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其荣,廖文武 著  页数:360  

内容概要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作者以STS的新颖学术观点解读了为世人所瞩日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提出并论述了科技创新的系统发生机制的基本思想;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创造峰值及其获奖成果的社会确认、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围家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剖析了作为科学精英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如何造就的这一吸引人的主题;并在这一主题的论述中,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透彻、生动、通俗地阐释厂这些处于科学前沿的精英们所作出的具有原创性的、大胆的和充满想象力的研究成果,彰显了那些与发展人类文化有着内在关联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仅深入地挖掘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思想资源,充分地展开了包含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的丰富内涵,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主题,而且为我国如何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增强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和比较的范例。
  作者在《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还精心编制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概要”等18个附录,为读  者提供了翔实而又丰富的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资料。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及社会大众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陈其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负责人,复旦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自然哲学与自然史、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出版《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自然哲学》、《科学基础方法论一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合著)、《自然辩证法导论一一自然论、科学论与方法论的新综合》等学术著作8部,发表“科学技术哲学: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论科学合理性与科学进步”、“科学主义: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当代比较”、“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学研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等学术论文90余篇。
  寥文武,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和社会发展学院兼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和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上海研究生教育》杂志副主编、教育部学位中心上海研究基地秘书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健康与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专长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主持或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评估及选优方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研究”、“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国研究生教育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著有《探寻研究生教育的岁月一一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鉴往思来——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学》等书,发表“深化教育改革、激励自主创新、培养拔尖人才”、“科研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探索”等论文100多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STS视野中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1.1 国外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
 1.1.1 H?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1.1.2 I?豪尔吉陶伊的《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
 1.2 国内研究概况及主要思想
 1.2.1 诺贝尔奖蕴含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1.2.2 诺贝尔奖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
 1.2.3 诺贝尔奖引导了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化
 1.2.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反映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
 1.2.5 中国无缘诺贝尔奖,须作多层面分析
 1.2.6 中国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将不断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1.2.7 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及获奖者是可以预测的
 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创新机制概述
 1.3.1 科技创新系统发生机制思想的提出
 1.3.2 科技创新系统发生机制解析
 1.4 本书的主题、内容、意义与特点
 1.4.1 “精英”与作为科学精英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1.4.2 本书的主题与基本内容
 1.4.3 本书的意义与特点
 
第2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峰值及其获奖成果的社会确认
 2.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析
 2.1.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的描述性统计
 2.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数及其比例
 2.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与其相应的获奖人数的统计曲线
 2.2.1 统计曲线的特点与性质
 2.2.2 取得获奖成果的“最佳年龄区”与“最佳峰值年龄”
 2.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统计分析
 2.3.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的描述性统计
 2.3.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获奖年龄与其相应人数的统计曲线
 2.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
 2.4.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同行评议与获奖成果的检验期
 2.4.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平均检验期及在不同检验期的人数和比例
 2.4.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与其相应成果数(人数)的统计曲线
 2.4.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较长检验期的影响与意义
 2.4.5 为什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比较长
 
第3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
 3.1 “跨学科”的基本内涵与自然科学中跨学科理念的确立
 3.1.1 何谓“跨学科”
 3.1.2 自然科学中跨学科理念的确立
 ……
第4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
第5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
附录1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概要
附录2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概要
附录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概要
附录4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布
附录5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布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怎样的科学家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首先,诺贝尔奖得主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人”。在诺贝尔奖的语境下,该奖是对最重要发现或发明所给予的承认。因此,其判断标准不是科学家个人而是注重发现或发明本身。“个人的名气,他所在名校的名声,他在科学共同体中的显赫职位,等等,在裁定能否获得诺贝尔奖时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实际的发明几乎成为关注的唯一焦点。”第二,“深钻型”和“采掘型”的科学家都有可能赢得诺贝尔奖。“深钻型”。是指科学家在整个科学生涯中都研究同一个课题.终于做出重要发现;“采掘型”,是指科学家不断更换研究课题,做出了重要发现。作者指出:“深钻型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可能更有机会做出突破性的事情”,“采掘型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增加了做出发现的可能性”②。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往往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转换他们的研究主题,这对于做出新的发现是特别有益的。第三、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克服逆境,再有一定的自信和面对挑战的精神。这些对于最好的科学家获得发现是必须的。作者指出,在美国学术界,要有理想的科学生涯最好是出生在学者或者专业人士家庭,在一家比较好的人文学院受教育,在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或者类似的学校做研究生,之后再在类似的机构里完成博士后工作.接着以非常优厚的待遇在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工作。但是,“这种背景并非是从诺贝尔奖得主中抽取出来的典型背景”。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多数科学家不是这样.“他们有不同的背景,而且有许多人都和各种各样困难作过斗争”;“有的人是在童年时期,有的是在学术生涯的中途。他们中很少有人不曾面对过某种严峻的挑战”。

编辑推荐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