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僚制度

出版时间:2002-1-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K.E.福尔索姆  页数:189  译者:刘悦斌,刘兰芝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美国学者系统研究晚清幕府制度的专著,以研究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府为其主要内容。书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幕府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较详细地论述了清朝前期幕府的构成、职能以及清廷对幕府的政策,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巨变导致晚清新式幕府制度崛起的特点。作者曾走访过李鸿章的几位后人李国超等,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同时运用中、英文原始资料,诸如当时在华供职外国人的著述、清朝官方档案、私人信札或记述,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书籍目录

前言
著者前言
第一章 社会背景
第二章 传统的幕府
第三章 曾国藩的幕府制度
第四章 曾国藩和李鸿章
第五章 李鸿章幕府的三大支柱
第六章 李鸿章的幕友
第七章 李鸿章的权力网
结语
征引书目
部分译名对照表
合肥李氏家谱

章节摘录

书摘     凭单,并负责保管好每一份文件;“此外还有负责催收赋税的幕友(征笔)。视幕主所辖地区的大小,有的幕府还有“朱墨”或“红墨笔”,这种幕友负责用黑笔抄写刑名和钱谷起草的文件和传票,用红笔写出关键性词句、加上红色标志和花饰;有负责记账的幕友(账房),这种幕友在某种程度上是出纳员,负责现金的实际收入和支出,记录送出的和收入的礼物、送给上级衙门门房的门包以及款待来访官员的各项花费,这一职务通常由幕主的亲信或他的亲属担任。某些幕府还有负责地税的幕友(钱粮总)和负责讼狱的幕友(案总)。知府和道台的幕府遵循上述大致模式,总督和巡抚的幕府构成也与此相同,只是他们还有负责起草奏章及其他文件的精于文章之道的幕友,有负责教育和军中事务的幕友,以及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后,因为所有督、抚兼署总理衙门大臣,因而在其幕府中又增设了负责外交事务的幕友。    幕友除本职工作外,还要协助幕主进行任何一项或所有五花八门的工作,诸如剿捕盗匪、赈灾治河、批阅科考士子参加乡试(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s)前县试的试卷(原文如此——译者)。刑名通常被看作幕友们的首领,因此,除其本职工作外,他还要禀承幕主的意志负责管理该衙门。由于刑名地位重要,要想在幕府中得到一席职位,通常情况下,刑名的推荐是必要的。    幕友的一个主要职能是监督“吏”,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由于“吏”没有薪俸,而又负责管理卷宗,他们便很有可能私改文件、从税单上勾销纳税人的姓名或标明某人已经纳税等。通过诸如此类的手法捞钱。幕友在业务上是行家,他们对“吏”营私舞弊的花样和手法比幕主要清楚得多,因而就比幕主更容易控驭他们。幕友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幕主受到上司的参劾,而上司的参劾多半是由于“吏”的营私舞弊引起的。    作为幕主私人聘请的参谋人员,幕友与中央政府没有隶属关系,不能被幕主授予任何官职,也不能以任何官方身份抛头露面。幕主坐堂审案时,刑名不得一同坐堂。另外,幕友应尽可能不出衙门、不出住处。对他们行动的这些限制,是为了防止他们在当地结成关系网以营私舞弊。    幕友在衙门里的地位使他们对地方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左右幕主。由于他们用这种权力既可以为善又可以作恶,幕友和幕主双方的品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操守严谨的幕主可以约束寡廉鲜耻的幕友,而品德高尚的幕友,如汪辉祖,则可以通过艰苦的努力,使贪赃枉法的幕主克己奉公。然而,一旦幕主和幕友双方都只替个人私利打算,贪污腐化之风便会肆行无忌。    一方面,幕府制度是应运而生的,中央政府从未予以正式倡导和批准,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并未被看作是非法的,中央政府也没有想取缔它。中央政府宣布,它对中国的一切人、一切事拥有绝对的权力,并决心实践这一权力,但是,一旦像幕府制度这样的情况成为既成事实,它也就承认了这一制度的价值,只是对官员加以约束,力图不使它产生弊端。乾隆七年(1741,应为六年——译者)上谕云:“外省官员事务繁多,势不得不延致幕宾,相助为理,然其中贤否不一,易滋事端。”    中央政府严厉谴责的腐化行为是那些损公肥私行为。朝廷一提醒官员们注意的是:幕主之与幕友的关系,幕友之于衙门中胥和当地人士的关系,不同衙门的幕友之间的勾结,以及幕友架空主。任何官员不得聘用亲戚朋友做幕友(乾隆元年、五年、二十年、三十四年,嘉庆五年);②官员任职之省份、或邻省500里之之人,不得聘为幕友;幕主迁转新职,幕友不得相从;而且,幕友在幕满五年须得更换(乾隆三十七年、四十一年);②新上任之官碍续聘前任之幕友(乾隆二十八年)。④总督、巡抚须将其幕友兄随时知照吏部,各省下级官员亦须将其幕友情况知照督抚,每年终,督抚须将所辖省区下级官员之幕友情况呈报吏部(乾隆三七年)。各级官员不得向下级官员推荐幕友,亦不得从下属官幕府中选拔幕友,也不得允许家庭成员推荐幕友(乾隆三十二嘉庆五年、八年、十二年,道光八年、十三年、二十七年)。⑥皇帝还诫谕各级官员要特别警惕,禁止其幕友与其他衙门的友结党联盟,特别是禁止他们与其亲戚相勾结,禁止他们在当地姻,禁止他们建立私业,禁止他们利用其在衙门中的特权地位恃强凌弱、炫耀于人,禁止他们向亲朋和其他官员泄露机密消息,总之,禁止他们与当地人士过于亲密(乾隆六年、二十八年、三十四年,嘉庆五年)。①“幕友交通作弊,实为害政之端,自应设法清厘,严行饬禁。”②    以上禁令,若有违犯,责在官员,处分轻则罚俸一年,重则革职,有时吏部会拟出更重的处分。但是,如果官员对违禁事件并不知情,或只有监察不力之责,处分则会轻一些。另一方面/若违禁事件情节严重,有关幕友亦一并由吏部予以处分。    以上是消极防范措施。从积极方面来看,为减轻官员对幕友的倚赖,朝廷对那些不用幕友帮助、自己处理政务的官员特予表彰:康熙帝就曾表扬赵申乔,尽管他历任过下至知县、上至巡抚数职,但是没有聘用过一个幕客。④乾隆三十八年(1763),朝廷要求各级官员应自行处理一切政务。④    为了使幕友对政府忠实无欺,雍正元年(1723),皇帝又在一道答复吏部奏陈的上谕中,要求各督、抚将品质优秀的幕客上报吏部,以备简选为官。⑤雍正十三年(1735)和乾隆元年1736)又重申此谕,但这一谕令却又淹没在种种限制之中:幕友须公正无私,须连当幕友六年,须由推荐之官具保。更有甚者,他们须得参加由督抚举行的考试,然后再等侯各省将考卷报部复审、评定等级,最后由钦差大臣选拔任命。由于限制太多,加之经济拮据,并没有多少幕友从这些诏谕中得到好处,直到清朝晚期,这些限制大多已被废除或不再被严格遵守,上述情况才得以改变。①然而.这监诏谕赋予了督抚荐举幕友为官的特权,这种特权一直保留到清朝灭亡。这就是说,清朝官僚几乎从一开始就有个人任命下属官吏的权力。    乾隆初年,有人建议将幕友编入国家正式官僚机构,给供职于督、抚幕中的幕友授七品衔,藩司、臬司的幕友授八品衔.府、州、县的幕友授九品衔,以后的幕友是由中央政府任命还是仍由地方官员自行聘请则未涉及。但是,这一建议从未付渚实施.原因在于,授予幕友的品级太低,从幕友相对于幕主的关系上看,会降低幕友的地位,同时幕友在薪水方面会蒙受重大损失。幕府制度还是坚强有力的,足以保护幕友的既得利益,遏制这一使他们变成政府雇员的企图。    朝廷清楚地知道,它试图推行的那些限制在许多情况下是得不到遵行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廷公开承认,禁止从本省聘用幕友和幕友任期五年的限制已是“有名无实”。同时,每年年终向吏部呈报所有幕友情况的做法亦已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朝廷几乎是恳求各级官员以双倍的努力禁止幕友们朋比为奸、营私舞弊。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是美国学者福尔索姆撰写的有关李鸿章与幕府制度的专著。幕府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占有特殊地位,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地方官员自己出资聘请专门人才襄理政务的一种非官方机构。到了晚清,由于“西学东渐”,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幕府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幕府规模扩大,职能增加,幕宾地有所提高。尤其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李鸿章二人的幕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晚清政局的演变。国內外史学界注意到晚清幕府制度的变化,并对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论著,美国学者福尔索姆的这本专著,可以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上乘之作,它的翻译出版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本书简要回顾了中国幕府制度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详细论述了清朝前期幕府的构成、职能以及清政府对幕府的政策,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使幕府制度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导致了晚清新式幕府制度的诞生。著者认为,1853年初曾国藩编练湘军是幕府制度发展的转折点,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改变了幕府制度的面貌,使之开始带上近代色彩。李鸿章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将幕府制度发展到顶峰。本书是著者在研究李鸿章时发现幕府制度对李鸿章一生仕途的影响之后转而研究幕府制度的成果,因而该书的重点自然放在对李鸿章与晚清幕府政治的分析上。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特色。由于幕府不是官方机构,而是靠各种社会关系来维系的私人机构,所以为了探讨幕府内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著者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把这些关系融会贯通于对曾、李其人其幕的分析研究之中,使前有着落,后有所据,前呼后应,联为一体。    本书资料翔实,参考论著多达200余种,不但引用了大量中、英文的档案、信札、著述等,汲取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利用了一些调查材料。作者曾多次函访、走访李氏后人如李鸿章之孙李国超、曾孙李家煌、李家炜等,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比如李鸿章去世后其直系子孙订的分家“契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李鸿章在安徽、江苏两省的不动产清单,这是此前鲜为人知的。    本书出版后,受到了海外史学界的重视。在已故费正清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第10卷的书目介绍申,曾两次提到该书(见《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第655、6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相信该书的翻译出版,必将有助于汲取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动国內学者深入开展对李鸿章和晚清幕府制度的研究工作。                                                            苑书义  2001年10月4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僚制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本来是想写属于真谛的,不过从前两章介绍幕府制度的根源以及发展历史的资料来看,应该说我对于作者的很大部分观点是非常赞同的。当然这里我也不想说咱国人的不是,因为我也是中国人,自然没有资格说老祖宗,说自己的同族。不过,能够多多少少知根知底,对于后辈的习俗发展,我想,总有些帮助的。
  •   非常好的书籍,很满意,是海外研究译丛,值得一读。
  •   原来借图书馆的书给弄丢了。所以能买到很幸运。。同系列另一本就买不到……历史专业学生或者对近代晚晴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
  •   纸张较差,这是出版社的问题。
  •   说说这本书
  •   如今仍是“幕府”
  •   还会在首页展示并有额
  •   晚清幕府制度
  •      正如书的封底上写的话,“深入到它的人类感情和人际关系的底层世界的一个尝试”。幕府制度是儒家社会的产物,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构成,在中国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近代国家的道路上,幕府制度容纳了改革的弹性,这是产生于科举的士大夫集团所不具备的本领。“人”的所作所为是如此强烈地受到社会因素、人际网络的影响,从本书就能清晰地看到。
      
       分章节做了概括整理。
      
      
      一、社会背景
      儒法之争:
       儒家和法家对周封建制崩溃带来的乱世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法家虽然获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是秦王朝短命而亡。秦王朝的政治体制结构虽然为后代所承袭,但是儒家随后获得了至尊的地位,以“例”作为“律”的补充,开始将汉律纳入儒家的思想信条。“法律的儒化”是儒家对于法家式的政治结构的修正,也是汉代对于秦代苛刑暴政的修正,后世的政治体制,一直是两派的混合体,而儒家思想则占据优势,道德教化优先于法律施行。
      
      治理儒家社会的方式:
       法家的信念强调“个人服从国家”,以法律、功业和能力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而儒家则强调个人,看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科举制度调和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是法家国家体制和儒家道德观念混合的产物。科举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儒家化。满人征服了这个儒家的社会,不是改变而是进一步利用儒家学说作为治理的工具。
      
      小集团儒家社会:
       法律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支持了家长和族长的权威,并由他们通过道德说教来管理基层社会。而在基层之上,比如经商和官场,人们通过家庭、婚姻、同乡、同年以及各种途径结成关系,以此保护自己。保护人们的不是国家的法律而是各种私人关系,所以人的忠诚不是对国家的,而是小集团的团结性。
      
      二、传统的幕府
      幕府的沿革:
       在明代以前,幕府往往兴盛于中央集权衰弱的时期。但是明清两代的中央集权有强有力的控制力,中央政府掌握了任命官员的权力。明清两代的幕府完全是私人性质的,是官员处理民政的工具,是政事专业化的需要。
      
      士与吏的对立:
       吏长于实际的行政事务,而士则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获得官职和财富,在处理具体政务上吏是“内行”,士是“外行”,儒家思想较法家思想长期处于优势,而从明末开始吏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外行”和“内行”之间的鸿沟增大。这一鸿沟不是由政府,而是由私人性质的幕府制度来填平。幕府起到了以往吏起到的作用,而进入的方式有赖于各种私人关系。
      
      幕友和幕主:
       幕僚是幕主的客人,按照传统客具上位主居下位,他们之间又有师生关系,幕主往往屈尊向幕友请教。幕友在专门知识和为人处事方面向幕主出谋划策,幕主则要提供可观的薪水。一般幕府中,刑名(掌诉讼)和钱谷(掌税收)是最重要的两个职务。在晚清官方组织日益刻板僵化的环境下,幕府这一依靠人际关系建立的非官方组织的建立使政府机器得以运转,并且为内忧外患冲击之下的中国提供了发明力和创造力。
      
      三、曾国藩的幕府制度
      建立湘军:
       1853年曾国藩受命协助湖南巡抚兴办团练,标志着幕府制度发展的转折点,使幕府重新带上了军事性质。曾国藩当时正在老家丁忧,并不是地方正规官员,为了执行皇帝命令,不得不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得到了湖南士绅的支持,扩充军队、建立幕府、筹集粮饷。1860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
      
      曾国藩的幕府:
       曾国藩的地位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只是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中的佼佼者,他和他的幕友认为,镇压太平军和抵御西方入侵是捍卫孔孟之道的最佳方式。也因为曾国藩儒学素养深厚、位高权重、笃学好士、以及对自强之术的兴趣,吸引了同时代的各种人才争趋入幕。而随着朝廷对幕友升擢限制的放松,幕主的荐举使得幕友得以凭借专业知识成为政府官员,走进官僚体制,得到社会地位和财富。
      
      曾国藩的贡献:
       她建立的湘军是近代私军的开始。在自强方面,他有两项主要工程:建立江南制造总局和派遣幼童留学美国。此外,曾国藩给之后的中国留下了一大批有才干之士,后来的许多人物都出自他的幕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李鸿章。
      
      容闳:
       作为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他所受的教育并不为中国当局所承认。回国后,他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将西方机器介绍进中国,赴美为江南制造总局采购机器。还提出了向美国派遣幼童的计划。容闳是第一个以幕友身份进入官场的归国学生,曾国藩的举荐使他得以成为官员。
      
      四、曾国藩和李鸿章
      顺从但又有棱角的学生:
       曾国藩就像一个严厉的道德导师、儒家文化的坚定守护者,而李鸿章则充满锐气、野心勃勃,想要在自强事业和外交事务中大显身手。1843年李鸿章成为了曾国藩的弟子,1859年李离开安徽巡抚福济的幕府,重投恩师门下,在曾幕中主要负责草拟掌奏。在此期间,两人的关系时常处于紧张局面,同时也增加了互相间的敬重。1861年,在曾国藩的举荐下,李在江苏建立了淮军,并且在次年得到了江苏巡抚的任命。
      
      曾国藩和淮军:
       太平天国起义平定之后,湘军被遣散,曾国藩在1865年受命剿捻,指挥李鸿章的淮军。一年之后,曾国藩终于相信,淮军只有在李家人的指挥下才能镇压捻军。曾和李互易其位,李指挥淮军剿捻,曾回到南京负责军需供应。1868年,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有调出淮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刘铭传部受老师指挥,负责守卫京畿。1870年曾因为天津教案而下台,李鸿章接过了直隶总督的位置。
      
      幕府制度的产儿:
       如果没有曾国藩,没有太平军起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幕府制度扩充的需要,就不会有李鸿章。李带着科举出身,没有成为学者型官僚,而是投身军旅,后来又加入了老师曾国藩的幕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幕府制度表现出了极好的应变能力和专业化特点。在曾的幕府中,李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军事技能,并且投身到自强运动中。这些实践活动,使李逐渐摆脱了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得了到领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能力。
      
      五、李鸿章幕府的三大支柱
      李鸿章的权力:
       1870年,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到达他一生飞黄腾达的顶点。他的淮军是中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创建了北洋水师,担任海军衙门会办大臣,是中国海陆军的实际最高指挥。同时,李鸿章兼任北洋通商大臣,负责中国的外交。他是控制中国北方所有工商企业的垄断企业家,带领中国工商业走上自强之路。
      
      李鸿章的财富: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做官就是为了获得财富,因为君子本应当富贵,而小人则应贫贱。财富在通往权利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不舍得花钱,就会失去靠山而丢官。在西方人的眼中,李鸿章以贪婪吝啬而臭名昭著。李鸿章不愿意轻易花钱,财富对于李鸿章来说,只是加强政治权利的工具。为了召集到能干的幕僚,名利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但也必不可少。
      
      李鸿章的品质:
       如果说曾国藩是一个道德模范,李鸿章则是一个实干家。他从不推卸令人棘手的任务,而是伸手包揽,相信自己是最佳人选。李鸿章严厉、讲究实际、工作极有效率。在管辖范围内实施高压统治的同时,他也关注平民疾苦、对公众感情很敏感。他忠于朝廷,也极为看重与朋友的情谊。这些品质,是一个领袖所必要的。
      
      外交成就:
       李鸿章在1871年与日本签订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之后他劝告朝鲜同日本美国及欧洲国家就通商事务进行谈判,之后又力图恢复中国对朝鲜的控制。1885年李鸿章利用英国人对俄国扩张的恐惧,使英国撤离所占领的巨文岛。1887年李鸿章建议和梵蒂冈直接建立关系,以控制基督教事务,因为法国的干预而没有成功。
      
      六、李鸿章的幕友
      地方的作用:
       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的机构缺乏应对能力,在20世纪之前,所有改进和加强国家实力的举措都是由地方政府来做。地方有权有势的大臣承担了创新的责任,而朝廷只是表示同意与否。幕府有充分的弹性容纳这种创新,曾国藩在幕府中加入了军事和自强的因素,李鸿章继续发展幕府,随着幕府制度的发展,中国自下而上地开始了专业化。
      
      才具的要求:
       聘请幕友时,李鸿章首先关心的是才智、能力和思想倾向。李鸿章曾不断感叹中国缺乏接受新思想和学习新技术的人才。因为清廷反对在政府中任用亲戚的戒律的存在,李鸿章得以拒绝了许多亲朋好友加入其幕府的要求。
      
      冯桂芬:
       中兴时代的主要理论家之一,他的思想是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雏形。冯桂芬认为数学是西学的基础,还提出改革科举,列入科学方面的内容。1861年,冯代表苏州士绅写了请愿书,才有了李鸿章的组建淮军。次年,他加入了李鸿章的幕府。
      
      郭嵩焘:
       郭是中国第一个驻英公使,并一生都是李鸿章的知己和密友。他公开谴责用武力对付外国人的政策,主张进行长远的改革,甚至改变制度,期望看到中国遍设铁路、遍采煤铁矿。他也因而成为保守派攻击的首要目标。
      
      薛福成:
       薛充当了李鸿章国家时事方面的顾问,他的外交代表制的见解促成了朝廷于1875年派出驻英使节。薛认为,中国在外事上受西人欺骗,因为中国缺乏懂国际法和近代外交知识的人才。薛福成期初认为郭嵩焘的观点过于激进,但他本人1890年成为驻英公使后,亲眼看到了英国的情况,他的观点也就和郭相一致了。
      
      扩大的幕府:
       通过幕府制度,接受外国教育的人得以进入官场,同科举出身的人汇合,共同改变着中国的命运。出于自强的需要,幕友得以通过捐官或者幕主的推荐而得到官职,私人聘用和国家任命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幕府制度的这种对中央集权的侵蚀促生了私人官僚集团的出现。
      
      外国顾问:
       李鸿章在他活动的每个方面,都不得不依赖外国专业人员作为顾问。所有外国人中,德国人德璀琳、美国人毕德格和德国人汉纳根三人的地位最为重要。
      
      七、李鸿章的权力网
      幕府和中央集权:
       李鸿章的权力网,是一个怪诞观念的产物。李认为地方主义是中国败于日本的原因,但无力改变政府的体制。现存的以科举为基础的官僚政治体制阻碍了中国走向专业化,试图改变传统儒家观念是徒劳的。李鸿章选择了在现有制度下做事,由幕府替代毫无效率的中央各部的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
      
      军队和地方主义:
       中国有许多行省,没有统一的权力。纯粹是地方武装的团练,成为了中国的正规军,分别受地方疆吏控制,组织上并不统一。海军也是一样,如果一个辖区的舰只进入另一个辖区,就会被当做外国军队一样看待。李鸿章一直希望进行军队国家计划,统一指挥各个辖区的海军。希望把淮军变成国家军队。但是受制于本位主义和个人效忠,他的希望成为了泡影。
      
      李鸿章和慈禧:
       曾国藩去世之前,李鸿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曾国藩及其权势。后来保护他抵挡住来自反对派的攻击的则是慈禧。慈禧一方面总在李鸿章和保守派之间挑拨离间,以抑制李鸿章权势的扩张。一方面给李鸿章的自强事业提供了许多支持,在李遭遇政治危机的时候,慈禧总能为李鸿章平息各种反对声浪。
      
      两位满洲亲王:
       恭亲王和醇亲王是李鸿章的自强事业在朝中的两位重要支持者。醇亲王一直醉心于海军事务,支持李鸿章扩建海军。1891年醇亲王逝世之后,海军衙门的控制权落入了对海防并不热心的一帮人手中,这严重影响了海军军费的来源。
      
      工商企业:
       为了防止外国人侵夺商业利权,李建立了各种工商企业。李的所有企业都是中国自己投资兴办的,这样就能够让企业不受外国债款的干扰。外国债款在1895年之后严重干扰了中国工业。
      
      外交:
       李鸿章是中国实际的外交大臣,名义上的外交部总理衙门只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而大多数外交问题要有赖于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来处理。李的外交政策是努力不与外国人发生冲突,同时购买西方武器加强国防,因为中国还无力与列强一战。但在1894年,主战派控制了皇帝,李的海陆军被派赴朝鲜让日本人毁掉了,李鸿章和整个权力网最终一败涂地,幕府制度便衰弱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