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意识形态批评分析及其翻译研究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孙志祥  页数:210  

前言

意识形态成为翻译学的一个关注对象应归功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一度成为主流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译学研究开始式微,因为它对一个译文文本在译入语文化中如何诞生、生产和发挥其社会功能完全不能提供任何解释。这是它这种理论天生的缺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解构主义思潮横扫译学界,一股强劲的怀疑与否定、反思与批判的解构之风给我们已近僵死的旧范式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让我们认识到翻译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活动,更不是文人雅士们在书斋中的消遣,而是与权力话语、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着翻译活动的整个环节。这是很有启发性的,继而一种新的译学研究范式,即解构主义范式开始成为主流。人们开始关注文本外的诸多因素,如主体性问题、权力话语、文化因素、意识形态,甚至后殖民问题、女权主义等都纷纷与译学结缘,形成所谓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陈旧的疆界,丰富了译学研究的内容,但它们也有着一个通病,那就是只关心外部因素而未能深入到文本内部去。

内容概要

本书在反顾以往翻译意识形态维度研究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廓清翻译意识形态维度研究中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借鉴批评话语分析和深度解释学的研究成果,以翻译为导向,理论阐述与以小说《骆驼祥子》三个译本为语料的实证研究相结合,提出了文本意识形成的批评分析解释方法论架构,着力研究隐藏于文本内部词汇和语法层面包括分类系统、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系统在内的意识形态意义及其在翻译中的转换。本书认为,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功能;话语与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建构与被建构的辩证关系;翻译意识形态维度研究有赖于意识形态的翻译和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的双向融合。

作者简介

孙志祥,男。1965年1月生,江苏如皋人。现任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先后获苏州大学英语专业文学学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第二学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师从吕俊教授攻读翻译理论研究方向博士学位,并于2009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副主编英语专业教材各两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组织架构第二章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概略 第一节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的兴起  一 描述翻译、翻译规范与意识形态研究  二 翻译操控派与意识形态研究 第二节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混杂性  二 意识形态作用的二元划分和消极社会功能的夸大 第三节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中的视角选择  一 翻译文本的选择  二 翻译策略的选择  三 语言外部与内部研究视角的选择 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文本意识形态批评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论架构 第一节 CDA和深度解释学视阈下的语言和意识形态  一 语言学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研究:从缺失到核心  二 意识形态分析:从直觉描述到内部结构研究  三 意识形态概念:定位和不足 第二节 CDA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  一 批评语言学的文本分析重点  二 社会文化途径的话语三维模型  三 CDA方法论架构的不足 第三节 深度解释学的意识形态分析层面  一 社会历史分析  二 形式或话语分析  三 解释/再解释  四 深度解释学方法论架构的不足 第四节 意识形态运行模式和整体原则  一 深度解释学的意识形态运行模式和建构谋略  二 社会认知途径的扬内抑外整体原则  三 文本意识形态批评分析的意识形态模式和谋略 第五节 文本意识形态的批评分析解释方法论架构  一 架构的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  二 意识形态翻译与翻译意识形态 第六节 小结第四章 分类系统的意识形态与翻译第五章 及物性系统的意识形态与翻译第六章 情态系统的意识形态与翻译第七章 转换系统的意识形态与翻译第八章 结语参考文献致谢CONTENTS

章节摘录

插图:翻译的文化转向得益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于意义的确定性的否定。翻译等值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假设也从根本上受到极大的挑战。一时间,翻译和语言研究从文本意义和结构研究走向文本产生过程和话语的研究,从语言的内部研究走向语言的外部研究,从文本走向文本的背后和潜层等研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的回转”(张美芳,2006)。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语言学回转”的背景之下,翻译意识形态维度的研究有必要回归到文本自身的意识形态研究。陈国华(2007)在为《翻译与语言:语言学理论解读》一书所写的导读中说,据福塞特介绍,受语言学影响的(1inguistically-oriented)翻译研究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但是语言学的影响后来并没有中断,而且近来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同时,我们注意到斯奈尔·霍恩比(2006)在谈到当时翻译研究界的语言学回转的时候,称之为一种“U”型转向,即180。的大倒退。她之所以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回转持否定的态度,是因为她认为这种转向是翻译研究又回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其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不少研究又开始讨论“对等”、“语义原型”和“翻译规律”等问题,局限于传统的语言学架构之内,普遍忽视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等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回转有其必然性,同时要实现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回转并不能重新回归到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研究范式,而是要探寻适当的语言学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主体语言观,回归到对语言本体的研究,重视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的研究。

编辑推荐

《文本意识形态批评分析及其翻译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本意识形态批评分析及其翻译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的质量很好。适合研究意识形态与翻译的人阅读。
  •   书买了好久了,忘了评论,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