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行书教程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邱世鸿  页数:489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学书法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素质培养的手段之一,经历了多年之探索和研究,逐步正规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一是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代替了兼职教师;二是从“欣赏性”的灌输性教学转向了“体验性”的互动教学;三是书法教材也从普及性、大众化、欣赏性的特点转换为专业性、精英化、体验性的特点。无论是公共课还是必修课,都需要更为专业的书法教师,都需要艺术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教材。时间进入21世纪,书法高等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法教师若是门外汉,编的教材大多是宽泛冗杂的介绍和隔靴搔痒似的评价,没有真正对名家作品的临摹和体验,其效果大多不佳;若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成果作为支撑,作为教材又很难使人信服。诚然,有相当的教师编过不少书法教材,但别人一看他未入佳境的作品,就会产生怀疑甚至不屑的拒绝态度。十年前,中国美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过一些有质量的教材,当时甚有影响,但今天看来就不很适用了。它们或多为介绍性教材,或分量太轻,涉及面广而不深入,尤其是没有教师作品现身说法,也没有学生作品来检验教学效果,所以只能作为普及性阅读教材,学习者收获不大。  大学书法教学中,行书书体是最为广泛使用,也是最能普及和实用的书体。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兼有楷书和草书之长,学习起来更受学生欢迎。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中,篆、草面最小,学者甚少,也不好学,隶书离今日的实用性太远,而且难有突破,所以也不适合普及。只有行书体最适合各个阶层、各种层次的人学习和创作。无论书法专业的学生或爱好者,还是画家、文学爱好者或普通大众,只要对书法有兴趣者,都可以练习行书。行书书写顺手,方便,大方,雅俗共赏。我们看历届大赛或展览中,行书作品最多,基本上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八十。

内容概要

行书是比较晚出的书体。从形态上说,“行”者,与“坐”、“跑”相对而言。《说文解字》云:“行者,人之步趋也。”行书最初又叫“行押书”、“行狎书”。唐韦续谓:“行书,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①而《宣和书谱•行书叙论》日:“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草行。”言其“贵简易相间流行”。最初传为刘德升所创,其门下有钟繇、胡昭二弟子。钟瘦胡肥,而实迹都不可见。钟繇的楷书确有行书之意趣,也可玄想其行押书之特点。当然,真正能看到比较清楚的二王行书,也已经是唐代摹本了。对于行书的特点,苏轼有个形象的说明:楷如坐着,行如行走,草如跑步。行走最好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虽然它后起而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行书分为行楷与行草。所以,简单地说,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书体,兼有楷书和草书的某些特征。

作者简介

邱世鸿,笔名丘若,号抚云斋主。1966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1988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汉语文学系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书法教育与研究)硕士学位。1991年至2003年任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书法篆刻教师。2003年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文系书法蒃刻教师。2003

书籍目录

前言理论篇 第一章 行书书体史论    第一节 行书名称及历史沿革    第二节 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第三节 行楷、行草的特点    第四节 魏晋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第五节  南北朝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第六节 唐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第七节  宋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第八节 元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第九节 明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第十节 清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第二章 历代行书技法论    第一节 西晋行书技法    第二节 东晋行书技法    第三节 南北朝行书技法    第四节 唐代行书技法    第五节 宋代行书技法    第六节 元代行书技法    第七节 明代行书技法    第八节 清代行书技法技法篇 第三章  理性临帖——以古典范本为依据的课堂教学实践与体验    第一节 教学要求    第二节 精细临帖——冯本《兰亭序》的笔法分解    第三节 精细临帖——褚本《兰亭序》的笔法、结构分析    第四节 精细临帖——《兰亭序》的章法与风格    第五节 准确临帖——《集王圣教序》的笔法分解    第六节  准确临帖——《集王圣教序》的线条结构分析    第七节 准确临帖——《集王圣教序》的章法与风格分析    第八节 分解临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笔法分解    第九节 分解临帖——颜真卿《祭伯文稿》的线条结构分析    第十节  分解临帖——颜真卿《裴将军诗》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第十一节 分析临帖——苏轼《寒食诗帖》的笔法分解    第十二节 分析临帖——苏轼《新岁展庆帖》的结构分析    第十三节 分析临帖——米芾《苕溪诗卷》的笔法、形式与风格分析 第四章  感性临帖——以主观感悟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第一节 教学要求   第二节 记忆临帖——王羲之《丧乱帖》的笔法形态分析   第三节  记忆临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的结构与风格的分析   第四节  夸张临帖——李世民《温泉铭》的笔法与构成关系分析   第五节 夸张临帖——李黾《云麾将军碑》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第六节  印象临帖——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的笔法与结构分析   第七节  印象临帖——张雨《题画诗卷》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第八节  写意临帖——何绍基《行书诗册》的笔法与结构分析   第九节  写意临帖——何绍基《行书轴》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第五章  审美临帖——以审美风格品评为旨归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创作思想培养   第一节 教学要求   第二节 以豪放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三节 以静穆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四节  以爽利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五节 以俊逸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六节 以险劲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七节 以朴茂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八节  以奇崛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九节 以雄强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十节 以苍劲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十一节 以清通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第六章  走向创作——以古典范本为依据的个人风格的探索与建立    第一节 教学要求    第二节 依托二王书风的行楷创作    第三节 行草创作的观摩与剖析    第四节 教师行书创作作品赏析    第五节 学生行书创作作品赏析    第六节 理论总结:书法创作三态论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他是行书“内撅”①笔法的开创者。“内撅”又叫“中含”,他将隶书内敛方折的笔势用于行书中,以骨取胜,尖锋入纸,所谓“一拓直下”,爽利精妙,沉着道劲,笔势道媚,点画精丽,使线条具有弹性和张力。用笔按锋直引,迅牵急掣,笔势道劲爽利,环转纵引,点画上则锸锐方硬,沉稳厚重。王氏在变革钟书的行书时,用笔更为简练明快,改钟书之“翻笔”为“一拓直下”,发挥了折笔和侧锋,简便明快,达到所谓“爱妍而薄质”的地步。大王之书内撅,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形成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笔法系统。  第二,结构中宫紧收,骨法洞达,体态轻盈,最得中和之美。字态则势巧形密,雄秀天然。结体重心安稳而多姿态,刚柔相济,虚实互生,稳健而不呆板,活泼而不佻达,敲正相生,曲直合度,最易获得雅俗共赏之美。与钟书相比,王书更为鼓侧,一改过去的横斜而为斜画紧结,剔除钟书上的隶意,偏旁部件之间形成了大小、高低、偏正的关系,字态鼓侧,富有顾盼的情调。  第三,章法上的疏密、正斜、收放、敲正、方圆充满辩证法。尤其是部分连写和部分断开,前后交替,错落有致,出现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效果。如《丧乱帖》、《初月帖》等。王氏整合了前人的成果,在生活阅历中找到了自然表现的款式和格局,更能自由地表达书家的笔情墨趣。款式与审美的结合,使书法创作成为自觉的文人行为,突破了隶书、章草单一、雷同的布局模式。  第四,文人书法格局的奠定。王氏行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革新,代表着文人书法的审美趋向。  王羲之的书法的意义,是开创了文人书法的先河,作品多为自由书写形式——文书并茂,如《兰亭序》的抒情风格。同时也成为“帖学”派的始祖,尺牍之工,千古流传。《宣和书谱》将王羲之列为“草书三”,最后也列其行书数十帖,肯定其书“趋向超绝,非碌碌者所能望尘”的不凡之处。宋元书家中文人仰慕的“晋宋间人”,就是糅合儒道思想的超脱的王羲之之类的人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行书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想学书法的朋友们看看吧!
  •   速度快,还没看书到
  •   性价比高了些,作为学生类教材不能算最好的,非学生的自学人士亦可自学,有深入学习行书基础理论知识的必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