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的京城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也夫 编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文集是选修我的《城市社会学》课程的学生们的调查报告汇编。这不是第一本,可以称续编。  《城市社会学》这门课我先后讲过七轮。这在我来说是创纪录的。我讲授其他的课程没有超过五轮的。原因是讲多了热情递减,不如寻找新的挑战。那么这门课为什么成了保留曲目?不是因为自我感觉讲得好,而是企图通过这门课敦促和指导同学们从事城市调查。我们的城市变得太快了。同学们的调查帮助我跟上了城市的脚步,虽然那脚步远非都令我满意。  讲授这门课的轨迹如下:  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40人选修。  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40人选修。  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60人选修。  三轮讲授下来,我完成了自己的《城市社会学》的写作,同时将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们的优秀作业编辑成册,取名《都市的角落》。两书于2002年6月一同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我在《都市的角落》的前言中说:  课程的风格有些怪异,就是从始至终交织着两个旋律:我授课的内容偏重理论,这是我的癖好所致;而我要求和指导学生们做的是一篇经验性文章。指导学生们写作占了课程三分之一的时间。首先是选题。必须经我批准后,才可以开始调查和写作。要求同学们在第五周时在全体同学面前汇报自己的选题。我对每一选题作出分析,判定通过与否,对通过者提出建议,未通过者重新考虑题目。

内容概要

郑也夫教授在人大、北大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城市调查报告,以使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性发现相互印证。《众生的京城》一书,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变化太快了,要使城市社会学跟上城市的脚步,需不断更新经验认识。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将探访伸向城市的方方面面,这些经验性文章,视角颇具时代气息,对认识城市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极有价值。

作者简介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问题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书籍目录

编一 市场万象  导言:磁场市场,电流物流  西苑早市  古典家具店老板的口述史  北京同里市集一瞥  一家物流公司  岳各庄调料批发商的生存状态  京马茶城的批发商  一家旧书店编二 生民百业  导言:热带雨林中的生灵  小区环卫工的生活  学院女工调查  魏公村的修鞋夫妻  中关村建筑工地上的小摊贩  黑车司机  两个低保户  昆玉河畔破屋中的住户编三 大国小鲜  导言:一个都不能少  一家豆汁店  傣族风味餐馆调查  饭馆服务员个案调查  麻辣串从业者生存状况  必胜客兼职调查编四 粉丝迷乐  导言:进入游戏,寻找同好  两个流浪歌手  Silent G(寂)乐队  魏晨歌迷会  摇滚节  迪厅夜店助场  天津茶馆相声生态  火车迷群体调查  两位豆瓣网友  都市拼车客编五 学子外传  导言:有教无类,校内校外  “取缔风波”下的打工子弟学校  地下室里的打工子弟  小学生托管班  美术考生的历程  北大旁听生  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  上海大学生炒股个案  新报童文化

章节摘录

  “市场”一词无疑是时下媒体上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但其出身似有疑点。古代文献中早就出现了“市”。《战国策》云:“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古代词汇中还有市日(集市之日)、市正(司市之官)、市令(市正颁布的命令),等等。古代文献中也早就出现了“场”,有坛场、科场、校场、战场等词汇。但是“市”与“场”迟迟不联手。与今日“市场”相近的老词汇是市集、集市,但也只是相近。集市常常指称具体的某个交易聚集地。寻常百姓常说去集市,去早市,去超市,去百货商场,乃至去菜市场,却鲜有说去市场的。笔者疑惑“市场”是近代从日本返销过来的词汇。汉语中增加了这个词汇挺好,好在这个词汇似乎颇有一些抽象的意味,这意味来自“场”字。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学术语中自纂新词“场”。但“场”在学术领域的至高地位可不是从他来的,那要追踪到物理学和化学双肩挑的近代科学巨匠法拉第。将看得见的地方称作“场”,有什么稀罕。法拉第是将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活动的空间称为“场”。爱因斯坦曾言,“场”的思想是法拉第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是自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我总以为,“市场”是社会生活中和法拉第的“电磁场”、“力场”最相近的东西。电磁场是肉眼看不到的。市场似乎应该可以看到,但因为它庞大无比,无所不在,乃至对其整体和无数细部我们都难以感知,所以斯密称其为“看不见的手”。市场像电磁场一样,只需其要素到位,就会释放出伟力。市场的要素就是财产权和经营权,一旦保证二者,市场便显示出神奇的“自生长”的伟力。没有多少人能认识中国市场中行当和角色的十分之一,因为其整体太庞大了,还因为其个体太新鲜了。  北京每日清晨最有生气的地方应该就是早市,买卖双方的亢奋和愉快都溢于言表。刘争先的文章全面细致地讲述了一家早市。这家早市大约10000平方米,有900个固定摊位,提供了2000人就业,平日顾客1万人,周末每日2~3万人。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网上很多人问北京全市有多少家早市,得不到回答。关心早市的朋友先读读这篇文章吧,它讲述了很多细节。  高碑店的老家具一条街早就名闻遐迩。第一次逛那条街时我目瞪口呆,惊叹它成了这么大的气候。料想那后面一定是一张大网,将各地——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的老家具、老用品、石狮子、拴马桩,统统搜罗、购买、运输到这里。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人,而老魏是这里的异类——大学毕业生,因此我们的话多些,成了朋友。老魏因为审美的优势,店开得别具一格。李伟东经我介绍采访到老魏,细致地讲述了老魏在这行当崛起的全过程。  跳蚤市场是国外都市中的重要景观。国内的一些公司已经着手在本市模仿。同里市集便是这样的尝试。其卖主少一半是真正的商家,多一半是非商家的个体户——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是卖东西也是玩。招徕顾客或日游人的主要手段是网络,比如豆瓣网之类。这种集市的形式和运作都耐人思考。汤宁的文章记录了这一事物的初始阶段。  前面对比过电磁场和市场,与之对应的是电流和物流。大自然产生的电流是看不到的,人为制造的电流循电线和线杆我们知道它们的来踪去影。计划经济中的物流有案可查,市场经济中的物流涌动是计划经济的数十倍,其来龙去脉却错综复杂,晦暗莫察。市场的旺盛需求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流量便是社会生机的晴雨表。韩笑的文章属一家物流公司之管窥,毕竟可见一斑。  卖家分零售和批发。货物干百种,自然跟随着各自的批发商。邱小燕的文章讲述了调料批发商的故事。他们因为较早地看到了这一商机,所以生意不错。但是我们想不到的是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他们生意中的风险应该靠建立某种机制和制度来克服。消除了人们心理上的焦虑,才有社会的安定。  马连道茶叶街只有12年的历史,几乎是一瞬间成了精。应该是有人探究其崛起之奥秘的时候了。傅金铃的文章承担不了立传的使命,只是通过讲述其中的一个人,帮助我们感知这条街。马连道和高碑店都是崛起迅疾,我觉得高碑店的崛起几乎必然在北京,因为这里有钱的、附庸风雅的人多。马连道更大程度上是策划和制造出来的。微观地看策划是成功了,但宏观地看,一切中心都落到北京,首都是不堪重负的。茶叶中心落在天津,宏观上更均衡,当然这与傅文无关。  最后一篇与其说讲的是一本小小的生意经,不如说是一个小人物的活法。他赖此活下来了。如果小书店越来越有特征,就不仅养活了自己,也丰富了小区的有机体。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当时出版不久的本书,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后要求选我所开新课的七八名研究生都要人手一册,这就是本课的教材了。……《都市的角落》是激励我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对法律现象从事实证调查的初始契机之一。这本书似乎展示了从学问的关切出发去接近生活事实时可能采取的某种最原初的,或者说是“最大公约数”般的进路。  ——王亚新(清华大学法学教授)  郑也夫多年来采取一套非主流的教学法。他要求上他的课的本科生们下去搞社会调查。题目可以很细小,但必须是第一手的调查,不准东抄西抄,人云亦云。书出来了。国外一些社会学家也颇为赞许:深浅先不说,至少这一篇篇的小报告抓住了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开拓了思路。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改革的,是以考试为中心的满堂灌。第二项改革则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作研究。所有这些,并不需要大笔的经费,需要的是许多像郑也夫这样的教授。  ——薛涌(萨福克大学历史系教师)  让我们觉得哭笑不得的是,郑也夫没有经费和课题,但是他所作的工作,都是那些掌门人不屑一顾的,比如说是给学生编书:《都市的角落》、《消费的秘密》。也夫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年轻人行动起来,到北京的角落发现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后说动出版社,出版了学生的作品。一个最没有条件出书的学者,居然有心人,天不负。  ——谢志浩(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这是部有意思的书,一位社会学教授指点着一帮穷学生,钻进都市的犄角旮旯,为社会的下三路绘影描形,于是我们得以对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生活多些必要的认识。……朴素得像新闻追踪报道,而且作者也甘于或乐于为营造有关都市的知识大厦运砖备料。在奸商辈出的文化学术界,这种老实与自信特别值得提倡。  ——昔纪苏(文化评论家)

编辑推荐

  今天的世界上发育最迅猛的当属中国的都市,它大肆扩张。闹腾喧嚣,推陈出新,变异万端。观察和记录它是认知者的乐趣,社会学家的责任。一个常人无从尽悉它的变数,一个专业研究者亦无法完成这一调研。《众生的京城》是众多调查者联手的产物。其敏感的触角、辛勤的探访,使我们了解到许多一直包围着我们却知之甚少的东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众生的京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推荐阅读。
  •   配合 郑也夫的《城市的角落》和《城市社会学》一起阅读更有意思
  •   买这本书是冲着郑也夫先生去的,书到手后才知道是郑先生编的学生的文集。读起来文字还是稚嫩,调查也不是很深入,但是选题很棒。
    闲来无事,也可以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