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现场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颜敏 著  页数:227  

内容概要

  《在文学的现场》以文学期刊为切入视点,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在祖国大陆的传播阶段与传播模式,相关数据资料丰富准确,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同时,借助文学传播现场的历史重建,考察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融入汉语文学场的过程、方式及效应,质疑了有关“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的某些成见,为学界日趋盛行的媒介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维与新经验。

作者简介

  颜敏,女,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惠州学院中文系教师,暨南大学汉语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出版专著1部(合著),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与重要术语的梳理一、“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流播中的文学景观二、文学期刊——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三、选择性传播——传媒运作的基本方式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一、命题的确立和资料的整理二、时代语境、受众需要与文学传播三、“遮蔽说”四、存在问题与出路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行文述要一、文学研究中的“媒介”视角:新研究范式的可能性二、研究的具体方法及研究对象的限定三、本书行文述要第二章  大陆文学期刊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之关联第一节  作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传播媒介一、首起之功二、传播优势:速度与流量三、刊中有书:引导方向第二节  作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结构性因素一、文学期刊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大众化二、文学期刊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三、文学期刊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化本章小结第三章  传播活动的基本阶段与主要趋势第一节  窗口期(1979-1984年左右)一、作家作品的单一零散二、特殊化策略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整体感的隐现三、文学传播的政治与文化功能第二节  高峰期(1985-1988年左右)一、台港通俗文学的凸显二、专门化策略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整体感的强化三、文学传播的多重效应第三节  转型期(1989-1993年左右)一、传播重心:  留学生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二、刊载策略的多元多变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分化趋势三、传播功能:从引荐平台到生长园地第四节  整合期(1994-2002年左右)一、新移民文学的凸显与“名家名作”重现二、“整合”策略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整体感的消隐三、传播危机及新的出路本章小结第四章  期刊的受众策略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模式第一节  学术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华文文学》研究一、期刊历史——研究型文学期刊的游移与确定……第五章 期刊的话语构型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第六章 在文学的现场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大陆流播已有30多年的历史,对于这段传播历史,已有不少学者开始进行资料考古并作出理性思考,有关大陆文学期刊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这一话题,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逐渐浮出水面,被人们所关注。相关论述在资料整理、研究路径和理论观点上为本研究打开了视野。  一、命题的确立和资料的整理  在一些有关“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综述中,文学期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已经被描述出来。l994年4月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了白舒荣的《台湾文学研究在大陆》,从文学出版与文学研究的关系,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华人世界》、《海内外文学》、《海峡》、《台港文学选刊》、《四海--世界华文文学》(《四海》与《世界华文文学》是一本杂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命名,故统称之)、《华文文学》等文学期刊在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2000年第3期的《台湾研究辑刊》发表了刘登翰的《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该文用详尽的统计数字总结了1979年刊发台湾文学的期刊及作品数量,指出这些文学期刊对于台湾文学作品的引入,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现结构性的变化①。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文学的现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