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

出版时间:2004-7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皮埃尔·莫内  页数:168  译者:曹海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这篇论文中我打算呈现有关自由主义史上的主要命题和关键时刻。因为几乎在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这种政治学说构成了欧洲和西方现代政治的主流。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在介绍自由主义之前首先对欧洲的历史进行一下描绘和解说,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由主义自身的发展。读者将不会在这里发现欧洲的政治久,而只是关于政治史的比例模型(scale model)以及对这些阐述所作的总结。作为指南,我提及了从马基亚维利到托克维尔之间的许多政治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在我看来,政治哲学文清楚地展现了我们的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本质。 现代历史境遇的帐一特性就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活在现代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这是一种新生事物。希腊或罗马的政治文在不涉及“理念”或“学论’方面具有相关性。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修昔底德对我们称之为某一阶段的“思想文化”或“文化”生活方面未置一词。然而时至今日,他的历史仍然被看作是希腊,有可能是所有编年史方面的杰作。这一事实因希腊是哲学特别是政治哲学的发源地而尤为令人瞩目。从希腊城邦国家(city-state)的生活经验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阐发了他们对人类生活的理解,这些都构成了其后政治哲学的母体。但是这些阐释出现于希腊政治大周期(great cycle of Greek politics)发生之后。而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则与之大相径庭。我们可以试探性地说哲学在实现之前是可以想象和选择的。而自由主义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时分才会振翅高飞。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皮埃尔·莫内 译者:曹海军

书籍目录

原序英文版序言第一章  欧洲和神学政治问题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和恶的创造性第三章  霍布斯和新政治艺术第四章  洛克,劳动和财产第五章  孟德斯鸠与权力分立第六章  卢梭,自由主义的批评者第七章  法国大革命后的自由主义第八章  邦雅曼·贡斯当与作为反对派的自由主义第九章  佛朗索瓦·基佐:统治的自由主义第十章  托克维尔:自由主义遭遇民主结  语索  引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自然状态作为一种政治反思的核心观念,其出现的理由源于产生无可置疑的服从义务的必然性。可能利维坦的权力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其无可置疑:其“绝对的”或说“无限的”的特征显示出其在原则上是不容反驳的。同时,霍布斯学说的主要困境可以表述如下:我们是否能够界定和建构一种人的权力(力量),并使其能够在原则上和在事实上都能称无懈可击呢?霍布斯认为,基于实在的推理能够克服这一困境——对暴死的恐惧——强过任何推理证明。但是由此他也面临两个主要问题。  霍布斯的推理终点止于起点,即对死亡的恐惧。这就是建构利维坦的动机,同时也保持了其在组成原则上的有效性。最终臣民因惧怕主权而和平相处。当然,从霍布斯观点来看,这种恐惧比原有的恐惧具有无法比拟的约束;这与体面的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并行不悖,这就是其基本条件。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可以遵循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的观点,即恐惧的顺势疗法。因为,如果自保的欲望是自然状态中利维坦合法性的根源,那么利维坦所激发的恐惧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顺势疗法,都可以成为新的合法性的基础。根据霍布斯自身的理论来看,如果利维坦的秩序将我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我也有权利保存我的生命,即使这种做法要违背利维坦的命令。换句话说,寻求安全建立了利维坦的无限权力,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其相应的限制。  但是如果有必要从自然状态出发建构合法的政治制度,霍布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是否正确呢?自然状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战争状态吗?当然,内战就接近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但是内战是政治生活的真实情况吗?或者说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外的情形,而无法作为推导组织正常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原则呢?人性真的可以化为权力欲吗?这些问题必然将矛盾重新引入原有方法之中加以克服。所有这些问题可以用一个问题加以总结:什么是真正的“人的自然境遇”,“什么是人身上最自然的呢”?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对于这个问题。洛克和卢梭给出了一个不同于霍布斯的答案。但是首先我们不得不考察一下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解释是如何引发这些反驳的。  在自然状态中,属于所有个人的对所有事物的权利。即jus in ominia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每个个人本身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惟一的行为准则就是保存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什么自保的需求就意味着他有权利拥有一切呢?霍布斯说,这是因为它受到其他人在事实和潜在上的威胁,因为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是敌对关系。jus in ominia正是产生于这两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观念交叉点上:个人在道德上的绝对独立,以及他与其他个人的敌对关系。在这两个观念中,后者更为重要:正是因为敌对关系普遍存在,所以每个个体存在的人,也就是自我封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德自足的人只会顾及保存自己的生命。在“人的自然境遇”中,最自然的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人,而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促成了个人的产生。换句话说,个人只是通过某种消极的社会性,即战争的社会性而存在的。他所拥有的无限的权利正是这种战争的惟一后果。其后果是,个人并没有真的拥有这种权利;这种权利只是在受到死亡的威胁时才会出现。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一直拥有这种权利,因为致命的威胁始终存在,而当致命的威胁出现时,这种权利就会再次出现在社会状态,甚至对抗利维坦。  由此人们就看到了霍布斯是如何运用超乎寻常的权力阐述新的政治体的观念的:权力是虚弱的个人用以保护他们各自权利而建构的创造性的设置。但是,他并没有成功地彻底实现这一理念。自然状态中的个人并不是真的拥有内在于个人的权利。而按照这种方式建构的权力事实上并不是这些权利的保护者,而只是在权力对它们产生威胁时才会保护它们。自由主义的计划由此得以设定。也就是通过修正霍布斯政治权力观念的起点和终点使其充分完善。自然状态中的个人将获得内在的权利,权力将局限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这就是洛克的切人点。洛克遵循霍布斯的起点:第一需求也就是人的基本权利就是对个人生命的保存。但是什么威胁着个人的生命呢?洛克回答道:不是其他个人,而是饥饿。这就是洛克和霍布斯的内在差别。对于后者来说,死亡以敌对形式威胁其他人;而前者以饥恶相威胁。  霍布斯对饥饿在自然状态中的作用有所保留,尽管他也提到人在自然状态中的“贫困”是显而易见的。战争的事实及其后果掩盖了战争的动机,即饥饿。从恐惧产生恐惧那一刻起战争就得到了自足,而战争的“起源”问题就成为了第二位的问题。事实上霍布斯提出了两种起源:首先,对善的占有的竞争(基于“稀缺性”的竞争,即“经济上的竞争”);而后是基于对权力,名望,声誉(源于“道德的”,“政治的”,“精神的”)的欲望产生的纯粹的竞争。在自然状态中,这两种类型的竞争是无法区分的,因为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后果。如果我占有了邻人的羊群,这可以用来哺育我或者因为我想要占有更大的羊群。这两种不同的竞争方式哪一个对于霍布斯来说更重要呢?很明显是后者:霍布斯明确界定了对权力的欲望,以及作为削弱他人的基本的人的激情被看作是首要的欲望。不过人们如果依据效果而论,前者更为重要一些。如果人们接受了利维坦,霍布斯指出,这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以及“勤勉”的条件。接受利维坦的“保护”,他们就可以避免无休止地追寻权力带来的风险。而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霍布斯的视野在道德上的模棱两可之处,这也正是令人迷惑之处:被明确界定为“贵族”(争夺权力,荣誉,或声望)的人在关键时刻的行为却像一个“布尔乔亚”(首先确保他们的安全)。  霍布斯的后继者将会努力消除这种模棱两可之处。洛克通过得体的简化,就轻易地化解了竞争,或者至少是消除了其固有的特性。起初,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更不用说敌对关系。而对于卢梭来说,他接受了洛克的观点并将其推向深入,他使原始人变成了孤独而又幸福的野兽。但同时他又认真对待了霍布斯的“心理学”。在《社会契约论》中,他描述了个人是如何从最初孤独的野兽变成贪婪财富、权力和声望的人的。为了消除霍布斯“心理学”的模糊之处,他首先求助于历史。这也使得黑格尔得以提出最令人信服的解决办法: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霍布斯所描述的原初情境。自然状态中的两种“道德”之间的相互抗争导致了两种类型的人的分殊:一类人舍安全而取声望,另一类人为了避免获取声望引发的风险而选择安全。这是黑格尔后来所说的“主人和奴隶的辩证法”已然包含在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之中,同时也包含在所有人类历史的辩证法之中。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后记  译完这本名为《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的小册子,惟一的感触就是行文中显示的以小见大、于精微处见广大的风格。译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研究,却时常有一种门外汉的感觉。也就是说对于自由主义这一西方近代特有的文化现象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次或一般性的教科书式的认识水平上。但同时我又深深体会到;如果不深入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层,即宗教信仰、精神,以及抽象的哲学思维层面来统摄和观照这一文化现象,就永远不可能理解自由主义。本人不是自由主义者,也不是自由主义的同情者,也不同意文化价值多元主义的标签,本人深知对自由主义的了解愈深入,愈能体会到作为西方近代特别是欧洲人特有的审视和观察人与社会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自由主义的困境。在这种意义上来说,自由主义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为近代欧洲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吊诡之处正在于自由主义从未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过。我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看到的往往是贴有自由主义标签的形形色色的左翼和右翼分子。这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反思。  就国内自由主义研究的现状而言,大多数更信于从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即从亚当·斯密、休谟到其当代徒哈耶克一脉,或从洛克到伯林的英国经验主义一脉来研究西方自由主义。孰不知自由主义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产物,决不仅仅局限于英美等英语国家,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学或经验主义式的自由主义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这本论述自由主义的小册子就是一位法国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而他所选择的人物也大多数是法国人,相信读过此书的读者能够对自由主义的认识有所改观。  关于本书的内容介绍,半格的前言已足以说明问题了。译者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的英文译名是Anintellectualhistoryof liberalism,习惯上,学界将inteUeetualhistory其译为思想史,或“智慧史”或“知性史”。对此,译者遵循了钱穆先生的高足陈启云先生的译法,将intelleetual history译为思想文化史。同时,我也发现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陈来教授在其新著《古代人的思想文化世界》里也同意陈启云教授的译法,足见此译法的适当,具体可参见陈启云《钱穆师与“思想文化史学”》(《学术思想评论》第九辑,  “并自明的知识与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                            曹海军子吉林大学文苑                            2003年10月28日谨识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大多立意集中、文简、篇幅不长,而在思想界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东西方文化互动是人类精神传递的常效主题,而这套丛书正是输送了来自西方的宝贵信息,为我们——这一东方文明大国传递来交融的资源,我们当然感到欣喜。   本书是法国皮埃尔·莫内关于《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的一本小册子,用“小册子”展示大主题,正是莫内作品的一贯风格。我们或许常见那种巨著,教科书般繁杂的资料堆积,表面看很全面,但总缺乏对其内在联系的全局性把握。莫内的作品,却独具那种大家的通透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