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鉴定秘档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曾鹏宇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鉴定世界 纷繁人生(代序)  邓亚军  和曾鹏宇的相识十分偶然,多年前,因为采访一个案子,经司法部推荐,他找到了我们华大方瑞。而我对那起案件也十分感兴趣,主动要求跟他一起调查取证。后来我们就成了关系很铁的朋友,因为我们属于同一类人,对生活有热情,对工作又认真,对事情能坚持,特别是在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上。  几年前老曾对我说过:“你做的工作具有特殊性,能反映现代中国人跟以前的不同,应该留下文本记录。”  今年初跟老曾的一次碰面中,我们再次说到这个问题。老曾说:“把你这么多年经历的那些亲子鉴定案例做个归纳总结,其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我查了一下,目前国内没有一本有关亲子鉴定的社会学方面的书籍,现有的基本上都是讲专业知识的。通过这些案例,可以让公众全面地了解亲子鉴定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让公众正视这种现象,而非一叶障目的道听途说。”  其实,我也早有这个想法,想把这些年经历的那些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案子写出来,但是一直不知从哪儿着手。也许是因为我一直身在其中,无法进行客观而冷静的分析,也无法进行理性的总结。  8年多来,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非工作时间,我都要面对各种各样、各怀目的的被鉴定人。他们中多数是想知道养了这么大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血,也有部分是想知道当初的一次激情出轨是否留下了什么,还有一些女性,是想通过亲子鉴定,证实自己的清白或找到孩子的亲生父亲……  稀奇古怪的委托理由,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都要通过亲子鉴定来解决。我是一个职业鉴定人,在从事亲子鉴定工作的第5年,我又成为妻子和母亲。身兼数种身份,回头再看这些年经手的那些DNA亲子鉴定,真是五味杂陈,感慨颇多!  作为女人和母亲,我最难释怀的就是那些孩子的眼神!  看到那些原本被父亲爱若掌上明珠的孩子,在父亲知道结论为排除之后,突然间遭受冷眼,那会在那个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怎样的烙印?有的父母,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生下来,却又不愿意抚养,甚至制造骗局,最后纸包不住火,心灵最受创的依然是可怜的孩子!  很多来到鉴定中心的孩子,尽管年纪很小,但是一看他们的眼神就明白,他们其实什么都知道。这种通透背后的无力和害怕,就算是我这样的成年人,依然无法想象。作为职业鉴定人,我尊重科学的结论,可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我实在无法面对孩子那一刻清澈无辜的眼神。在这种时刻,我通常有种冲动,想冲过去抱住那个孩子,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  想来想去,如果要找一个合作对象把这些案子和感受写出来并呈现给公众,老曾绝对是第一人选——他是记者编辑出身,思维非常理性,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很强,最重要的是他也对他的工作充满了激情和热爱。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由我来写,没办法做到通俗易懂,这就是我们理科生而且又读到博士的一种悲哀,除了八股文似的论文,写不出真正有社会意义的好文章。  说干就千,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曾都是在我办公室度过的。他认真地听,仔细地记。一本32开200多页的本子全都记满了,录音笔也在同时进行录音记录。主体采访结束后,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说:“天哪,你知道你最近这段时间说了多少话?我算了一下,一共录了28.5 个小时,超过30万字,这些天整理录音,我又全部都听了一遍……”  老曾做的采访非常深入,除了采访我,他还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一些曾经接受过亲子鉴定的委托人,说服他们接受采访,因为那都是当事人最真实的想法。  这本书里的所有案例,是从我最近8年经手的16000多宗亲子鉴定真实案例中筛选出来的,当然为了保护委托人隐私,除了公共事件外,所有委托人的具体身份和相关细节都做了处理;本书涉及的每一桩公共事件,也是结合我的亲身经历采写出来的,同时综合了当时媒体的公开报道。后来老曾还一字一句地跟我核实,尽最大可能做到客观、真实。  历时半年多,这本书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尽管老曾写的每一章节我都看过,但我依然十分期待全书的出版。

内容概要

《亲子鉴定秘档》的女鉴定师参加过国际人类DNA基因组计划,负责过印度洋海啸泰国救援。并勇敢地参加了sars病毒的基因测序工作,现在是国内最大亲子鉴定机构的负责人。8年问16000宗亲子鉴定案例,让她旁观了无数亲情的割裂与挣扎:背叛、欺骗、谎言……。《亲子鉴定秘档》中每个案例都有鲜为人知的隐情,名人、明星、罪犯……每桩委托都是跌宕起伏的故事。

作者简介

曾鹏宇,男,1975年生,北京青年报文娱新闻版组执行主编。先后撰写过“陆幼青死亡日记”、“黎家明艾滋手记”、“平舆杀人案”、“妞妞电影事件”等多个国内新闻独家报道。2006年出版过文集《玄机可透露》。

书籍目录

鉴定世界纷繁人生(代序) 邓亚军一. DNA并非万能  1.第一桩亲子鉴定委托  2.那女士非常的纠结二. 从女法医到女DNA鉴定师  1.推开法医鉴定的大门  2.女法医的DNA情缘  3.接二连三的挑战  4.给SARS病毒测序,生与死的考验三. DNA鉴定初露锋芒  1.21位母亲的委托  2.疑点重重的案情  3.尸体!让人意想不到的发现  4.鉴定师的质疑  5.无言的结局四. 中国在国际DNA应用领域的崛起  1. 千里驰援印度洋海啸  2.中国愿意承担所有检测费  3.从天上跌落到地下  4.重重压力之下的柳暗花明  5.一夜之间变成“SUPERSTAR”五. 当底线受到冲击时  1.中国女人的想法和做法经常是矛盾的  2.求你们做份假的鉴定结果吧  3.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4.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六. 历史悬案:寻找彭加木  1.罗布泊的干尸,失踪的彭加木  2.只差彭加木亲人的一滴血  3.无解的尾声,关于彭加木的遗憾七. 你能接受非婚生子女吗  1.被迫放弃孩子的母亲  2.令人意想不到的排除结果  3.一个非常善良的男人  4.从天而降的非婚生孩子  5.中国女人实在是太善良了  6.惊世骇俗的28%非婚生比例八、男人,亲子鉴定中的弱势群体  1.一夜之间抑郁症不药而愈  2.亲子鉴定解开了甜蜜夫妻俩之间的要命“疙瘩”  3.珍惜幸福每一天九. 孩子,亲子鉴定中最受伤的人  1.高墙内的罪犯,高墙外的孩子  2.天不遂人愿,命运多舛的小禾  3.利用“海洛因婴儿”逃避死刑的女毒贩  4.明星演员的非婚生孩子十. 双胞胎,亲子鉴定“谜之镜”  1.双胞胎为什么如此不像  2.百万赔款赔不出21年亲情  3.双胞胎姐妹花的父亲并非同一个人  4.当鉴定师对自己的双胞胎生疑的时候十一. 亲子鉴定背后的家庭悲喜  1.生命和婚姻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2.光凭外貌猜测孩子是谁的肯定不科学  3.百求不得时的峰回路转  4.她是我家的掌上明珠  5.遗腹子的血脉遗存  6.当亲子血缘成了离婚武器十二. 血脉亲情背后的金钱之争  1.巨额遗产与突然冒出的女儿  2.错综复杂的豪门恩怨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血衣、鉴定、巨额赔偿十三. 中国式寻亲:50年骨肉分离的血与泪  1.大海捞针般的“寻亲大会”  2. “为何不建个寻亲人员DNA数据库?”  3.“寻亲数据库”第一次找到匹配对象  4.生活悄悄留下的一扇窗  5.半世纪后亲子鉴定给出的答案  6.寻亲与中国人的“基因身份证”尾声:亲子鉴定不是魔鬼后记:人生无处不成书

章节摘录

  人是历史的产物,探究历史真相,打开尘封记忆,获取智慧源泉,是人类天然的本能。但历史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丰富、鲜活,光怪陆离,千人千面,就后人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常理常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地位卓绝,影响至深,一直是学术界和世人关注的焦点。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时下坊间关于清代历史的著作虽然汗牛充栋,但任意发挥、影射曲解、以讹传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清史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术研究的立场和可靠的文献资料记载为依据,廓清世间种种不实传闻、戏说,还原历史的本色,并转化为易于被社会各界接受的知识,是历史学研究者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清官档案证史书系》就是这一尝试的产物。  本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全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轴,以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对清宫档案资料的系统挖掘,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大众。  档案是了解历史真相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流传至今的清代档案浩如烟海、卷帙浩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宫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我们今天了解清代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本书系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忠于原始史料记载,将档案资料作为历史叙述的基点、重点和亮点。通过档案资料的搜寻、排查、分析、佐证及揭秘等相关过程,力图以档案证史,以档案明史,以档案补史。各个分册的专家学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原始档案资料,拣选清代十二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此确定每一分册的话题。各分册作者在对档案资料的寻找、翻查、分析、佐证中,对各个话题进行挖掘与分析,得出结论,还历史以真实面目。在对档案资料的处理和写作上,突出了原创性、学术性及知识性。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代档案价值的局限性也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同样非常注重各种材料的参照对比、考异辨析,以陈述历史真实为第一要务。  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韩亚君副总编辑精心策划、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青人分社林栋总编辑组织落实下,十几位历史学青年学者与中青人几位年轻编辑通力合作,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本书系的撰稿和编辑加工工作。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努力,在客观论述清代历史演化的背景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但能否如愿,还有赖于读者诸君的评判。  徐兆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8年4月8日于北京1.千里驰援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了剧烈的海底地震,引发了印度洋大海啸,结果造成印尼、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人民重大伤亡。  在海啸发生后的一两天里,与多数中国人的最初反应一样,邓亚军并没有意识到这场灾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直到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海啸灾后情况。  “28日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海啸死亡人数已突破万人、绝大多数遇难者没有随身证件无法识别’的新闻,当时就想,是不是应该申请参加救援?”邓亚军回忆道。因为对普通民众来说,DNA亲子鉴定不仅能对血缘关系做出判定,还能完成个体识别,但这个功能只会在特殊时刻凸显它的力量,比如大型灾难突然到来之际。  2004年底的华大方瑞已经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所有类型DNA检测手段的机构之一。邓亚军把这个想法跟同事一说便获得了支持,28日当天就向上级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生物局递交了申请。  多年之后,再次回忆起参与2004年底海啸救援的情形,邓亚军依然有很多想说的话,“当时并没有多大把握,我们连申报程序是怎么样的都不清楚,而且此前国内还从来没有向海外派出过DNA鉴定专业人员参与救援,更不用说是如此大规模的救援了。”  现在邓亚军还记得那份“请战报告”的大部分内容,比如华大方瑞这个鉴定中心具有司法部授权的鉴定资质,而且有经过若干国际大项目锻炼的优秀平台和人员,还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同时还是法医学重点实验室,“恳求中国科学院协调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让我们尽快地赶赴灾区”。  当时印度和印尼公布的死亡人数较多,他们最想去这两个国家参与救援。没想到两天后她就接到中国科学院主管领导的电话,第一句话就是:“你能派出几个人去泰国?”邓亚军很意外,“怎么是去泰国?”领导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获得的通报,泰国的伤亡人数虽然不如印尼等国,但由于这里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海啸造成的死难者绝大多数是海外旅游者,无法辨别身份的外国遇难者数目是最多的,并且非常欢迎中国救援队前去参与救援。邓亚军略微盘算了一下,答复说:“加上我,可以去5个人。”这5个人中还有2人连护照都没有,后来还是在外交部的协助下,两位没出过国的组员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办好加急因公护照,当天下午6点,泰国大使馆又将签证办完。闻讯赶来送行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副所长汪建专门给他们每人准备了一串佛珠。邓亚军看出了杨焕明的担心,对他说:“杨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会把他们都安全带回来!”当晚8点,邓亚军、郭奇、于晓光、李黎、陈保献等5名DNA救援组成员已经坐上了飞往泰国的航班。这5个人分工各不相同,唯一是法医学专业出身的邓亚军是领军人物,于晓光、李黎等人是业务能手,而从小随父母在海外长大的郭奇则具备语言特长,他的英文甚至好过中文,当时在华大方瑞担任邓亚军的副手。当时以为一到泰国就能得到遇难者样本,邓亚军他们按照常规流程准备了很多东西,比如“非典”期间使用的防护服、物证袋,以及刀片、持刀器等取样需要用到的东西,足足装了十几个箱子,反而把面包、方便面等东西留了国内。在这一天的日记里,邓亚军写道:“……回家收拾行李,花了15分钟。泰国是夏天,我把夏天的衣服都带上,结果却忘带所有洗漱用品,狼狈不堪。汪老师、杨老师等人将我们送到机场,场面十分隆重,我的心理压力却很大。”  中国DNA救援组出发去泰国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抵达曼谷时已有多家国内媒体守在机场。在后来的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中,邓亚军等人一度被称为“DNA鉴定专家组”,后来她还专门向有的记者解释:“我们组里我的年龄最大,也不过32岁,所以还是叫救援组更贴切。”  这个救援组的年龄实在是太年轻了,以至后来因为这份年轻还发生了很多趣事一当时在泰国曼谷接机的是中国驻泰大使张九桓,因为媒体说国内派来的是“专家团”,他把同机一位面相老成的团员当成了邓亚军,等他发现邓亚军不仅很年轻,而且还是个女性时,非常惊讶,也自然有些担心——毕竟,这是场超大规模的灾难救援。  ……

编辑推荐

  《亲子鉴定秘档》讲述的故事不是虚构编造,却是生活存在的真实。《亲子鉴定秘档》不是八卦揭私,而是对欲望与责任的反思。《亲子鉴定秘档》是对近年国人亲子关系流变的冷静梳理,也是一幅映射中国社会血亲观念剧烈动荡的写实画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亲子鉴定秘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我是在电视报上看到一个知名作者写的一篇有关亲自鉴定的报道,里面提到的这本书,觉得作者写的很好,真实,而且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   我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看完。。
    写的很朴实,很容易引起共鸣!
    不透露内容
    大家可以做为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去读
  •   书很好,觉得是正版。故事读起来也很有看头,只是为了委托人的忌讳,很多细节都是模糊不清的,相对减少了些趣味性
  •   妈妈在报纸上看见几章连载,挺喜欢的。还讲给我听。里面的伦理故事的确挺给人警醒的。
  •   很棒的书,我还带到职来职往的现场,作者帮忙签了名,书中反应现实,很好的书
  •   给同事买的,用的上就是好!
  •   原先看过报纸上的连载,断断续续的,不过瘾,买来原著看
  •   看过连载 觉得很好 就买了
  •   真实的案例,值得一读
  •   书中反映了当今社会现实问题,使人思考!
  •   虽然说这本书出版有点久了,但是被压很久的感觉,书都破了
  •   没有想象中的类似纪实文学的那样,但是说了一些科学性的东西,还是不错的。
  •   看电视里推荐这本书。看的时候还挺好玩的,看完以后觉得不想再看第二遍了,送给我妈在火车上看着消遣时间,让她看完后直接扔了。
  •   跟连载没跟全,干脆买了本回来慢慢看,挺过瘾的。
    不过,后遗症就是,我也想去鉴定得玩玩。(孩子觉对是我和她爸的,就是看了书后觉得很神奇)
  •   有点失望。故事本身很吸引人,但我感觉写书的人没选对写的重点,最希望看的是那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不是那什么“一夜成了super girl”之类的片段,对邓亚军和那什么机构的介绍也不用那么详细吧
  •   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只是看过了。
  •   稍显不足之处是没有展开来写,有蜻蜓点水之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