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文明史(第四卷 下)

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英】C.E.博斯沃思,【塔】M.S.阿西莫夫  页数:635  译者:刘迎胜  
Tag标签:无  

前言

教科文组织在其《组织法》中宣布的目标之一,便是“发展及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手段,并借此种手段之运用促成相互了解,达到对彼此之生活有一更真实、更全面认识之目的”。1968年出版的《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是教科文组织早期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大力宣扬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历史的特殊贡献,加强他们对集体命运的意识。这部世界性的历史巨著目前正在进行重大修改,而紧接其后则是一系列区域性出版项目,其中包括《非洲通史》以及尚处于计划阶段的关于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和论述伊斯兰文化方面的史学著作。目前推出的《中亚文明史》也是这一扩大的出版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科文组织将中亚列为这套区域性史学著作的第二部,是恰当的。因为,中亚地区与非洲一样,其文化遗产往往不能成为史学界关注的主要焦点。但是自远古时代起,该地区就是欧亚大陆人口流动的发生地。尤其是古代和中世纪世界,其历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里海到蒙古高原这片广大地区延续不断源自草原、沙漠、绿洲和山区的各族人民。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提到的基密里安人,希罗多德描述的斯基泰人,因其不断进犯而迫使中国皇帝修筑长城的匈奴,公元6世纪将其帝国扩大到拜占庭边界的突厥人,古代中国声名远扬的契丹人,一直到13世纪突然出现在世界历史中的成吉思汗统治的蒙古人,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共同为欧亚两大文明界定了范围,考验了其勇气和耐力。仅仅用游牧民族的文化来认定中亚各族人民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就忽略了中亚地区内部游牧与定居之间、畜牧者与务农者之间复杂的共生现象。而最主要的是忽略了中亚地区一些大城市的出现,如撒麻耳干、布哈拉和希瓦,它们都建于中世纪晚期,后成为智力探索和艺术创造的杰出中心。哲学家兼科学家阿维森纳(布哈拉人)的重要著作以及帖木儿王朝那些永不过时的建筑艺术精品,集中体现了中亚地区草原和沙漠上中世纪文化的繁荣昌盛。中亚文明当然不是从虚无中发展而成,伊斯兰的影响无处不在,且根深蒂固。欧亚大陆周边的伟大文明也对这片土地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大约1500年的时间内,这片贫瘠的内陆之海——远离地球上真正的海洋——一直是沟通中国、印度、伊朗和欧洲的商路(主要是丝绸)和思想之路的关键地区。

内容概要

多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试。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通过此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上)述及中亚的王朝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第四卷(下)则涉足这一广大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手工艺、语言、书写文字、文学、建筑,音乐、科学、医学和技术。中亚腹地的大草原、沙漠和森林的边界在公元750~1500年期间一直变化不定。起初,伊斯兰的宗教信仰和伊斯兰文化不得不与中亚更早确立的宗教信仰相竞争,如袄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四百多年来,伊斯兰教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其向东北方向的扩展则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4和15世纪期间,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在阿姆河及其以北地区压倒所有对手,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在印度西北及印度次大陆南部地区站稳了脚跟。历史上因此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时期,思想及物质文化各方面以中亚作为媒介得到交流。西方和南方、近东、伊朗世界以及印度的宗教信仰,对更远的东方和北方地区产生了影响。与此传播方向相反,商业、高度熟练的工艺(如制陶技术)和技术成果(如丝绸生产和木版水印)则由中国传到伊斯兰世界,转而传入欧洲。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博斯沃思 (塔吉克斯坦)阿西莫夫 译者:刘迎胜

书籍目录

出版计划说明编写《中亚文明史》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名单供稿者名单名称的转写和体例说明导言第一章  教育的发展:私塾、默得儿塞、科学与教育学第二章  宗教与宗教运动第三章  有关先知言行的作品及其辑录,有关“圣训”的注释及教义学第四章  法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第五章  哲学、逻辑学与宇宙学第六章  数学第七章  天文学、占星术、观象台及历法第八章  测地学、地质学与矿物学,地理学与制图学,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第九章  炼金术、化学、药理学与制药学第十章  物理学与力学,土木工程与水利工程,工业加工与制造,手工业活动第十一章  中亚的自然生物与人工环境第十二章  医学与兽医学第十三章  语言状况与文字第十四章  语言文字学第十五章  口头传承与文学遗产第十六章  艺术与工艺第十七章  书本装帧艺术与绘画第十八章  城市的发展与建筑第十九章  音乐与音乐学,戏剧与舞蹈结论地图参考书目词汇表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马图里地和马图里地派马图里地及其教义学我们所拥有的有关撒麻耳干的主要教义学家马图里地(逝于944年)的传记资料非常少,出于他本人之手的著作我们只有两部:他对《古兰经》所作的注释(参见前文)及《一神论》(Kitdb al-Tawhid)。后一部书的目的是将伊斯兰教的教义学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结构呈献出来,而且是基于无懈可击的论点之上。该书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在讨论了自己的知识原理之后,涉及到真主:创世、真主本身、天启与真神的行为。第二部分谈及人和人的行为:人类作为、罪过与信仰。在开始时,也许会注意到马图里地并没有发展起一种系统的有关存在的观念,甚至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特定的思想原则更加细微的变化有些不感兴趣。相反,他对于一切存在都是由“偶然”构成的这一事实的执著,很可能是针对二元论思想家(特别是摩尼教)的一种反应,这些人中有不少当时还能在撒麻耳干找到,而且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实体”组成的。与其他逊尼派倾向的思想家们,特别是阿沙里派相反,马图里地宣示真主的理性知识的可能性,而且在这方面他的立场很接近穆尔太齐赖派。他不计任何代价,坚持反对从中推论出在造物主与被创造物之间任何一种存在形式的类似物。关于真主的唯一神性,应当说马图里地比其他教义学家更强调真主之名的唯一,特别坚持真主的唯一性不能与算术中的数字1相混淆;这样卓越的、最高原则的不可比拟特性的代表,如今已经可以在新柏拉图主义者中找到。至于神圣属性的教义,阿姆河以北地区的哈乃斐派教义学家们认为真主是有属性的,例如他的知识,他的能力,但这些都是独立的实体,与真主的存在并不等同。这些属性与人类中通行的同名属性是不同的,但是不能通过寓言式的解释来剥去其意义;不管这些属性是属于真主的实体或是真主的行为,它们是永恒的。马图里地不仅同意与由穆尔太齐赖派教义学所维护的原则相矛盾的这三大基本原则,而且还通过争论为它们提供了基础。虽然马图里地承认相信死后乐见(ru'ya,阿拉伯语,意为“眼见”或“梦境”——译者注)真主的教义,但他并不考虑将此等同于通过目视可理解的“亦得刺黑”(idrak“理解”,或“抓住”,阿拉伯语词汇dark“意识”、“意念”、“领会”的复数——译者注),因为目视存在于“理解一物的限度”之中,但这一点是不包括真主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 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中亚文明史4卷一直没货,经过1年的等待,终于买到了新版四卷,心情很爽。内容很详实,史料丰富,与国内同类资料比要准确,权威。
  •   买了这一本和第五卷,从最近的第五卷开始看起,这本还没有动。看第五卷的感受是:书很厚,条理很清晰。看得比较慢,但觉得比以前看的史书中写中亚史的部分都容易理清思路。书的质量非常好。要看完还需时日。
  •   中亚,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吸引着为她向往的人们。
  •   艰涩的文字,需要耐心阅读
  •   书是又旧又破又脏,难道是当二手书卖的吗
  •   比想象的枯燥 ,看不下去
  •   装帧很棒,质量很好,内容也十分丰富,总的来说很喜欢!
  •   内容很好,就是印刷用纸稍次 太薄了
  •   很喜欢。很多历史资料是中国内地找不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