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区域的时代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任远,陈向明,[德]Dieter Läpple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全球城市:区域的时代》主要讲述了:城市无疑将主导未来的人类生活。而当前所呈现出来的城市和城市群的面貌,已经和几个世纪前单核心的市(city)有很大的不同。城市已经和区域融合为一体,若干城市所组成大都市区,及多个都市区的相互交错,形成城市区域的连绵地带。城市的基本形态已经不是被郊区和农村包围着的枢纽性的中心,而是由城市和郊区的景观形态、经济产业,以及社会体制交互连接而成的整体,形成一种一体化的力量,或者说正在塑造着这种一体化的力量。因此,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经不是由个别城市所主导的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而是依托着城市与其所在的广大腹地区域,在内部存在密切的分工协作,通过产业链条形成协作和互补关系,构成相互关联的生产网络和城市网络,并在这样一个整体平台上,经济和社会的活动得到呈现和展开。因此城市一区域是理解当前时代城市化的最重要的舞台。

作者简介

任远,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走向全球城市一区域研究的时代【第一部分  全球城市一区域的理论与分析】 区域城市化与城市一区域的治理危机 理解城市增长:对全球化、生活质量和创造力假设的分析 变化的节奏:作为竞争力与生活质量重要表征的城市时空变迁【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一区域的历史与现实】 政府规划和市场演化的共同作用:对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和长三角城市一区域发展的实证考察 财政分权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长三角经济区演变的过程和机制(1840一2000年) 中国苏州的全球化:政府、跨国公司与区域发展 一场无声的革命?在日益全球化的广州大城市一区域内的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第三部分  亚洲城市一区域的政治经济多元化】 东北亚主要经济区域的经济均衡和跨区域联系 韩国首尔和首都地区的发展动态 中国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高科技产业投资的比较:一个全球城市一区域的视角 孟买能发展成一个全球城市—区域吗【第四部分  比较分析视角下的欧洲城市一区域】 多中心城市体系与城市等级:德国大都市区域体系的经验教训 象征资本:变化中的欧洲城市—区域的发展模式和独特性 去工业化过程和东德的城市体系 伦敦和柏林的战略规划 作为全球城市一区域的巴黎和巴黎盆地的管理范围 种族居住隔离、社会接触与偏见:对欧洲国家比较分析作者介绍

章节摘录

  在中层规模上,区域主义着眼于国家,将国家作为一个区域,或者是亚国家区域的集合。这一直是传统区域发展理论和区域规划的重点,但现研究主要关注区域边界调整。一些学者的研究集中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如何削弱国家主权,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通过权力下放以及超国家区域合作,新自由主义政府获得新的权力。区域边界调整的文献很少反映新区域主义的主张,不支持区域方针,而且往往批评新区域主义只是新自由主义的组成部分,也可能只是一种新的实证主义。  一个更积极普遍的区域研究重点是欧盟,将其作为一个超越国家的区域的集合体,与国家竞争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欧洲区域主义采取许多新的形式,并得到许多新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例如欧洲区域基金会以发展爱尔兰为己任;EURE-GIO项目鼓励整个欧洲大陆的跨境区域主义;欧洲空间发展计划通过基于福利的空间规划,旨在恢复欧洲的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新区域主义带来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果是,通过全面的空间发展规划,将城市和区域发展看作一个特定的空间过程,从而促进发展。  也许与中国直接相关的是出现了新形式的区域自治,因为中国面临许多区域政治运动。在过去,区域民族主义通常导致分裂运动。今天,区域民族主义可能导致高水平的区域自治,但不是区域独立,如西班牙的巴斯克自治区和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现在允许成为一个国家),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英国的苏格兰地区(除了在伦敦拥有大量的议会代表,苏格兰还有自己单独的议会)。在这些自治区域,绝大多数的人觉得不再需要分裂国家,只要实现经济增长就好,但如果知觉到任何侵犯其区域权利和特权的行动,他们就会强烈反抗。  大都市区域与中层规模的区域相重叠,“融入”规模调整(类似于欧盟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相互渗透)过程中,其中包括各层次的政府,如市政府、县政府和当地街道社区。在此,区域城市化包括大都市景观的结构调整,形成多个中心,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界限模糊,形成新的区域治理危机、并上升到中层规模。  区域治理危机渗透到各个层面上的区域,包括从地方规模到全球规模。在过去30年中,现有的国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没有多大变化,而几乎其他所有的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城市—区域的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非常值得买,有创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