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第二辑

出版时间:2004-7-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俊义,丁东  页数:305  字数:27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反思。上古先民也会有这种回忆和反思,他们在狩猎耕作之暇,也会思念和议论起祖辈、父辈或自己一代人所经历的欢乐和艰辛。不过这种早期的历史认知都是片断的,限于本族群小范围内的,而且历时愈久,印象愈是模糊、淡褪以至完全遗忘。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前,一切信息都只能靠口耳相传(稍后以结绳记事作辅助)。从这个意义上说,最早的历史知识应该都是“口述历史”。在上古时代,这类“口述历史”一定十分丰富并广泛流传,成为先民们的宝贵知识,也是指导他们生活和行动的指南。  上古先民用口头语言把过去的人和事讲述出来,后来的人又把所闻所知讲授给下一代。用口传述,用耳听取,用脑记忆,口耳相传有许多人参与,许多年代传承,时间一久,传述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变形,记忆难免有差错,口述难免不准确,代代复述者添加上自己的想象,夸张甚至虚构。通常,上古先民会把自己幻觉中的神灵世界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人的故事变成了神的故事。愈到后来,传说离原来的事实越来越远,变得面目全非。历史传说往往涂上神灵的圣光,成了荒诞不经、难以置信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古代神话,可能包含有先民活动的真实信息,但我们难以解读它的真实含义。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文明史的开端。文字把人类的事实经验从口头变成文字。文字历史一旦形成,就可以长期保存下去,不再走样,后人一般不可能对文字历史随心所欲地加工和篡改,也较少可能发生相反含义的解读,使事实经验按照原始的样式确定下来。只有事实经验得以确定和流传,才有可能诞生历史科字。  历史科学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性。真实性的依据是确定的事实。上古先民的“口述历史”由于在流传过程中,事实内容时有改变,普遍地扭曲、神化,失去了真实性,故不是历史,而是史前的神话传说。故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史记》一书较少采择史前神话传说。  文字历史已经产生了几千年之久,它能比较真实地记录和保存人类的事实经验,这样才产生了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许多门类的知识。它在认识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以及推动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产生了录音和录像技术,使得记录、保存、传播历史知识也取得重大进步,现代的“口述历史”应运而生。过去,人们将耳闻目睹的历史笔录下来,成为书面历史,但是笔录者只能录其梗概。从前历史学家奉“文省事增”为概写历史的准则,但文字过于简略,就不可能把历史过程的细节详细地记录下来,就会有简化、省略、遗漏及错误的地方。而录音则能够保存耳闻目睹者原始的叙述,每字每句毫无差错,连语气口音都不会走样,而录像更能够保存口述者生活和行动的某些片段形象,使后人与原始口述者几乎零距离。 “口述历史”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得以蓬勃发展,得到全世界历史学界的认同。  “口述历史”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可以扩大提供历史信息的范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或多或少地了解历史的某些片段,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下,不能够直接把它写出来。如果没有“口述历史”,许多文化不高的普通老百姓就难以提供他们所见所闻的重要历史情节。这些历史情节只能湮没不彰。 “口述历史”可以如实记录他们的谈话,保存原始的记录,使广大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历史的撰述,极大地扩充历史信息的来源。  ……

内容概要

本辑列有五个栏目。“逝者留声”中有回忆黄克诚的口述,有吴祖光生前的口述:“名流青史”既有毛主席机要秘书的口述,回忆张治中的口述资料,又有乒坛名将梁戈亮的自述及小岗村农民、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主人的口述:而“长卷先睹”:“百姓论桑”和“多维视角”更有普通人的亲历,精采纷呈。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卷首语:漫谈口述历史逝者留声  黄克诚印象  归来  独一份儿名流青史  想念父亲,但他离我们很远很远  ——张闻天女儿心中的父亲  西渡天山挽危局  ——漫忆张治中  我应该这样做  投身中国海军七十年  我所经历的中国乒乓外交长卷先睹  这些历史没有写在书上  我亲历的奴化教育百姓沧桑  包产到户第一村  ——小岗村风云  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  我在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经历多维视角  再谈老舍之死评议与思考  呼唤中国口述史学腾飞  一个口述史学者的口述

章节摘录

书摘    通过电话联系,我先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区东北角的张闻天小女儿张引娣家。引娣老人那年(2000年)已78岁了,像极了她的父亲张闻天,看上去千干净净的,说起话来轻声轻气,让人不由得也心平气和。在她家只容得下一张沙发和一张小方桌的客厅里,我们聊了起来。    王:您的父亲张闻天是家喻户晓的党史人物,他在您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我出生时,父亲已经到上海(一般老年人习惯上把黄浦江以西通称为上海)去了,父亲在我印象中并不是很清楚。    王:您第一次见到父亲是什么时候?    张:我是1924年出生的,我生下来后,直到解放,父亲就再也没有回过家。26岁前,我没有见过父亲。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到辽东省委工作。1949年的冬天,上海解放不久,我们突然接到父亲从东北的来信,他来信问了家乡和家庭的情况,还提出让我到东北去和他见面。接到信我们才知道他还活着,而且已经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了。我当时虽然已经结婚了,但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心里有点不踏实,再加上要和从未见过面的父亲相见,不知道会是啥情形,也蛮紧张的。我们母女三人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照父亲信里讲的,先把照片寄去,以便到车站迎接。随后有我丈夫储震寰陪同,我们一起去东北安东。不料,当我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安东,被安排到招待所住下后,接待我们的警卫负责人曾涛告诉我们,父亲因为刚被任命为联合国安理会首席代表。回北京去了。我们后悔没有早一点出来,在安东住了三天后,在警卫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到沈阳,再从沈阳到北京。一到北京,我们被接到中南海。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当大官的人,在等待的时候蛮紧张的,可是一看到父亲文文雅雅笑眯眯的样子,非常慈祥,再加上刘英妈妈十分热情好客,心里总算安稳点了。我走上去怯生生叫了一声“爹爹妈妈”就忍不住哭了起来。心情很复杂。父亲眼眶也湿了,摸着我的头说,你就是引娣啊,结婚成家了,好好。现在解放了,妇女也翻身了,我们见面应该高兴,你看看爸爸不是很好吗?    王:您后来留在北京了吗?    张:是的。父亲对我讲,你们留在北京读点书吧。只有读书,将来才能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后来还多次对我说,读书好,读书要靠自己争取,不要处处等,不要老是在家里抱小孩,要勤奋学习。虽然我心里惦记着娘,但我们听从了父亲的安排。我去了黑龙江呼兰工农干校,储震寰进了华北革命大学读书。1953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当打字员。    王:您的父亲在这期间担任过驻苏大使,1954年4月15日又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地位显赫,他对您有所照顾吗?    张:我工作后,父亲就到苏联去了,但他经常写信给我,每次信上都关照我要好好工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父亲还多次讲,我  们做什么工作只是分工不同,不管条件好坏,地位高低,都是人民的  勤务员。他还很形象地把工作比做烧饭。他说,就像烧饭,也很重要啊!如果大家吃了夹生饭,就没有劲了。生活上父亲虽然对我很关心,但为了不让我有一丝一毫高于子女的优越感,保持农家子女艰苦朴素的本色,节约家庭开支,特地将自己一只用了多年的铝锅给了我,要我每天自带饭菜上班。在父亲身边我才知道,他自己也很节约。有一次他给我一个包袱,对我讲,这包衣服拿回去给震寰穿吧。可我拿回去一看,哪里还能穿呀,那袖口的布一碰就要碎了。不过那时候日子过的简单,因为能和父亲在一起,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王:您在外交部工作了多长时间?    张:两年左右吧。      王:怎么离开了呢?        张:1955年,外交部响应中央号召要精简结构,父亲要求我在外交部带个头,为领导干部子女做个榜样,带头离开外交部。我再一次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准备回上海老家。临走前,父亲对我讲,引娣,你回上海后,不要对人讲你是我张闻天的女儿,回去自己找工作,今后的路要靠自己走,工作要勤奋刻苦,做劳动人民家庭的榜样。    王:回上海后您进了什么单位?    张:回上海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固定工作,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才进了上海自行车一厂,在厂部任打字员。    王:您后悔吗?有没有怨过父亲?    张:我一直记着父亲的话,工作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假心假意。所以我一直是认真工作的,还多次被评为先进。  王:在厂里,您一直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吗?  张:没有。直到“文革”开始,造反派才知道厂里竟然还有一个彭德怀反党集团”副帅张闻天的女儿。  王:您吃苦头了吧?  张:我被勒令下放车间劳动,做了9个月最吃重的装配工作。    王:您真不后侮回上海当一名普通工人?      张:我父亲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当时就讲,我理解爸爸的心,我怎么能怪您呢?我本来就是个普通人嘛。    王:地区里有人知道您是张闻天的女儿吗?    张:没有人知道,我不说的。    王:您真是个淡朴的人,不像有些人会钻营。您对目前的生活还满意吗?      张:还算可以,只要身体好,子女好,我从来不求名利的,我对我的子女也是这样要求的。这一点我们都像我父亲。    王:有文章说,您父亲曾经想让你们姐妹俩去延安,有这事吗?    张:有的。父亲到延安后,曾派人到上海来要接我去,可惜后来没有去成。    王:为什么不去呢?假如去了,或许……    张:我娘不同意呀。当时我们家里很艰苦的,父亲离家多年,不知去向。我娘一个农村妇女,靠种田为生,养大我们两个女儿不说。因为是“共匪”的家属,还要常常担惊受怕,她舍不得也不放心让我们两个姑娘出去。当时我们母女三人相依为命,都没有啥文化,怎么能晓得父亲的心思呢?现在想想,父亲虽然很早就离家参加革命了。但一直是想着我们的,对我们是有感情的……        王:在您的一生中和父亲聚少离多,但看得出您对父亲的感情很深,您想过要是父亲还活着,会是怎样吗?    张:父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们想念父亲,但他真得离我们很远很远……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反思。上古先民也会有这种回忆和反思,他们在狩猎耕作之暇,也会思念和议论起祖辈、父辈或自己一代人所经历的欢乐和艰辛。不过这种早期的历史认知都是片断的,限于本族群小范围内的,而且历时愈久,印象愈是模糊、淡褪以至完全遗忘。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前,一切信息都只能靠口耳相传(稍后以结绳记事作辅助)。从这个意义上说,最早的历史知识应该都是“口述历史”。在上古时代,这类“口述历史”一定十分丰富并广泛流传,成为先民们的宝贵知识,也是指导他们生活和行动的指南。    上古先民用口头语言把过去的人和事讲述出来,后来的人又把所闻所知讲授给下一代。用口传述,用耳听取,用脑记忆,口耳相传有许多人参与,许多年代传承,时间一久,传述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变形,记忆难免有差错,口述难免不准确,代代复述者添加上自己的想象,夸张甚至虚构。通常,上古先民会把自己幻觉中的神灵世界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人的故事变成了神的故事。愈到后来,传说离原来的事实越来越远,变得面目全非。历史传说往往涂上神灵的圣光,成了荒诞不经、难以置信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古代神话,可能包含有先民活动的真实信息,但我们难以解读它的真实含义。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文明史的开端。文字把人类的事实经验从口头变成文字。文字历史一旦形成,就可以长期保存下去,不再走样,后人一般不可能对文字历史随心所欲地加工和篡改,也较少可能发生相反含义的解读,使事实经验按照原始的样式确定下来。只有事实经验得以确定和流传,才有可能诞生历史科字。    历史科学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性。真实性的依据是确定的事实。上古先民的“口述历史”由于在流传过程中,事实内容时有改变,普遍地扭曲、神化,失去了真实性,故不是历史,而是史前的神话传说。故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史记》一书较少采择史前神话传说。    文字历史已经产生了几千年之久,它能比较真实地记录和保存人类的事实经验,这样才产生了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许多门类的知识。它在认识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以及推动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产生了录音和录像技术,使得记录、保存、传播历史知识也取得重大进步,现代的“口述历史”应运而生。过去,人们将耳闻目睹的历史笔录下来,成为书面历史,但是笔录者只能录其梗概。从前历史学家奉“文省事增”为概写历史的准则,但文字过于简略,就不可能把历史过程的细节详细地记录下来,就会有简化、省略、遗漏及错误的地方。而录音则能够保存耳闻目睹者原始的叙述,每字每句毫无差错,连语气口音都不会走样,而录像更能够保存口述者生活和行动的某些片段形象,使后人与原始口述者几乎零距离。  “口述历史”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得以蓬勃发展,得到全世界历史学界的认同。    “口述历史”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可以扩大提供历史信息的范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或多或少地了解历史的某些片段,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下,不能够直接把它写出来。如果没有“口述历史”,许多文化不高的普通老百姓就难以提供他们所见所闻的重要历史情节。这些历史情节只能湮没不彰。  “口述历史”可以如实记录他们的谈话,保存原始的记录,使广大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历史的撰述,极大地扩充历史信息的来源。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口述历史·第二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