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张春泉  页数:312  字数:295000  

内容概要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是富有创新意义的前沿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作者综合运用了认知科学、心理学、美学、修辞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进行了问卷调查,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全面探究了接受心理和修辞表达的互动关系。观点鲜明,论证细致,条理清晰,语料丰富,对推动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张春泉,男,湖北安陆人,农历1974年12月出生。2003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博士后出站于浙江大学。现为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中国修辞学会会员,中国逻辑学会会员。已在《光明日报》(学术版)、《学术研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 一 理论前提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概况  四 语料来源 五 研究方法第一章 关于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问卷调查综述 第一节 对熟练表达者的问卷调查  第二节 对一般接受者的问卷调查 第三节 一项对照问卷试验 第二章 修辞:人与人的一种广义对话 第一节 修辞行为、修辞过程与广义对话 第二节 修辞意义上广义上对话的媒介 第三节 修辞意义的广义对话的效果 第四节 作为子系统的修辞表达第三章 接受心理:广义对话中的受话心理  第一节 接受心理是语境的主导因素 第二节 接受心理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 第三节 接受心理的“隔”与“不隔”第四章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互动  一、接受心理的存在  二、对接受心理的认知 三、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共变第五章 修辞话语的调节性建构 第一节 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的言语博弈性 第二节 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修辞话语调节性构建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 基于受话心理的典型修辞话语 第一节 避违辞格的适用  第二节 “语用词”的适用  第三节 用以虚指的第一人称代词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者的共变包括两个方面,即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倚变和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函变。前者是指修辞表达与同一个接受者的接受心理的共变,而后者则是指修辞表达与不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的共同变化。后者交际主体的范围往往更大。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共变的前提是二者的可变性。一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可变性接受心理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可能变化的。首先,接受心理过程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前面关于接受认知、情绪情感、认同的讨论已可证实这一点。一言以蔽之,接受心理过程作为心理活动即势必是动态的,是可变的。譬如,跟接受情绪情感密切相关的审美即是可变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可变性恰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虽然不能将修辞话语与艺术作品等量齐观,但有效修辞话语应该是艺术作品之一,因为如前所述,有效修辞话语是有其审美效果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似可以说修辞接受是一种艺术欣赏。“在艺术欣赏上,喜新厌旧是普遍的规律,固然,由于读者和作者的学识境界、经验的不同,他们追求的新,可能是真正的创造和突破,也可能只是一些廉价的噱头。但不论学识高的还是学识浅的,不论境界高的或是境界低的,没有一个喜欢重复,喜欢模仿,套子,似曾相识,千人一面乃至雷同。”①这里,“喜新厌旧”即是接受心理,“喜新厌旧是普遍的规律”凸显的是接受心理的变化及其可变性。

编辑推荐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为语言与认知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