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兰芳到梅葆玖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青年  作者:吴迎  页数:255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梅葆玖10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一点也不慌,娃娃调一句一个彩。台下的父亲点头了,吃戏饭,初定。也就是在那年,四十二岁的王幼卿来到了思南路87号梅家大院,从此,梅葆玖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学戏的特殊经历。王幼卿的青衣,朱琴心的花旦,陶玉芝的武功戏,朱传茗的昆曲,梅兰芳对儿子葆玖青少年时期的学戏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正是缘于此,27岁梅葆玖在父亲去世之后,独挑梅剧团的大梁,成功传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关于吴迎编著的《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梅葆玖说:“《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流水账不报了,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

作者简介

吴迎,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梅葆玖说:“他是真喜欢,一辈子在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梅葆玖序卢燕第一章教育会堂的谈话第二章思南路年代一.上海思南路87号二.出生时父亲不在家三.七十五岁的嗓子四.梅兰芳说:“听老师的,别管我。”五.梅兰芳说:“你必须要学昆曲”六.榜样的力量第三章难忘的演出一.和父亲首次同台二.演艺生涯从武汉开始三.给程砚秋《三击掌》中扮丫环四.“萧长华提携我唱《苏三起解》”五.谭梅渊源六.文戏武唱,掉下云台七.《生死恨》情结第四章从《太真外传》到《大唐贵妃》第五章《奇双会》第六章从《贵妃醉酒》论梅派的“中和之美”第七章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后记吴迎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出生时父亲不在家“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我生在三楼妈妈的床上。”我问:“广慈医院那么近,为什么不去医院。”“我母亲生了九个兄弟姐妹,我最小,名曰小九,好像都是在家里接生。”我说:“可能是你外婆、鞡鞡太有能耐,太固执,又自信。说上房就上房的老太太,活在今天的社会,可能会和郑凤荣一样,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的。”“我出生那天,父亲不在家中,他在武汉演出,碰巧戏园失火,他把那一期包银的一部分,都救济同行底包。至今七十年过去了,我到武汉演出,当年底包演员的第二代、第三代还和我谈起这件事。他从武汉回家没几天,河南又发大水了,他又去河南开封救灾义演十天。救灾刚完,又接受苏联邀请,去苏联进行那次极为重要的演出和学术研讨,这就不用写了,好多书都有记载。我们这本书,你和编审把把关,不要炒冷饭。”我说:“梅兰芳的冷饭太多了,你炒我炒越炒越离奇。冷的蛋炒饭,重新再炒,吃起来有股蒿味,如果乱加调料,就没法吃了。”“我生下来就是这个环境,父亲太忙了,演出是不断的,经常逢到假日,日夜两场,有时还得双出。梅剧团一九二二年成立时,姚玉芙是管家。姚先生也是陈德霖六大弟子之一,他在当年算是较有文化的,他曾自修数学,会代数,在戏班里,很了不起,和梅兰芳私交很深,我们公称'姚叔叔'。姚玉芙排戏码很有学问,双出的话,一出昆曲《费贞娥刺虎》,一出京剧和萧长华的《女起解》,观众很欢迎。两出戏的品位完全不同,虽然票价很高,但市场还能接受。梅兰芳在一九三四年二月份的票价,最高到四元六角钱,大概合当年小学教师一个半月的工资,卖座太好,还得加座,仍满足不了,门外观众吵闹不休。戏院老板只好再卖站票,一位一元二角钱,剧场内水泄不通,真是'风景'奇特!这场面,这效益除了得益于'梅党'高手策划外,李春林、李八爷(当今程派名教师李文敏的父亲),后台管家、导演高手,也是重大因素。李八爷文化不高,甚至识字不多,但他对市场信息、观众心态,了如指掌,最难得是他老人家对演出剧目、角色、舞美,都拿得起,包括场面,是说全场的高手。他在后台高凳上一坐,一把小茶壶,台上'马前''马后'调度自如,如有哪位配角演员来不了了,不管什么行当,他一抹就上去了,真了不得!现在剧团里几乎没有这样的高手了,教学体制也不可能培养出这等人才。李春林先生还曾在我父亲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枪挑穆天王》剧演出时演过杨六郎,那天演员因病不能上台,李先生说:'救场如救火,六郎由我来演。'在一点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由他来演。那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上台开打照样翻'枪背',动作又干净又漂亮,简直和年青演员一样,全场都给予热烈喝采。这使我非常感动。他作为一位舞台监督,不单要把好场,全剧演出角色(除旦角外)他都会。任何一位角色遇到问题他都能来演,这样全才的舞台监督,真使我无限敬佩!我们要学习他救场如救火的崇高艺术精神。排一出新戏,或改编,或恢复传统老戏,按当前舞美条件及观众审美要求,导演是需要的,最好是能像李八爷那样,同时具有现代意识的,排出来的戏,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京剧,如果请一位不懂四功五法的,或者是没有流派意识的,那蒙人只能是一阵子。”

编辑推荐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不知不觉,葆玖先生作为梅大师最小的儿子也年近八旬了。吴迎先生不离葆玖先生左右据说有几十年了。是时候总结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这个话题了,本书有很多珍贵的照片,也有不少吴迎先生在封底所说的:不求记流水账,还在于见点真功,传点真经。在目前的成果里,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   有收藏的理由,很喜欢
  •   很不错,和我看过的自传不一样!
  •   老梅不朽,小梅也精彩
  •   同事要买的
  •   很钦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传承所作的一切

    书中关于梅兰芳先生的部分在其他书上看过 不过梅葆玖先生那部分确实是新的
    看过后才知道梅先生留下过很多演出记录,可是都未曾公开
  •   感叹老艺术家的精神和水平啊
  •   可以配合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一起阅读
  •   一位大师、两位深得大师精髓的专家,构成这本书,有梅派艺术的赏析、京剧传承的历史、还有可读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