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复旦大学  作者:郭建宁  页数:294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1949年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的著作,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具有全面性;对当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影响、又有重大分歧的学术问题和学术争论进行分析与探讨,阐明自己的见解,具有创新性;研究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前沿性。本书的宗旨是:回顾当代中国哲学的曲折历程,评述当代中国哲学的热点问题,总结当代中国哲学的经验教训,展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本书主题明确,脉络清楚,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著作有:《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至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当代中国哲学热点问题透视》(西安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现代哲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已发表学术论文约一百六十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  二 当代中国哲学的经验教训  三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第一编 恢复和改造时期的哲学(1949-1956)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学习热潮  一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情况  二 《实践论》、《矛盾论》的重新发表 第二章 若干哲学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  二 关于过渡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性质  三 关于“综合经济基础”与“单一经济基础” 第二编 十年建设时期的哲学(1956-1966) 第三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论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动力论  二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论  三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  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论 第四章 工农兵学哲学  一 工农兵学哲学始末  二 工农兵学哲学的经验教训  三 关于哲学的普及与解放的思考 第五章 重大哲学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一 关于抽象继承法  二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三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第六章 晚年毛泽东的哲学探索  一 认识论的开拓  二 辩证法的思考  三 晚年毛泽东哲学探索的初步评价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哲学(1966-1976) 第七章 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与“文化大革命”  一 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  二 社会主义认识的片面性  三 矛盾分析问题上的偏颇 第八章 毛泽东晚年思想研究的方法论  一 毛泽东晚年思想研究的复杂性  二 毛泽东晚年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三 毛泽东晚年思想的历史演变性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若干思潮评析  一 “造神”运动  二 极“左”思潮  三 影射史学  四 “革文化命” 第四编 改革开放时期的哲学(1976- ) 第十章 实践标准与解放思想  一 实践标准与“两个凡是”  二 实践标准与思想解放  三 实践标准与实事求是 第十一章 人道主义与异化  一 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过程  二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三 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 第十二章 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  一 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先声  二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我见  三 主客体问题探讨 第十三章 文化热与国学热  一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  二 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  三 新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四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十四章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  一 关于文化全球化  二 关于文化多样性  三 关于“振兴国学” 第十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  一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二 利益协调与和谐社会  三 和谐文 化与和谐社会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本依据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层面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学习热潮二 《实践论》、《矛盾论》的重新发表建国初期,为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人民日报》分别于1950年12月和1952年4月重新发表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以学习“两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热潮。“两论”在20世纪50年代重新发表,有几点情况是需要交待清楚的。首先,《实践论》、《矛盾论》是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给抗大学员讲课所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一部分。从1937年4月至“七•七事变”,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系统讲授哲学共一百多个小时。由于“七•七事变”爆发,讲课只好中断,辩证法只讲了一个矛盾统一法则,原计划讲的质量互变法则和否定之否定范畴以及其他范畴,都没有来得及讲。1937年8月7日,毛泽东将讲授提纲和记录稿加以整理,印发给大家学习,这就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提纲共有三章:第一章讲唯物论与唯心论,第二章讲辩证唯物论,第三章讲唯物辩证法。《实践论》是该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矛盾论》是该提纲的第三章第一节。包括《实践论》、《矛盾论》在内的讲授提纲问世以后,曾在1940年由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过单行本。现在,人们一般都说,《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系统形成的标志,这是由于《毛泽东选集》收入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而没有收入《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又由于“两论”是提纲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研在《实践论》、《矛盾论》中,中国人民一般都是通过学习“两论”而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实践论》、《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杰出贡献,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其次,《实践论》、《矛盾论》发表后,前者曾作为尾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后者则曾作为首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为了加强马育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党不仅十分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的翻译出版,也十分重视毛泽东著作的搜集、整理与出版。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具体负责《毛泽东选集》正式版本的编辑出版事宜,毛泽东对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进行了认真的校阅。《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是1951年10月12日出版的,最末一篇是《实践论》。为什么没有列入《矛盾论》呢?这是因为毛泽东1951年3月8日在给陈伯达、田家英的信中说:“此件在重看之后,觉得以不加入此次选集为宜,因为太像哲学教科书,放入《选集》将妨碍《实践论》这篇论文的效力。”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意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以收到《实践论》为止,经过修改的《矛盾论》于1952年4月1日重新发表,并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为了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在重印《毛泽东选集》时.《矛盾论》作为尾篇,归入第一卷中。

后记

编写一本简明的当代中国哲学教材,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当代中国哲学的曲折历程,评述当代中国哲学的热点问题,总结当代中国哲学的经验教训,展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是本书的宗旨。实事求是,立足前沿,突出重点,评述结合,是本书的追求。1995年,作者曾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高等教育哲学教材《当代中国哲学纲要》。《当代中国哲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书是《当代中国哲学纲要》的修订版。但是《当代中国哲学》融进了这十几年教学和研究的新成果,修改的幅度很大,很多章节都是新写的,有的章节虽然还是原来的标题,但内容却是新的,修改、重写、新增的部分约占五分之四以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书是一本新的著作。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第二章是约请黄奎博士撰写的,特此致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本书责任编辑邵丹女士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哲学》主题明确,脉络清楚,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部《中国当代哲学》,使我全面了解了1949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一历史时期,逐步上升的“极左”路线的哲学指导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使我明白了且更进一步认识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及其生命力,它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无限的生命力,是指导中国走向民富富强之路的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唯物主义者认为,归根结底,“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反过来再指导实践,但是如果强制执行一种错误的理论,就会得出错误的行动。物质和精神的互化作用,如果无限制的夸大精神转化为物质的作用,这样,就会导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错误实践,这种实践只会碰得头破血流、劳民伤财。从错误的实践中醒悟过来总结出正确的哲学理论,然后用这种正确的哲学理论再去指导正确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一步步走向胜利。
    我很赞同本书作者所阐述的:“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综合创新”中考虑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和发展。”这也就是东西文化的交融贯通问题。一个民族文化要吸收先进民族文化才能发展、壮大自身文化的问题。
    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是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方向,最终实现符合中国现时代的创造性哲学转化。
  •   值得一读,与时俱进。内容不老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