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群  页数:455  

前言

  什么是“综合”?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日本高能物理学家板田昌一谈自然科学与哲学问题,谈到“纺锤日截其半,无穷尽也”的东方“无极哲学”。板田讲述“夸克”不可再分的西方“有极哲学”后,毛泽东表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理念:搞了一辈子“分析”,看来“综合”比“分析”更有价值。综合,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顶峰,是“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与“综合”相对立的理念是“分析”,源于资本主义开始的“六大分离现象”:第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第二,宗教、权力、财产分离。第三,政治、经济、文化分离。第四,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知识分离。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分离。第六,单国市场向多国市场分离。六大分离现象标志人类从“古代综合社会”进入“近代分析社会”,创造了以科学技术为动力的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带来巨大发展风险与生存困境。  什么是“第三现代化”?17世纪奏响了前工业社会乐章,人类进入第一现代化;20世纪奏响了后工业社会乐章,人类进入第二现代化。第二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它既创造了伟大的“分析文明”,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无目标”、“不可控”的两大弊端:“无目标”——造成人类物质欲望空前膨胀,全球出现联合国指出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风险,全球形成以“资本”、“市场”、“金融”和“财富”为核心特征的总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现代资本不断“扩大生产力容量”(马克思语),不断把矛盾向全球转移。凸显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两极对立的全球性失衡。“不可控”——造成对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开启了大自然向人类总清算的时代。迫使人类必须突破第二现代化发展观,寻找新的现代化道路。第三现代化,就是在第一、第二现代化基础上的未来现代化之路,是有目标、可控制、全面和谐、科学发展的综合现代化之路。

内容概要

  《综合:第三现代化之路》提出了“综合哲学”新理念,探讨了“第三现代化”新模式。主要论述未来发展理念中最有价值的问题:人类认识论的三次转型(综合一分析一再综合)、现代化的三种类型(第一、第二、第三现代化)、第三现代化的三个文明部分(儒、道、佛合一为文明基础,社会主义大综合为文明方向,现代科技为文明动力)、当代三大社会主义类型(东方特色社会主义、欧洲经典社会主义、拉美21世纪新社会主义)的综合趋势、第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综合模式、全球综合趋势、未来综合文明、综合方法论等。《综合:第三现代化之路》着力探索综合哲学与未来现代化模式,对突破、创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理念,具有走向未来的认识论价值。  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第一现代化(前工业社会),目前正在第二现代化(后工业社会)的道路上迅跑。第二现代化像一把双刃剑,既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辉煌的科技文明,也日益显露出“无目标”、“不可控”两大弊端。“无目标”造成人类物质欲望空前膨胀,全球出现联合国指出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风险;“不可控”造成环境危机、资源过度损耗,开启了环境、能源总清算的时代。21世纪,人类必须寻找到新的现代化模式,未来才有希望。

作者简介

  陈群,1946年11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历任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社记者、编辑,法律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法律与生活》杂志社主编,法制音像出版社社长,法律出版社副社长、编审。现任司法部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秘书长。  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儒、道、佛传统文明,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行为科学,对现代科学哲学、法兰克福学派、新政治经济学派等理论及著述均有综合涉猎。曾从事青年理论研究,发表《时代的迫切要求:建立青年学》、《青年不仅是未来,而且是现在》等国内外影响较大的青年学论文,被学界誉为“青年学创立者”。曾发表《亚当的困惑》、《萨特、弗洛伊德调研》等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文章:《理想的阶梯》一文多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曾合作出版《青年生活向导》,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著有《明治维新简论》、《日本军国主义简史》等著作;出版《玄靖变法风云》等中长篇小说三部。近年兼任香港《大公报》特邀评论员,发表评论文章200余篇,中外报刊多有转载。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综合:未来发展理念第一节 宇宙本质:综合一地球,无与伦比的“综合天体”1.地球完美的综合条件2.大气层神奇的综合作用3.水分与生命绝妙的综合关系二人类,精妙绝伦的“综合生命”1.地球上绝无仅有的综合生命体2.人体构造的神奇综合功能第二节 宇宙的综合运动一宇宙运动基本规律:综合-分析-综合1.“综合-分析-综合”的宇宙之舞2.“综合-分析-综合”的生命之舞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综合-分析-综合1.古代社会属于“综合社会”2.近代社会属于“分析社会”3.未来社会属于“再综合社会”第三节 全球化:文明大综合一全球化标志人类社会进入大综合时代1.全球化是人类经济社会最伟大的发展阶段2.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大综合的历史阵痛时期二全球化促使人类进入综合反思时代1.各国领导人的反思2.国际专家学者的反思3.中外媒体的反思4.世界银行的反思5.联合国的反思三全球化必然催生综合发展理念的依据1.增长与资源枯竭的危机2.增长与风险俱来的困境3.增长与“以人为本”的背离4.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第四节 大综合:人类文明方向一人类文明正在从“分析”向“综合”过渡1.当代文明总特征是“分析+综合”过渡形态2.当代西方文明的“分析+综合”过渡形态3.当代东方文明的“综合+分析”过渡形态二人类思维正在从“分析”向“综合”过渡1.人类正突破思维的分析局限2.人类正推动思维向综合创新第二章 现代化的三种类型第一节 第一、第二现代化一第一现代化已经逝去1.什么是第一现代化2.第一现代化基本特征与局限二第二现代化正在消亡1.什么是第二现代化2.第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风险3.第二现代化的十大弊端4.第二现代化造成全球性不和谐第二节 第三现代化一第三现代化必将实现1.什么是第三现代化2.第三现代化的五个综合理念3.第三现代化的五个创新特性4.第三现代化的三个文明部分二第三现代化的综合理念与方法1.第三现代化的综合理念2.第三现代化的综合方法第三章 认识论的三次转型第一节 第一次转型:综合一古代综合:认识论第一次转型1.古代东方认识论的综合状态2.古代西方认识论的综合状态二第一次转型奠定综合认识论基础l.奠定了“综合宇宙观”的认识论基础2.奠定了“精神与物质综合”的认识论基础3.奠定了“人与自然综合”的认识论基础三第一次转型的两大综合价值l.有神与无神综合,是“再综合”认识论的重大突破2.求知与求证综合,是“再综合”认识论的重要内容第二节 第二次转型:分析一近代分析:认识论第二次转型l.近代西方社会拉开“分析”文明大幕2.近代西方社会创造了物质文明辉煌二分析文明造成宇宙观的分裂1.唯物论的“物质宇宙观”2.唯心论的“创造宇宙观”三分析文明造成人类观的分裂l.无神论的“进化观”2.有神论的“创造观”四分析文明造成认识论分裂的原因1.资本需求是“分析”认识论的基本动因2.科学技术是“分析”认识论的关键动力3.物质财富是“分析”认识论的核心动机五分析文明造成认识论的“两大分析理念”1.“个人主义”理念2.“私有主义”理念六分析文明造成认识论的“六大分析弊端”1.造成生存环境的毁灭性损坏2.造成“科学局限”的认识论桎梏3.造成“财富至上”的价值观误导4.造成大规模的社会系统震荡5.造成社会评价的“双重标准”6.造成人类知识的“粉碎性断裂”第三节 第三次转型:再综合第四章 第三现代化三个文明部分第一节 基础:中国传统文明第二节 方向:社会主义文明第三节 动力:现代科技文明第五章 第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第二节 马克思发展理论思考第三节 马克思“综合生产力”第四节 马克思“综合发展”观第六章 经济社会综合论第七章 中国综合模式第八章 全球综合趋势第九章 未来综合文明第十章 综合方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综合:未来发展理念  人类正走向未来,未来发展核心理念是综合。  宇宙本质是“综合”的,人类本质是“综合”的,人类社会与思维的本质也是“综合”的。宇宙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西瓜,皮、内、籽用筋脉连成一体,皮绿、内红、籽黑等色彩综合在一起,味道、温度、水分综合在一起。把西瓜比喻成宇宙,肉就像太空,籽就像星系,地球只能是分子,人类顶多算基本粒子。但无论多么渺小,备层次都是一个个小西瓜。  就像宇宙大爆炸现象一样,“元点( 综合)—大爆炸(分析)—收缩(再综合)”,综合论以一个全新理念认识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综合—分析—综合”。无论自然界、人类自身还是社会发展都遵循这样的运动规律。  综合,开辟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全新理念:古代文明是“综合文明”,古代社会是“ 综合社会”;近代文明是“分析文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分析社会”;未来文明是“再综合文明”,共产主义社会是“再综合社会”。  近代西方文明是“分析”文明的代表。分析文明的本质现象,是西瓜都“切开”,起关键作用的有两位,一位叫资本主义,另一位叫科学技术。两位像互相作用的双刀挥舞,先把小小西瓜切成两半, 再切成一块块,最后切成了碎丁。分析社会的两大本质特征,是“无目标”、“不可控”。  当今的全球化,是从西方分析文明开始的全球综合运动。它标志人类社会进入大综合时代。大综合是人类文明的未来方向,它标志人类文明正在从“分析”向“ 综合” 过渡,人类思维也在从“ 分析”向“ 综合”过渡。全球化是“分析”文明的“巅峰”,也是“分析”文明的“末期”。它预示着人类将终结第二现代化,走向第三现代化。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综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