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公共财政学

出版时间:2004-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朱昌 编  页数:473  
Tag标签:无  

前言

1978年末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纪元的大门。此后,我们这个近百年来灾难深重、饱经忧患的大国,终于坚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向,将自己置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使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任务,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立把公共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不仅意味我国财政学界围绕着公共财政的长期争论有了最终定论,而且也表明,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由此进入运作实施阶段,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和财政改革的又一件根本性大事。经济范畴是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的高度理论抽象。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类型与财政模式选择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态相对应的财政是“家计财政”和“国家财政”,而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财政是“公共财政”。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能够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首要方式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存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对称的信息、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活动的外在性和公共产品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等原因,市场往往无法实现对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必然要求财政运行以公共财政一般框架为取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置于重要地位,以较好地实现一般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所无法实现的公平分配、经济稳定等社会发展目标。因此,所谓的公共财政是指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为基础,以防范市场失灵为前提,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在法制的框架下,向所有的社会经济运行主体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其本质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这是公共财政与其他非市场经济财政类型的根本区别。这就是说,一个国家或社会只要选择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就同时应该自然地选择公共财政,这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性要求,也是公共财政本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内容概要

  适应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为财经类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某些帮助。《新编公共财政学》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论述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公共财政的内涵、特点以及中国如何依据公共财政的原则,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框架,并就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脉络作了梳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市场失灵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的职能理论,并就我国学者对财政职能的不同观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公共财政的支出理论,介绍了公共财政支出的原则、分类、规模、结构、效益理论,并从公共财政角度,就中国财政支出的原则、规模、结构、效益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述;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公共财政的收入理论,着重分析了税收收入理论和国债收入理论,并对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税费改革、国债的规模和限度等问题作了阐述;第五部分主要分析财政预算体制,介绍了中国分级财政体制的演变和特点;第六部分为宏观财政政策,主要介绍了财政政策理论、财政平衡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理论和财政风险理论,并结合中国的现实问题作了分析。  《新编公共财政学》作者结合多年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广泛吸纳前人和专家观点的基础上,努力体现编撰特点,更多地关注公共财政理论的现实性、理论的历史演进性、分析的前沿性、教材的通用性和专业性。《新编公共财政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师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财政、金融、经济类研究和实际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唐朱昌,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在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1987- 1988年和 1997-1998年分别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和莫斯科管理大学世界经济系进修。多年来一直坚持从事世界经济理论、俄罗斯和前苏联经济及其对外关系和公共财政学理论研究。曾出版专著、合著和译著多部,在全国几十种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两篇。承担并完成各类社科研究项目多项,其中多次获得省部级研究项目奖和优秀论文奖。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导论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第一节 公共财政的实质第二节公共财政的内涵与架构第二章 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一节 公共财政理论在西方各国的萌芽第二节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初步发展第三节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四节 其他学者对公共财政理论的新贡献第五节 中国财政理论综述第二篇 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与功能第三章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第一节 市场效率及其环境第二节 市场失灵第三节 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第四节 财政目标的公平与效率第五节 我国学者对财政职能的不同观点第四章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特征及提供第二节 俱乐部产品的特征和提供第三节 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和提供第三篇 公共财政支出第五章 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与分类第一节 公共财政支出的概述第二节 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第四节 税收支出第六章 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第一节 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第二节 世界各国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和原因第三节 公共财政支出增长的实证理论第七章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第一节 公共财政购买性支出第二节 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第八章 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第一节 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 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第九章 中国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第一节 中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与特点第二节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特点第三节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特点第四篇 公共财政收入第十章 财政收入的结构与规模第一节 财政收入及其分类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第十一章 税收原理第一节 税收的定义及其争论第二节 税收的形式特征第三节 税负的转嫁和归宿第四节 税收的原则第五节 税收的效应第六节 税收负担第七节 中国的宏观税负问题第十二章 税收制度第一节 税收制度的含义与组成第二节 税收分类第三节 主要税种分析第四节 税收制度的模式选择第五节 最优税制理论第六节 成功税制改革的标准与条件第七节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第八节 中国的税费制度第十三章 国际税收第一节 国际税收的定义和本质第二节 国际税收的管辖权第三节 国际税收的惯例第四节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免方法第五节 中国涉外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十四章 公债收入第一节 公债概述第二节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第三节 公债市场与公债流通第四节 公债管理第五篇 财政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第十五章 国家财政预算第一节 国家预算概述第二节 预算形式第三节 中国预算编制方式的改革第四节 中国的预算外资金第十六章 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第一节 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事权划分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收支划分的原则与方法第三节 分级财政体制中的转移支付第四节 中国分级财政体制的演变及特点第六篇 宏观经济中的财政政策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第一节 西方主要经济学派的财政政策理论概述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一般原理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功能与类型第四节 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和局限第五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第十八章 财政平衡第一节 财政平衡理论的发展第二节 财政赤字及其影响第三节 中国的财政赤字第十九章 公共风险与财政安全第一节 公共财政与公共风险防范第二节 公共财政风险第三节 公共风险的防范机制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收入分配职能上的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存在一部分人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无法维持其最低消费水平,也总存在一部分地区依靠其辖区内的财政收入无法维持社会要求的最低标准的商品供给的状况。在劳动和其他要素具有充分流动性的条件下,如果由地方政府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则不同地区的收入再分配计划的差异会引起人员的流动。具体地说,如果某一地方政府想要实行更多的收入再分配,即对高收入者征收更高的累进税率,对低收入者给予更多的补贴,则会发现大量高收入者迁出该地,以寻找一个只有较少社会福利方案的地区居住,而低收入者则为高福利计划所吸引,会大量涌人该地区。这种富人的迁出和穷人的迁入违背了高福利计划的初衷,是任何一个政府管理者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并且会使原来的再分配方案无法继续下去。由于害怕穷人的迁入,各个地方政府都不愿进行大规模的再分配计划,地区间的竞争结果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较低的收入再分配标准,不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因此,流动性的存在限制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只有在国家这个层次上才存在着保证再分配职能发挥作用的不可流动性。收入分配的公平是一种全国性的目标,应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纯粹的地方性再分配政策仅可能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而不会把全国的收入转移支付考虑进去,因而应由中央政府承担收入分配的职能。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上的职责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经济波动是必然的,而事实上宏观经济问题对于市场体系本身来说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宏观经济问题是市场主体运作的结果,而不是其行为的最初动因,处理宏观问题应该有市场外的力量的介入,即政府的介入。但从政府体系的结构来考虑,这个职能无疑归属于中央政府,这是因为:首先,从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制造和销毁权都由中央政府所掌握,地方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能力。其原因是,如果地方有权发行货币,则意味着某一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其他地区的实际资源有无限的要求权,地方政府会通过发行新货币来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而不是对其居民征税。这样,最终的结果将是货币量迅速扩张,造成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由地方政府掌握是不能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一    1978年末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纪元的大门。此后,我们这个近百年来灾难深重、饱经忧患的大国,终于坚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向,将自己置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使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任务,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立把公共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不仅意味我国财政学界围绕着公共财政的长期争论有了最终定论,而且也表明,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由此进入运作实施阶段,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和财政改革的又一件根本性大事。    经济范畴是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的高度理论抽象。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类型与财政模式选择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态相对应的财政是“家计财政,,和“国家财政”,而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财政是“公共财政”。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能够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首要方式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存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对称的信息、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活动的外在性和公共产品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等原因,市场往往无法实现对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必然要求财政运行以公共财政一般框架为取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置于重要地位,以较好地实现一般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所无法实现的公平分配、经济稳定等社会发展目标。因此,所谓的公共财政是指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为基础,以防范市场失灵为前提,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在法制的框架下,向所有的社会经济运行主体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其本质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这是公共财政与其他非市场经济财政类型的根本区别。这就是说,一个国家或社会只要选择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就同时应该自然地选择公共财政,这符合巾场纤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性要求,也是公共财政本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二    财政虽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但也必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组织结构的演进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简单地讲,公共财政的变化主要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和现代资本主义时期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的公共财政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公共财政。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坚信“看不见的手”的“自然秩序”,因而认为自由竞争既保证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也为生产力的无止境发展开创了可能性,因此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把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看作是违反“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政府的主要职能被限制在国防、社会秩序、公共工程等方面。财政支出基本上是用于公安、司法、行政管理、国防等消费性项目上,即便用于类似兴修农田水利等“公共工程”方面的经济性支出,其比例也极小。因此,可以把建立在早期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财政,称作为早期的公共财政。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编公共财政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慢慢看,掌握新知识
  •   准备考研的时候买的。这本书,相比陈共的经典教材,阐述更详细,条理分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