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道、人伦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王振林  页数:229  字数:22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人性人道人伦——西方伦理道德问题研究》由王振林所著,本书并未循着通常的历史发展脉络去再现不同历史阶段上各式各样的伦理道德哲学,而是以问题意识为轴心,从主知论、主情论、主知论与主情论统一的思想发展向前延伸。循着这条基本的思想发展理路,既铺展出各类道德哲学自身内在的逻辑演变,同时也试图探及基于不同世界观的各类伦理道德哲学对道德基本问题的解答,由之使人能够从一个新的维度来思考、认知与理解西方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演化。

作者简介

王振林,女,1956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先后到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外国哲学研究。曾出版专著《解析与探索: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际交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主知论
第一节 知识论
一 苏格拉底:真理、知识与美德
第二节 快乐论
一 阿里斯底波:感觉、快乐与德性
二 伊壁鸠鲁:恬静、无痛与至善
第三节 功利论
一 霍布斯:人性、社会与道德
二 斯宾诺莎:自由、理性与幸福
三 边沁、密尔:苦乐、善恶与社会
(一)边沁:苦乐、约束与算计
(二)密尔:情操、公平与自由
第四节 纯粹精神自由论
一 犬儒派:制欲、自由与德行
二 叔本华:意志、痛苦与解脱
三 尼采:权力、价值与美德
四 斯多葛派:理性、德性与幸福
第五节 一般道德至上主义
一 古代一般道德至上主义
(一)柏拉图:理念、国家与正义
(二)亚里士多德:灵魂、中庸与德性
二 中世纪一般道德至上主义
第二章 主情论
第一节 沙夫茨伯利,哈奇逊与巴特勒:情感、仁爱与良心
第二节 休谟:人性、情感与应然性
第三章 自我实现论
第一节 康德:理性、自律与至善
第二节 费希特:自我、非我与信仰
第三节 谢林:主观、客观与绝对
第四节 黑格尔:理念、逻辑与道德
附录一 西方道德哲学的寻根理路
附录二 中世纪基督教爱观初探
附录三 “乌托邦”思维与普遍伦理
附录四 透视后现代伦理学
附录五 两种相悖的伦理话语:罗蒂与哈贝马斯
附录六 伦理道德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章节摘录

  康德虽然找到了一条消除一般主知论矛盾的道路,但是,由于对理性与情欲之间的矛盾的消除是以世界的二元化为代价的。所以,康德对主知论的重建是走向了范围更大的矛盾,突出了整个世界观的一个矛盾,即现象界与本体界的矛盾。就古希腊的哲学而言,它们虽然无法回答理性与情欲之间的关系,但是世界的本质却是可知的。众所周知,柏拉图把世界二元化了:一个是作为世界本质的理念界,一个是上帝按理念的模式创造的感性世界,感性世界完全是由物质质料创造的世界,是理念界的影子。但是,与康德不同,柏拉图并不是不可知论者,在他看来,本质世界并不与感性世界相隔绝,完全能为感性世界的人的灵魂所把握。柏拉图肯定灵魂的高级部分理性既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也能把握人作为人的理性规律。柏拉图的问题是,当他把理性的低级部分把握为情欲、把握为个人利己心时,理性如何规范、制约这个在本性上是个人利己心的情欲?就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世界的一切现象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肯定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两个因素组成的,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世界二元化。在这个统一的前提下,他将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感情的,即情欲表现为个人利己心;另一个部分是理性,有理性才能发现道德律,才能限制感性。然而,同柏拉图一样,他的问题是情欲作为个人利己心如何接受理性的命令?康德虽然在对一般道德至上主义的主知论的重建过程中,消除了这样一个矛盾,但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却突出了一个更大的矛盾,天国的消息一般对现象界是不透露的。所以,在康德哲学这个起点上,道德哲学自康德之后都与克服康德的二元化世界,使其一元化分不开的。以后的哲学发展一方面既克服康德使世界二元化的矛盾,又在克服矛盾的基础上彻底清除主知论一般道德至上主义与主情论的对立、清除传统一般主知论的内在矛盾。清除这个矛盾是通过批判康德的二元化的矛盾,变成一元化的世界建立起来的,这便是从费希特、谢林直到黑格尔的哲学发展理路。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性、人道、人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作者从人性、人道、人伦的角度来论述西方伦理道德,很有创新。
  •   内容没有多少创新性,只不过是把前人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