,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为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环境,作出我们的贡献。  广播电视以及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全球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达。这为我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融,并进而为中华文化在走向未来和世界中进一步兴盛和显其壮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面对传播新技术和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发展我们的传播事业与之相抗衡,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内容概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工具,并演绎为当代社会越来越不可或缺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本书紧密结合广播电视飞速发展的现实,以新的时代理念和中外参照的视野诠释出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与节目意识,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广播电视的其他类型节目,节目主持人,电视纪录片,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等内容,深入浅出,内涵丰富,指征前卫。  本书是一本广播电视基础性的最新教材,可供新闻传播、广播电视院系及相关学科教学使用,也可供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陆晔,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媒介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兼职中国新闻教育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秘书长。  主要教学领域包括:广播电视节目构成、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实践、电视编辑、国际传播等。  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传媒改革、传媒生态、传媒产业、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过程等。  撰有《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等专著,多篇论文发表于《新闻学研究》(中国台湾)、《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诞生第二节 我国广播电视的诞生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况第四节 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第五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观与时效观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分群化及广播电视“窄播化”趋势第三节 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拓展——服务与娱乐第三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与节目意识的形成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第三节 广播电视双向传播与热线电话的介入第四节 节目定位与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和利用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现场性与时效性的高度结合第二节 “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崛起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第四节 新技术发展与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第五章 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主要节目类型第二节 谈话类节目概述第三节 广播谈话类节目第四节 电视谈话类节目第六章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第一节 我国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回顾第二节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兴盛和新特点第三节 体育类节目在广播电视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节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七章 广播文艺类节目第一节 广播的听觉元素——声音的多种特性第二节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性质与功能第三节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创办与发展第四节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分类第五节 广播剧第八章 电视文艺类节目第一节 电视节目的画面要素和声音要素第二节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性质与特点第三节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发展第四节 电视晚会及综艺节目第五节 电视游戏类节目第六节 电视剧第九章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一节 节目主持人的标准与类型第二节 广播节目主持人——热线直播节目主持人第三节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新发展——新闻节目主持人第四节 主持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第十章 电视纪录片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的特征、题材与创作手法第二节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三节 中外纪录片比较启示第四节 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变革与进展第五节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第十一章 有线电视系统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第一节 有线电视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第二节 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专业频道及频道意识第四节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第十二章 卫星电视广播第一节 卫星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第二节 我国卫星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第三节 我国卫星电视广播的管理第四节 全球卫星电视的发展现状及影响第十三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经营管理第一节 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第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的领导模式和管理职能第三节 广播电视事业的行政管理体系第四节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五节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第六节 广播电视的广告经营第七节 电视栏目制片人制:中国电视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新尝试第十四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制化管理(上)第一节 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二节 广播电视管理法规的规范内容第三节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的主要法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四节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设立第五节 政府对广播电视传播的调控第十五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制化管理(下)第六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管理与规范第七节 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第八节 关于广播电视事业管理法制化的思考第十六章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第一节 广播电视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与角色意识第二节 广播电视从业者的知识与能力素质第三节 广播电视从业者的情感与意志修养第十七章 互联网络与传统广播电视第一节 因特网的特点与功能第二节 因特网发展简史第三节 因特网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第四节因特网与广播电视业务第五节独立的因特网新闻媒体附录一国内新闻媒体网址速查附录二国际重要新闻媒体网址速查后记

章节摘录

  新中国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为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 三、我国电视业的产生 我国语言广播历史较长,而电视广播起步却相对较晚。筹建工作始于1957年,1958年5月1日晚,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现在的北京电视台是以后由北京市另外成立的市级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同年9月2日正式开播。当时电视播出采用直播方式,技术员放影片,播音员对着画面解说,录音员同时放送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节目直接播放出去,不能保留。这种直播方式一直延续到1965年。  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这是我国第二座电视台。1958年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也开始试播。此后,天津、沈阳、长春、广州以及抚顺、鞍山等地也陆续开办了实验性电视台或者转播台。1960年底,全国有电视台、试播台和转播台29座。从1958年开始,我国生产了第一批国产电视机。  在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挫折与冲击,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但在技术上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9r71年开始通过微波线路传输电视节目;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用第八频道向北京地区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开始播出两套彩色电视节目。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仍为国家电视台,同年12月开办电视教育节目。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况  一、什么是广播电视  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broadeast)。按照传播信号分:只传送声音的,叫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传送声音和图像的,叫电视广播,简称电视(1Mevision)。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传送的,叫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传送的。叫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的,叫卫星广播;通过因特网传送的,叫网上广播(online broadcasting)。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人们以广播、电视为媒介,建立专门的机构并形成一定的系统和规模,向社会提供信息、娱乐、服务等,是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大众传播活动之一。  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广播电视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信息载体是有所不同的。报刊书籍作为纸质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印刷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纸张,并通过一定的发行渠道被受众所获得;同样作为视听媒介的电影,其物质技术基础是感光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胶片,并通过发行和放映渠道传递给受众;而广播电视是电子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电子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或导线,它不需要发行渠道,由于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每秒钟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几乎在信号发射的同时,只要受众打开接收机,就立即可以接收到。卫星传送更使得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有线电视所具有的双向传播的技术可能性则大大地拓展了印刷媒介的传播功能,并建立起与受众的直接联系。  二、广播电视的特征  由于上述物质技术基础,广播电视作为电子媒介的传播有以下特征。  1.对象广泛  广播电视传播不像报刊阅读会受到受众文化程度的限制,也不像报刊受发行渠道和其他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而是无远弗届,渗透性强。只要是无线电波可以覆盖的范围内,只要没有人为的强大干扰,都可以收听和收看;只要能够进行基本的人际沟通,就可以理解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甚至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单单通过电视图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传播的内容。  2.时效性强  广播电视传播和接收几乎同时的特性是印刷媒介不具备的,这不仅仅指广播电视信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可以直接被受众接收,而不必像印刷媒介那样要经过一系列的运输、发行环节,而且更重要的是其现场实况直播,充分体现出现场事件发生发展、节目播出和受众收听收看这三个环节的共时同步。  3.丰富直观  广播电视不仅综合了文学、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而且,其传播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同时,广播电视视听传播直观形象,也决定了其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际传播的亲和力。  广播电视把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带进家庭,其是电视创造了独特的以客厅和家庭成员为主要依托的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家庭接收的随意性、连续性和近距离观赏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媒介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其传播内容的大众文化特征。  5.顺序接受  由于无线电信号的线性传输方式,广播电视节目也是按时间线性展开的,而不是像印刷媒介的内容是在实体的版面上展开的。这决定了广播电视受众无法像报纸读者那样,可以不按照报纸的版面顺序进行阅读顺序的自由选择。,而是必须按照节目播出提时间序收听收看。  6.转瞬即逝  与印刷媒介的易留存、易过后查阅不同,除非专门使用录音录像技术设备,否则,承载广播电视书目的无线电信号是转瞬即逝、过耳不留的,因此,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是无法像报纸那样可以被读者反复琢磨,甚至留存为以后查阅之用。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必须是直观易懂的,尤其广播仅使用单个的听觉通道,更需要明白晓畅。  可以说,广播电视的上述前四个特性,是其传播上的优势,而后两个特性,则是其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上的弱点。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只有扬长补短,才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1.无线电频率的使用与分配  在发射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时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分别称作广播波段和电视频道。由于广播载波和音频信号的不同变化关系,分为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其中调幅广播用于长波、中波、短波广播,频带比较窄,现在长波电台已很少见,在中、短波可以容纳较多电台;谪频广播是载波频率在米波段的88-108兆赫的超短波广播,占用的频带较宽(我国的标准是200千赫,是一般调幅广播的10倍),抗干扰能力强,声音保真度高,音质好,尤其适合播送音乐节目。

编辑推荐

  一本广播电视基础性的最新教材,可供新闻传播、广播电视院系及相关学科教学使用,也可供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