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子学生存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高路  页数:294  

内容概要

《老子》一书只有5000字余,但博大精深,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本书选择生存哲学角度,从世界、得道、人生、生活、道德、处世、做人、治理、谋术等9个方面解读《老子》,以期提取出能够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实际帮助的道理。为增强可读性,本书采用以故事导入思想理论的体例。道家各派中,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最近,故有“老庄”一说。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自然的学说,发挥了其中有关变化的观点,特别是用寓言形式阐述哲理,对《老子》思想的传播贡献极大,这也是我们在导读中大量采用《庄子》寓言的缘由。

作者简介

高路,曾任大学哲学教师。著有《儒家怎么说》《道家怎么说》《法家怎么说》《佛家怎么说》《中华传统美德一互动读本》《与哲学大师的人生对话》《品韩非学管理》《中华传统美德书》《中华寓言哲理书》《职工道德读本》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一、世界以自然为根本  (一)什么是道    1.原初存在    2.去人为    3.虚无  (二)“道”生万物    1.无生有    2.道是万物的基础二、得道以简约为根本  (一)得道是一种生活方式    1.向自然学习    2.得道的人  (二)得道是生活的减法    1.去欲望    2.去智慧三、人生以生命为根本  (一)生命与世俗    1.生命第一    2.牛命的皋调  (二)生命与自然    1.平常心    2.去自我四、生活以真实为根本  (一)婴儿的启示    1.什么是真    2.真者无敌    3.真者无失  (二)返璞归真    1.超越对立    2.去机巧    3.去雕饰五、道德以公正为根本  (一)道德的本质    1.道德关系    2.道德精神  (二)道德三宝    1.慈    2.俭    3.谦六、处世以柔顺为根本  (一)柔    1.生命的特征    2.柔克刚    3.柔的表现  (二)顺    1.什么是顺    2.顺的表现七、做人以退让为根本  (一)退    1.知足    2.低调  (二)让    1.大度    2.宽厚八、治理以无为为根本  (一)无为的内容    1.什么是无为    2.为什么要无为    3.无为的原则  (二)无为的实施    1.虚其心,实其腹    2.损有余而补不足九、谋术以出奇为根本  (一)谋术的原则    1.秘而不宣    2.后发制人  (二)谋术的运用    1.物极必反    2.不争为争    3.露头就打    4.借刀杀人

章节摘录

  3.虚无  导读  南海之帝叫儵(shu),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  儵和忽经常到浑沌那里去聚会,浑沌招待他们很周到。儵与忽总想报答浑沌,他俩商量说:“人身上都长着七个孔,用来进行看、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不妨试试给他凿出孔来。”  于是,他俩每天给浑沌凿一个孔,到了第七天头上,浑沌死了。  ——《庄子·应帝王》  原文摘要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窍,七日而浑沌死。  简议  这是一篇含义深刻的著名寓言。中央之帝浑沌代表原初存在,前面引用过《老子》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这么一个东西,它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代表人为。  什么是浑沌?  庄子在概括老子的思想时说:“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常指的是“道”,无有即虚无,是说老子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道”,也就是虚无的基础上。《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意思是,道家思想以虚无为根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又说:“老子所贵道,虚无。”说的是,老子推崇的是“道”,而“道”的意义则是虚无。这两句话分别是《史记》作者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讲的。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人,司马谈和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大学者,他们的理解比我们更切近。  浑沌就是虚无。  为什么这么说昵?因为浑沌是什么都分不出来,老子曾用“恍”、“惚”、“幽”、“冥”、“无状”、“无物”等词语来表述原初存在,这些词表现的都是模糊不清,浑然不分。由于恍惚不明,人们看不清它,听不到它,摸不着它;即使迎着它,也看不清它的头,即使追着它,也看不清它的尾(《老子·第十四章》,下文正文中凡引用《老子》,只标章节)。当然也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没有办法给它一个明确称呼。既然无法进行区分,人们只能说它是虚无。  虚无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原初存在尽管浑沌不清,无法言说,但它确实存在着。所以《老子》说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第十四章》),意思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现象的现象。所以原初存在是有与无的统一体。  那么,什么是虚无呢?  这是《老子》思想中最难解释清楚的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其实,只要联系我们上面的问题“去人为”,问题就容易理解了。清除人类(社会)加在自然上面的东西,把活动、价值观、制度、意义等诸如此类的印记统统拿掉,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使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回到自己的天性,没有了人为的规定,就是虚无。换句话说,原初存在是纯粹的、自然的、没有被人改变过的东西。所谓虚无,是针对人的行为来说的,把人为的东西、规定虚无化。从哲学上说,没有规定性(意义)就是虚无。  一旦人类把万事万物纳入自己的观念,赋予它们意义,虚无就被打破了,就像寓言中的儵和忽对浑沌所做的那样,按照人的样子给混沌凿孔,自然就不再是它自己了,自然死亡了。  多说几句  ①无  对于无,《说文解字》这样讲:“奇字无,通于元者,虚无道也。”许慎认为“无”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字,它与元字相通。元字上半部分是二字,下半部分是人字,人字往上提,将二的两画相连,就是无字。元的意思是初始,甲骨文、金文的元字为一个大头的人的象形,夸张头颅是为了突出开始,孩子出生是先见头部然后才见身体。无字与元字相通,说明“无”具有世界本原的意义,是“道”的真谛。  ②原初境界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德国,1889~1976年)认为,“无”比“有”更根本,“无”是原初境界,它不是依赖于“有”的相对性的东西,而是独立的、属于自己本身的绝对性东西,也就是说是本体。然而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执著于各种各样现成的存在物,迷失于世界之中。  ……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曾把人生区分为四大层级,即动物的生存本能境界、社会功利竞争境界、圣贤境界、天地境界。《老子》突出生命,将生存置于功利、道德之上,可以说是以第一境界来对抗第二、第三境界。但生存却不是单纯的动物本能,其中蕴涵着“道”,而“道”则是天地之根,也就是世界上最根本的道理。所以在老子那里,最低境界与最高境界是混同为一的,生存是一种“道”。   这种“道”有哪些内容?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跟老子学生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