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郭小安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把“网络民主”放在“媒介与民主”关系视角中加以考察,既对媒介与民主的一般理论进行溯源和总结,又从媒介和民主的现状和困境出发寻找网络民主兴起的背景,这种视角的切入使得“网络民主”的研究既能从媒介与民主的一般理论中吸收养分,又能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理清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既能理解媒介和民主关系为何能从分离状态走向融合,又能弄清媒介和民主走向融合的条件及后果……

作者简介

郭小安,男,1980年12月,江西遂川人。1999——2003年在南昌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2009年在武汉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学习,获得法学硕士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网络政治、电子政务。目前已在《公共行政评论》、《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网络政治相关文章20余篇,其博士论文获2010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及应对策略》、湖北省教育厅人文专项基金《网络时代学生舆论领袖的作用及管理》以及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政治学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认知及治理》等多项课题。

书籍目录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选题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第一章媒介与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大众媒介及政治功能 一传播、媒介与大众媒介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 第二节有关媒介与民主关系的经典论述 一古典思想家笔下的政治传播观 二启蒙思想家有关“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经典论述 三精英民主理论思想家有关“媒介和政治”的论述 四发展传播理论有关“媒介与政治发展”的论述 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媒介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第三节媒介与民主关系的理论概括 一大众媒介的政治能动性 二大众媒介的政治依附性 第二章媒介与民主的关系: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大众媒介 一媒介与民主关系的历史进程 二“政治媒介化”背景下媒介的功能异化及其表现 第二节西方民主政治中媒介功能异化的政治后果 一政治参与水平低下——“没有公民的参与” 二政治生态失衡——政党政治的衰落和议会权力的虚化 三社会资本的下降——“独打保龄球” 四公共领域的萎缩——“再度封建化”的危险 第三节中国媒介与民主的关系现状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媒介与民主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大众媒介属性的变化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媒介与民主关系面临的困境 一身份困境:政治属性还是市场属性 二发展困境:自由与秩序的两难 三监督困境:建设性还是批判性为主 小结 第三章走出困境的曙光:网络民主的兴起 第一节互联网兴起的历程 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扩散 二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网络与民主的契合性 一互动结构的改变——高度交互性 二控制结构的改变——隐蔽性和离散性 三信息格局的改变——“自媒体”时代的来临 四参与结构的改变——平等性和非中介性 第三节“网络民主”的概念及内涵 一从电视民主到网络民主:媒介民主形式的变迁 二相近概念的辨析 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 四网络民主的科学内涵 第四节网络民主的表现形式及运行机制 一网络民主的实现途径:网络政治互动 二网络民主的载体:网络公共空间 三网络民主的外在体现:网络舆论 四网络民主的运行机制: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网络民主的效度:不同政治生态下的考察 第一节有关网络民主的价值层次 一重振代议民主 二重塑代议民主 三颠覆代议民主 四培育代议民主 第二节网络民主在西方民主政治中的现实功能 一网络选举:“得网络者得天下” 二网络监督:“让扒粪运动来得更猛烈些” 三网络结社:更加多元化的集团政治格局 四网络决策:更多的直接民主实践 第三节网络民主在中国的角色和地位 一民主的中国式表达 二网络民主在中国的特定意涵 第四节网络民主给中国民主政治带来的变化 一输入主体变化:从“沉默的大多数”到“新意见阶层” 二公共决策模式变化:从“黑箱模式”到“新群众路线” 三监督力量变化:从“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到“离地三尺有网民” 四纠错模式变化:从“内部纠正”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第五章网络民主的限度:结构和功能的视角 第一节网络民主的结构性缺陷 一网络民主的主体缺陷:“网络民主”还是“网络贵族民主” 二网络公共空间:离理想的公共领域还有多远 三网络舆论的喜与忧:自由之花上的苦涩果实 第二节网络民主的功能性缺陷 一“蒙面式民主”的代价 二“群体极化”和“协同过滤”带来的极端化和碎片化 三“人肉搜索”的道德和法律困境 结语网络民主的出路与展望 一现实政治的对接和容纳 二培养多元化的民主力量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于网络民主 三与其他民主形式相互协调和补充 四以网络民主来促进民主形式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那么,大众媒介到底应该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还是应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喉舌还是人民的喉舌?大众媒介的双重身份如果未能理顺的话,势必带来身份困境。需要指出的是,大众媒介的身份困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凸显,因为当时社会高度一体化,结构分化不明显,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现实中能够很好地融合一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开始分化,利益和价值开始趋向于多元化,大众媒介的身份困境开始凸显出来,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从根本上讲,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众的喉舌,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矛盾,有时甚至相当激烈的冲突,引发了身份困境。 与身份困境相对应的问题是大众媒介属性困境:即大众媒介应该突出政治化属性还是应该突出产业化属性?虽然大众媒介在有限的市场化之后,获得了比以前大得多的自主地位,同时具备了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属性,但如何来协调两者关系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新闻事业的属性定位在上层建筑,认为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确认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认识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创办伊始就确定下来。1921年8月,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劳动周刊》在上海创刊,在《发刊词》中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可见,不搞经营,专事宣传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基本运行模式,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事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力量不断得到认可。新闻事业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进而形成了上述的“双重性质”。作为事业单位,中国的传媒业无一例外都必须以党性原则统率一切,无条件地接受党政机关的直接领导,无条件地完成上级领导所确定的宣传任务,这使中国的传媒业无异于“行政部门”。

编辑推荐

《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统方法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媒介与民主的一般理论进行溯源和总结,提炼出媒介和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然后从现实出发,比较媒介民主关系在不同政治生态下的差异,并在比较分析中理清媒介与民主关系的现状及困境等;论述网络技术的扩散和网络民主的兴起的背景,以及网络民主的定义、内涵、运行机制;重点考察比较不同政治生态下网络民主功能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差异中的原因中寻找网络民主的效度及影响因素;并从网络民主的结构性缺陷、功能性缺陷等方面出发,论述网路民主的缺陷,最后提出网络民主的出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