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上下)

出版时间:2005-10-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唐君毅  页数:939  字数:97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唐先生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之巨匠,其代表作之一的《哲学概论》,为当代中国学者所撰写的规模最宏大的哲学介绍书。本书内容广泛,在哲学问题上包括逻辑、知识论、形上学、价值论及文化哲学各大范畴,且具世界性视野,讨论领域横跨古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沽大传统,其视角之阔,关怀之广,兼思考之精,可说前无古人。    在每一哲学问题的讨论中,唐先生均详举诸家观点,仔细辨析,然后再作整体探讨,深入各个哲学家的心灵世界,发现其哲学理念之根源,以见诸家学说同中有异,异中之同,使不同之哲学心灵得以各归其位,不致对立而无归;特别在人生价值之问题上,最后历尽古今中外各大哲之思想后,方更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之精粹所在。故此书不独为提供各种哲学知识之书,亦为会通不同哲学心灵、提供高层次哲学智能的巨著。读者浸淫其中,当得无穷启发。

书籍目录

哲学概论第三版序自序上卷第一部 哲学总论  第一章 哲学之意义  第二章 东西哲学中之哲学之意义  第三章 哲学之内容一、名理论 甲 逻辑  第四章 哲学之内容二、名理论 乙 知识论  第五章 哲学之内容三、天道论——形上学(上)  第六章 哲学之内容三、天道论——形上学(下)  第七章 哲学之内容四、人道论、价值论  第八章 哲学之内容四、文化哲学  第九章 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上)  第十章 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下)  第十一章 哲学之价值第二部 知识论  第一章 知识论之意义  第二章 知识之通性  第三章 知识与语言(上)  第四章 知识与语言(下)  第五章 知识的分类  第六章 普遍者与知识  第七章 经验、理性、直觉与闻知——知识之起源(上)  第八章 经验、理性、直觉与闻知——知识之起源(下)  第九章 知识之对象问题——能知与所知之关系(上)  第十章 知识之对象问题——能知与所知之关系(下)  第十一章 解释与归纳原则  第十二章 因果原则与知识  第十三章 数学与逻辑知识之性质(上)  第十四章 数学与逻辑知识之性质(下)  第十五章 先验知识问题  第十六章 知识之确定与怀疑论  第十七章 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上)  第十八章 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下)  第十九章 知识之价值下卷第三部  天道论——形而上学第四部  人道论、价值论

章节摘录

  如何引发对哲学之兴趣  我们以上略论读哲学书之法。我们将进而略论如何引起哲学之兴趣,及  如何感受哲学问题之法。此是常有一些初学哲学的人,喜问我的问题。  关于我们如何可引起对哲学之兴趣,及如何能感受哲学问题,严格说来  ,是并无特殊之方法的。因我们对任何学问之有无兴趣,有无问题,是个人  主观心理上的事。如有则有,无则无。如何由无到有,则无方法可讲。但是  我们可以说,人在希望自己能对哲学有兴趣时,实多少对哲学已有一兴趣了  。人在问如何能感受哲学问题时,人已对哲学发生问题了。顺此兴趣与问题  ,我们可以问如何延长此兴趣,而进以求感到哲学内部的问题。于此我们可  提示一些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我们可以说,我们要能对哲学有兴趣,感受哲学问题,我们必须先对我  们不自觉的信以为真的,一些由传闻、习俗、个人成见、或书籍而来的有关  整个宇宙人生的观念、知识、信仰,忽发生某一些疑惑,或对我们生活所接  触的环境中一些之事物,何以会存在于世界中,曾感到某一种情志上之不安  。同时对这些疑惑与情志上之不安,我们却可并不想:立刻由询问他人或查  考书籍来求答复,亦暂时不想只由改变环境中存在的事物,或转移环境来求  解决,亦暂不借文学艺术上的欣赏与创作,以发抒此不安之情志,或借一宗  教性的信仰,以寄托此不安之情志。在此情形之下,则我们这些疑惑与情志  上的不安,即沉人我们个人思想之内部,而逐渐化为直接待我们自己之思想  本身,加以解决之我个人的哲学问题。  我们上段的话之意思,亦即通常所说哲学起于惊疑wonder之意。此所谓  惊疑,或是纯属于知识上的,或是属于情志方面的,但此二者有时实难严格  划分。如分而言之,则我们可说凡是由知识上之惊疑而起之哲学问题,都是  我们不能直接凭借于我们现成已有之知识,来解答的。并常是在现成已有知  识中,无确定解答方法者。因而亦常非我们一经问询他人,或查考书籍即可  解答者。其所以不能由已有之知识来解答,并无确定之解答方法,乃由于其  在现成已有之知识之范围外,亦在现成已有之解答问题之方法之外。此解答  ,或在已有之各专门知识之间,或在专门知识与常识之间,或在专门知识与  常识及我个人之若干直接经验之间。而对此等等“之间”去用心,即延长我  们之哲学兴趣,并更深切的感受我们之知识上的哲学问题之道。  其次,属于情志方面的哲学性的问题之感受之加深,则通常皆由于我们  在情志方面感受一哲学性问题时,我们能暂不直接由上述之改变环境,以得  情志之满足等方法,以求解答。此亦可由哲学史上之哲学家之思想之所由生  ,加以证明。譬如我们看哲学思想之兴起,常是在文化剧烈变动之时。在此  文化剧烈变动之时,即人之情志上,感到种种挫折与阻滞,而又不能直接以  改变人所遇之环境,以满足情志之要求之时。又我们从哲学家之传记,我们  复知一哲学家之成为哲学家,常由其个人之情志上之某一种要求,较常人为  凸出,而又在性格上环境上,不愿或不能,用一般之方法,以使其情志得抒  发寄托;于是将此情志中之问题,关系于宇宙人生者,皆化为其内在的反省  所对之哲学问题,并由之以引出种种深远之哲学思想,此亦有种种之事实作  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堪称一部贯通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三大体系的哲学巨著,其思想内容之广泛,叙述方法之简明,括概思想之准确在当代哲学著作中有很高地位。本书虽成书于上一世纪中期,今天仍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是最优秀的哲学作品之一。  全书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作者广泛地观察、思索已有的哲学思辩成果,而且在理论架构上都深刻体现出当代儒者的情怀和对现实人类社会的道德忧虑。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也是一部求知与做人的指南。

编辑推荐

  本书堪称一部贯通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三大体系的哲学巨著,其思想内容之广泛,叙述方法之简明,括概思想之准确在当代哲学著作中有很高地位。本书虽成书于上一世纪中期,今天仍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是最优秀的哲学作品之一。  全书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作者广泛地观察、思索已有的哲学思辩成果,而且在理论架构上都深刻体现出当代儒者的情怀和对现实人类社会的道德忧虑。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也是一部求知与做人的指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概论(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西方,中国,印度。。。。
      西方重视哲学的知,理性---信仰;知性的大写;
      中国重视哲学的行;道德和人性的大写
      印度更加虚脱,形而上学,成为玄学。。。
      不同的哲学路径带来了思维的路径。。。。。。
      形而上学的本质就是道,法,自然,如来。。。。。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有前身的,
      西方哲学的开启是自然哲学;
      他们确立的一个公理就是:
      有共同的语言同时具有共同的意义的认识;
      
      
      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哲学!
      不是把所有的哲学家往那一摆就是哲学史;
      不是简单的说几句话就是哲学智慧!
      不是读几个哲学家就是懂哲学,不能贯通一气的读书,你读一辈子书也是枉然!
      我今天最开心的事情不是去陪老婆买东西,而是读了这本书!!!~
      记住今天这个日子:3月1号2012年!
  •     花了两个月时间看完了唐先生厚厚两大本《哲学概论》,此书大概是至今为止中国学人写的最好的《哲学概论》吧,其眼界宏大, 论证精微,悲智圓融,叹为观止,竟令我难以释手,时时掩卷沉思,感动莫名。读完后本想写一读后感,但终觉无法言说,而只由衷赞叹。
      平日只觉读书难,难在无好书,遇到好书时,更无读书难之事。
  •   这书确实宏大,而且结构奇巧。以西方哲学释中国哲学不奇,以中国哲学释西方哲学概念则妙矣哉。
  •   世间的道理自是相互融通,而要达到一通百通则是难的。唐先生读得广,读得神,且有胆气兼融中、西、印三哲,佩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