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复旦大学  作者:魏在江  页数:290  字数:23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语的语篇连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新的英汉语篇连贯模式,提出了“读者体悟连贯与作者交代连贯”、“情感语篇连贯与法治语篇连贯”、“自然顺序连贯与突显顺序连贯”等一些新的成对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汉语篇对比的内容;对语篇象似性与语篇结构、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本研究为英汉语篇教学、阅读理解、翻译、写作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提供了理论来源和理论支持。

作者简介

魏在江,1965年生,四川达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外语教学》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已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外国语》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两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次。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翻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

书籍目录

序 潘文国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言 1.1 语篇分析的历史回顾 1.2 本书语篇连贯对比研究的目标 1.3 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及目标 1.4 本书的基本框架第二章 语篇连贯研究概观 2.1 引言 2.2 语篇概念的定义  2.2.1 语篇界说的困惑   2.2.1.1 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语篇概念的观点   2.2.1.2 对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语篇、非语篇区分标准的质疑  2.2.2. 语篇的定义及其层次性、相对性 2.3 衔接研究的历史回顾  2.3.1 衔接   2.3.1.1 衔接的范畴   2.3.1.2 韩礼德衔接理论的运用  2.3.2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  2.3.3 有关衔接对比研究的论文  2.3.4 存在的问题 2.4 连贯  2.4.1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  2.4.2 连续研究的方法论  2.4.3 连贯研究存在的问题 2.5 本文对连贯的看法  2.5.1 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2.5.2 连贯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2.5.3 连贯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2.5.4 连贯是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统一  2.5.5 连贯是微观连贯与宏观连贯的统一  2.5.6 连贯是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的统一  2.5.7 连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2.6 小结第三章 英汉语篇连贯对比研究的认知视角 3.1 引言 3.2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介绍 3.3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3.4 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3.5 中西认知方式比较  3.5.1 认知方式的构成  3.5.2 中西认知方式的不同背景  3.5.3 中国认知方式的特点  3.5.4 西方认知方式的特点 3.6 连贯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3.7 英汉连贯对比研究的新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 3.8 语篇与认知的界面 3.9 小结第四章 英汉语篇连贯内部机制的认知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语篇连贯内部机制的界定 4.3 英汉语篇小句对比  4.3.1 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  4.3.2 复合句的分支结构  4.3.3 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的内部机制 4.4 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  4.4.1 形合与意合  4.4.2 汉语的语义连贯与汉人的思维特点  4.4.3 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的辩证观  4.4.4 从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看英汉认知方式的差异 4.5 线性连贯与环性连贯  4.5.1 线性连贯——典型的英语语段修辞模式  4.5.2 环性连贯——典型的汉语修辞语段模式  4.5.3 中西认知模式与语篇连贯  4.5.4 对写作与翻译的启示 4.6 悟性连贯与理性连贯  4.6.1 悟性连贯  4.6.2 理性连贯  4.6.3 定量统计分析  4.6.4 悟性与理性的认知特征  4.6.5 具象连贯与抽象连贯  4.6.6 对翻译和写作的启示 4.7 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中的连贯意识  4.7.1 实例分析: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中的连贯意识 4.8 在继承中探索:论《文心雕龙》的语篇思想 4.9 小结第五章 英汉语篇连贯外部机制的认知对比研究 5.1 引言 5.2 语篇连贯外部机制的界定 5.3 认知语境在语篇连贯理解中的作用机制 5.4 会话含意与语篇连贯  5.4.1 含意及含意的产生  5.4.2 会话含意与语篇连贯   5.4.2.1 一般含意和语篇连贯   5.4.2.2 特殊含意和语篇连贯  5.4.3 文学作品中会话含意的解读与语篇连贯 5.5 关联与连贯  5.5.1 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5.5.2 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  5.5.3 最佳关联与语篇连贯  5.5.4 语篇连贯来自于个人经历的最佳关联  5.5.5 语篇连贯来自于语篇视点的变化 5.6 复合空间理论与语篇连贯解读 5.7 自然顺序连贯与突显顺序连贯  5.7.1 汉语的自然顺序连贯  5.7.2 英语的突显顺序连贯  5.7.3 “时间顺序”和“空间架构”  5.7.4 语篇重心的不同  5.7.5 时序律、逻辑律、范围律与因果律  5.7.6 认知差异 5.8 情感语篇连贯与法治语篇连贯  5.8.1 情感语篇连贯  5.8.2 法治语篇连贯  5.8.3 主题连贯与无主题连贯  5.8.4 主题对比与段落翻译 5.9 语篇象似性与英汉语篇连贯  5.9.1 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简史  5.9.2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辨析  5.9.3 语篇象似性与英汉语篇连贯  5.9.4 语篇象似性的语篇连贯功能 5.10 语篇连贯的元语用分析  5.10.1 顺应理论对连贯理论的补充  5.10.2 语篇连贯的元语用分析   5.10.2.1 语用综观论与语篇的整体连贯   5.10.2.2 语境顺应与语篇的局部连贯   5.10.2.3 语言选择与语篇连贯  5.11 小结第六章 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言  1.3 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及目标  当今语言学研究正从语言内部去描述语言转向从语言外部去解释语言,正从说明语言是什么样子转向解释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正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对语言系统及其规律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方法如下。  1)对比分析方法。吕叔湘先生说:“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吕叔湘,1977)。”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加深对英汉语篇连贯的认识。  2)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从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力图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解释,做到描写与解释并重,形式与意义并重。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只有对语言形式的充分描写才能做出比较充分而恰当的解释。我们力求在对语言形式描写的基础上,从当代语言学中吸取了一些新的语言理论,如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认知语用推理、思维心理、复合空间理论、构式语法等理论视角,以通过它们来对语篇连贯进行描述和解释。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我们在进行形式描述、理论解释等的基础上,对英汉语篇连贯的模式进行定性研究,同时适当地进行定量分析,以支持我们的理论假设和理论模式。  4)学科交叉方法。当前语言研究的另一个总趋势就是跨学科交叉研究。认知语言学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新的热点,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以往对连贯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的范围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连贯的论著、文章不多。本书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篇连贯机制进行英汉语的对比研究,以期对连贯的研究有所深化、有所突破。这是谇贯研究的新视角,也是语篇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  语言观问题是语言研究的最基本、最初始问题,决定了语言研究的方向。基于对比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基于对四种语言观的客观分析、基于20世纪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基于语言世界观的语言新定义,潘文国教授(2005)论述了对比语言学的学科论——目标与范围、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应用,对比语言学的本质论——对比观与异同观等问题,并提出了他自己的对比语言学的新定义:  对比语言学的再定义:对比语言学是在哲学语言学指导下的一门语言学学科,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层面,旨在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其中的异同特别是相异点,并从人类语言及其精神活动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以推动普通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全人类和谐相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虽然里面内容有些重复,但是总体不错。
    国内把语篇连贯的研究结果应用到翻译和写作的不多,这是我见过的一个。
    原来翻译常常拘束在句子之内,只是关注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对等,却忘记了语篇的连贯与衔接。这本书让我跳出了这个思维限制中。
    希望以后这方面的越来越多。
  •   受益匪浅,虽然作者使用的专业术语有些让我不知所云,但从中还是找到我需要的文字,解决了目前关于翻译的一些疑惑。
  •   正好在写关于复句的论文,看到有这本书就买下了!还只稍稍浏览了一下,觉得挺不错。书中有些观点可以引用,呵呵!
  •   刚开始看,还没进入正题,看过的感觉还行吧。
  •   作为一本总结论述连贯的书还算不错,尽管没有太多的新东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