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启蒙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桂妹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学与启蒙与新文学研究》以“五四”时代的标志性文本《新青年》杂志为支点,从一个更为切近、更为浓缩的全息历史语境中探讨中国新文学与思想启蒙的关系,同时也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对五四思想启蒙做一次精神现象学考察。作者从细密解读散落在历史现场的原生态史料出发,既从历史的深度梳理了“五四文学革命时代”的来龙去脉和“新文学经典”的创生、确立过程;又从“思想”与“审美”构成的张力性文本中剖析了“东/西、新/旧、古/今、死/活”等典型启蒙二元对立式及其内在的精神结构;更从时代的高度反思了启蒙话语的洞察与不见,以达成对历史的理解之同情。

作者简介

  王桂妹,1970年生,天津静海县人。199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2005年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和五四文学、文化研究;出版有学术专著《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7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多篇。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三种杂志与两个时代一 文学:从“点缀品”到“必需品”——从《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二 革命的“无意”与“有意”——《甲寅》与《新青年》三 “革命”与“改良”的吊诡——从梁启超到陈独秀第二章 新文学创生与经典确立的原生态场域一 创生之路翻译先行:《新青年》中的文学翻译二 发掘白话固有的诗性潜能:《新青年》与新诗的生成三 伟大经典的“非特别”结构:《新青年》语境下的《狂人日记》四 “伟大开端”的“去时间化”:《新青年》与《一日》的被遗忘第三章 思想的审美之维:新文学中的启蒙景观一 东与西:启蒙者的民族话语与性别隐喻二 新与旧:“娜拉精神”的时代裂痕三 古与今:“旧历”与“新年”的对抗与俯就四 启蒙他人与救出自己:启蒙者的忏悔限度五 缱绻与决绝:五四新文学家的“新诗”与“旧诗第四章 启蒙话语的洞察与不见一 道德株连审美:“大团圆模式”批判的历史功过二 被“个性时代”湮没的“个性”:陈衡哲与五四的距离三 被放逐的快乐:启蒙叙事下的节俗描写四 超前的批判:重审对五四“科学主义”反思的有效性附录 《新青年》文学创作、翻译一览表(1-9卷)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可以合着妇女孩童的报,如今也有好几种了,譬如杭州白话报,宁波白话报,安徽俗话报,江西新白话,那思想浅近一点的人,都可以一看便懂。”①这也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徽俗话报》的实际读者群依旧是“庸众型”的中下层社会民众。但是作为一个历史个案,《安徽俗话报》却可以滴水见世界,折射出中国20世纪初期的总体启蒙特征——“开启民智”作为社会变革、历史进步的症结性内容已经被提到了普遍议事日程。梁启超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有过阐述:“夫群治之进,非一人所能为也,相摩而迁善相引而弥长,得一二之特识者,不如得千百万亿之常识者,其力愈大而效愈彰也。”自清末以来的各类白话报,尽管在读者设定上略有差异,或宣称以蒙童妇孺为主;或声称要开通下层社会,为中下等人说法;或者干脆以开通妇女界为指归,但从整体上却构织了一种以“普及常识”为基本启蒙策略的历史景观,而“启牖民智”与“白话报”的历史血缘关系也由此生成:“前者着眼于中下层社会,更焕发全体民力,是目的;后者用其方便,重其效果,是方法。”③对于《安徽俗话报》而言,除了这一共有的总体历史责任承担之外,还体现出创办者自身独特的启蒙导向。陈独秀一再申明:“这报的主义是要用顶浅俗的说话告诉我们安徽人,教大家好通达学问明白时事。”实际上,综观《安徽俗话报》全部,“瓜分危机”才是记者积潴胸中不吐不快的块垒。因此,《安徽俗话报》的开篇“论说——《瓜分中国》”才是启蒙的核心范畴,而诸如“日俄战争”、“洋人开矿筑路”等时局消息也自然成为报刊重点关注的“要紧的新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与启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