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封面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江潜主编  页数:288  字数:183000  

内容概要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影响和改变的。    回眸中,我们看到了哪些震撼人心灵,又影响和激扬历史的人物呢?钟南山、杨利伟、陈忠和、郭光允、龙永图、姚明、王石、苏向祥、贾迈勒、梅艳芳,他们的经历或许我们已经了解,但是对于他们的性格、理想,心灵深处的丰富内涵,以及他们动人的故事,或许我们知道的太少。    于是,我们需要他们自己讲述。    东方卫视主持人方宏进、劳春燕一路追访,为您打开《东方封面》,让封面人物向公众敞开心扉,并告诉封面人物在聚光灯下的幕后故事。    《东方封面》,或许这是一种新的“口述历史”的尝试,或许是一种新的“纪传体”风格,但无论如何,记录生活、反思历史是媒体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职责。让我们为历史留下真迹。

书籍目录

序钟南山:总有目标在前方杨利伟:时刻准备着陈忠和:付出一定会有回报郭光允:逼出来的反腐英雄龙永图:总有一种信息姚明:适者生存王石:健康人生苏向祥:生命不息诉讼不止贾迈勒:像军人一样坚守岗位梅艳芳:芳华绝代灿烂静美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人物沧桑    杨利伟——    辽宁绥中县人,正团职,上校军衔。    2003年,38岁,还差两年就进入不惑之年。    1983年从戎,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从飞行员到中队长,飞过歼击机、强击机,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    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    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主持人感言    作为偶像的杨利伟    方宏进    采访杨利伟的计划一波三折、反复推迟,关键的原因是他太忙了。时近岁末,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要搞个庆功会、联谊会什么的,但凡和有关部门说得上话的机构,都希望能请航天英雄到场:在此氛围下,恐怕杨利伟体力和精力付出的比平时训练和首飞太空的时候都要多得多:    杨利伟成为了一个偶像:在我们采访完成后大家也都急切地拿出从上海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本子卡片请他签名:他极认真地一个一个仔细签好,递给大家。我问他凯旋后到底签了多少名了,他说他已经说不清了,旁边一个他的同事说几万个总是有的:    面对这位多年来为了训练一直“关”在基地里,说起话来直率真诚的军人,我在提问和倾听的同时,其实还在心里思量,把眼前这个人和亿万人喜爱的偶像如何聚合起来。    曾看过报道说一次杨振宁博士搭飞机去国内某地,同机有某歌星及其随从,到达机场下飞机的时候,热情的歌迷激动地欢迎那歌星的到来:而见到有人郑重其事地接杨博士时,有歌迷询问这位也是唱什么歌的什么星吗?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估计细节处已未必真实。但是希望科技人士能得到年轻一代的崇拜,进而让科技成为年轻一代的痴迷目标,还是能透过这个反复被引用的例子显示出好多人的急切和关注:    杨振宁博士行走江湖久矣,对别人把他和什么歌星相提并论,估计不是不屑一颐就是一笑了之。而杨利伟上校不管自己内心如何思想,他的偶像地位确已是实实在在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郭光允:我当时估计会呆30多天。当时我进去以后,就知道是为这一封信进去的。提审了我一分钟,态度也不像以前在招待所那么客气了,那就非常严肃了。一排戴着公安局肩章,人家就“啪”一拍桌子:“郭光允,知道吗,看看我是什么人,我是公安局的。”那就不一样了,那就对待犯人一样了。几句话训完以后:“交待,写过匿名信没有?”我说:“没有。”“好,立刻让他人号,罪加三等!”马上带我下去了,下去了以后,在那号里我还嘻嘻哈哈的。当时没感到我犯罪了,没那种感觉,想也没那么严重。劳春燕:什么时候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郭光允:后来我一共在看守所里住了一个月多一点,感到问题严重了。为什么严重呢?因为当时也是奄奄一息了,已经发高烧20多天了。    劳春燕:高烧20多天有没有给你治疗?    郭光允:就是有几个晚上我确实不行了,像是已经要咽气那样的了。因为病得不到治疗,就说这个高烧,吃个ABC,他们就给我几片ABC,突然汗出来了,温度可能降下来了。他们从来也不会给我量体温,但是等一会又烧上来了,烧得简直是要死。所以我几次给监护我的、有一个姓李的,我都留了遗言,也就是看着他老实。为了叫家里不要难受,我留的遗言还是假的:就说在这里头我没有挨打,不是当场打死我的,是我受不了这里的折磨,我是自己病死的。出去以后让他当着我的家人就这样说,不让我家里人难受。只好留这样的遗言,其他的遗言都不想。    劳春燕:你怕过吗?    郭光允:我觉得还是比较平静的,到那个时候了,这么大    岁数了,也无所谓了:死活无所谓,到这一步了。    劳春燕:你一介书生,又是国家干部,本来你是认为你在揭发坏人,最后你自己却被当成了坏人,蹲进了牢里,是不是当时,心里面也是觉得特别的郁闷、特别的委屈?  郭光允:委屈那肯定有,但是人到了那一步,稍微平静下来以后,也就无所谓了。也就不整天想,太倒霉了,太郁闷了。惟一想的是将来他们判我,我想他们可能得判我刑,没想到劳教我,我想他们可能得判我3年:判了以后,出去得平反,得喊冤去,惟一想的是这个。    劳春燕:实际呢?    郭光允:结果出来比判我3年还严重。因为程维高把我的案子打到省高级人民法院;后来程维高就打电话催,催省法院的刘院长,说是我的案子,要审判郭光允,是他提出来的,要判5年到10年,比我想的3年还要多。“怎么样了,能不能开庭?”结果省高院开会研究以后,告诉程维高,就说研究以后,郭光允不构成犯罪:程维高这个人是个骂大街的干部,当场就大骂这个院长,当场大骂、骂街,骂完了以后他也没办法:人家还是坚持,没有罪名,没法判,最后还是坚持没判,省法院没有判我。    旁白:从副部长到秘书长,从政府高官到民间代表,龙永图很快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把心态摆正,干什么事情你就得坐在这把椅子上考虑问题。他期望自己每一天都能学到新知识,每一天都能够把新的知识传达给公众,这给他的追求带来了更大的动力。    方宏进:今年媒体有这么一个说法,不知道您个人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就是您,还有另外几位副部级以上的干部,没有到退休年龄就不做官了,然后有做老师的,有做组织工作的,他们把这种事情,当作一个很新的现象来讨论。龙永图:我觉得随着我们中国开放,会越来越按照国际上的惯例来做事。随着我们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从官到学,从官到商,这样的人才流动应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中国就会有一种小小的骚动,觉得怎么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学而优则仕的问题,改变这种只有当官才是最好出路的想法。经过市场经济多年的发育,应该慢慢形成一种观点,一个人的前途并不在于他做官不做官,一个人的价值也不在于他的官位高低,而在于他能够为社会做多少事情。我觉得这样一种新的观念,实际上在社会中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只不过像我们这些人小有名气,职位上稍有变动就引起大家关注。    其实现在这种情况是很多的,过去当老师的现在当了市长、省长。当了市长、省长,或者做了其他的官以后,又去做别的事情。比如我就知道温州有一个副市长,他自己辞去副市长职务到了企业,但是没有引起很多的关注,所以我觉得对这种事情,大家应该用一种平常心对待,把它看作是正常的事情,大家不要都往做官这条独木桥上走。应该看到这个社会,一个人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而且我也感到,只有官、学、商、民各个行业都进行人才的互动挛流,才能够形成一些新的思想,带来一些新的做法,这样才会打破一些陈旧保守的观点。    旁白:2003年12月14日晚上,在上海金茂大厦,我们看到了王石。珠峰归来的他,脱下登山服,换回笔挺西服,似乎又回到了人们印象中的那个企业家王石。这次他出现在上海,是出席一家媒体的年度新锐人物颁奖典礼,今天他拿回的奖项是“2003年度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他的获奖理由是:在人人如同抱着炸弹睡觉的企业经理人阶层,他懂得放权,以生活家和冒险家的姿态弘扬自我;在人人戴着职业面具的老总级队伍中,他袒露真实,在大自然中攀得最高走得最远。   劳春燕:我记得前两年采访王石的时候,王石更多的是以万科领导的这样一种身份出现,但这两年您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更多的是以一个时尚人物、一个新锐人物出现:   王  石:那是因为2003年是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我参加并组织了这次登珠峰的活动:我作为业余队的4个登顶队员之一,引起了大家关注:当然从新锐的角度,这个新锐大概就新锐在我年龄这么大还登山,不但登了,还登顶了,我想这是比较特别的吧。    劳春蒸:作为登山选手的话,据你的了解,在中国,跟你差不多年纪的有多少?    王  石:相当我这个年纪的目前就是我吧:对我个人来讲,我认为年龄不是个问题:一般人都认为我这个年纪很大了,这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生活习惯,就是人过半百万事休,就不要再做什么突破的事情了,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往后看,所以登珠峰这件事情不可能进行:但我的参照系数是按国际上的标准,就是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他们登山是什么态度,他们来登珠峰是什么状态和年龄阶段。比如说在2003年之前登顶珠峰最大的人是64岁,我比他小一圈,是52岁:到2003年早我两小时登顶的是一位日本老人,他年龄比我大很多,70岁了。70岁都登顶珠峰,我这个年龄算得了什么?所以我认为年龄不是问题:而且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我又有新的体会,我认为年龄不但不是问题,而且我这个年龄登珠峰是个优势。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黎瑞刚时针指向了深夜12点,我结束了今晚的第3场会议,回到办公室,终于有了些许时间为东方卫视开播后孕育出的第一本书写上几句感慨、祝福和感谢。    东方卫视是一个梦想,一个并不轻松的梦想。对所有投身其间并付诸情感的人来说,这将是一次看不见终点的赛跑,一场用心力体验周遭、用坚韧直面未来的漫长磨砺。选择东方卫视,我们也就选择了自己的职业信仰,选择了历史托付的责任,选择了为我们民族打造属于自己的传媒品牌的荣光与梦想。从第一财经到东方卫视,再到2004年我们内心涌动的创意和激情,我们的传媒集团始终坚定不移,我们可以说和这些激荡2003年的人们精神相通。喜与苦,成功与坎坷,无论前程怎样,我们信守“坚持就是胜利”。也许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是社会嬗变的几朵浪花,但它们凝聚着我们这一代中国传媒人的爱与理想。    感谢方宏进、劳春燕、江潜等主创人员执著的投入,感谢陈梁、徐威等所有卫视参与者艰苦的付出,也感谢所有伴随着我们成长,为我们的梦想而激动的人们!我们将踏踏实实地不懈努力!                                    (作者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2004年1月15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方封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