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纵横谈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中国少儿  作者:王梓坤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前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内容概要

《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院士献给青少年的礼物     王梓坤院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本书中,他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都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书中许多名人的思想、经验、警句和诗话,读后让人爱不释手,备受启迪。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王梓坤院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本书中,他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者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书中许多保人的思想、经验、警句和诗话,读后让人爱不释手,备受启迪。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作者简介

王梓坤,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县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5年考入苏联莫斯科(Moscow)大学数学力学系做研究生,师从于数学大师A.N. Kolmogorov和R.L. Dobrushin,1958年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Macquarie)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52年至19

书籍目录

引子  ——天高可问第一编 谈德识才学  不是“神”灯    ——德识才学的实践性  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    ——谈德识才学兼备  欧勒和公共浴池    ——根孔在哪里?  大葫芦和一百匹马    ——向劳动人民学习  骡驹与盐碱地    ——群策群力  《本草纲目》的写作    ——搜罗百氏,访采四方  功夫在诗外    ——从陆游的经验谈起  冷对千夫意如何 展翅高飞壮志多    ——热爱人民,热爱真理  真理的海洋    ——谈勤奋  原因的原因    ——一谈识:世界观的作用  倚天万里采长剑    ——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疾病是怎么回事    ——三识识:主题及基本观点  天狼伴星    ——一谈才:实验与思给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谈才:洞察力等  挑灯闲看牡丹亭    ——三谈才:善于猜想  康有力与梁启超    ——四谈才:方法的选择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    ——一谈学:从精于一开始……第二编 实践·理论·实践附录

章节摘录

这许多问题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名作《天问》中提出来的。相传屈原在流放期间,看到神庙的壁嘶龙飞凤舞,心有所感,便在墙壁上写下了《天问》这篇奇伟瑰丽、才华横溢的作品。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天尊不可问”,这话是错误的。王逸大概是个“尊天派”,把天看成统治者的化身,神圣不可侵犯,连向它“请示”都不敢。屈原则不然,认为天虽高,却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可问的。因而他思如潮涌,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不涉及,高远神妙,发人奇思。当然,我们不能把《天问》看成一个人的创作,它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答,而屈原又是个有心人,接近群众,便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构成了这篇不朽的名著。由此可见,《天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的确,在那天宇高洁、微云欲散的月明之夜,每当我们冷静思考各种宇宙现象时,便不能不惊叹自然界结构的雄伟壮丽、严整精密。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小到原子核基本粒子,复杂微妙如生物界,都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运动着。这些规律不仅可问,而且可知,它们是认识自然的钥匙,是改造自然的武器。尤其动人心弦的是,前人是怎样发现这些规律的?他们怎样从群星争耀、高不可攀的天空,找出天体运行的轨道?怎样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中发现原子的结构,基本粒子的转化?怎样从万象纷纭的生物界找出进化的规律?地球和电子的质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难道可以拿在手里称一下吗?

后记

上世纪60年代初,邓拓发表《燕山夜话》。我读后既叹其渊博,同时也启发我似乎也可写点什么。多年来我有收集资料勤作笔记的习惯,但平日忙于教学科研,无暇整理。70年代,由于周知的原因,各校停课,正是我完成宿愿的时机。于是躲在九平方米朝北的暗房子里,不顾毛巾结冰,被头凝霜,虽手指冻烂仍坚持写作,三易其稿,终于写成这本《科学发现纵横谈》(下简称《纵横谈》)。承好友刘泽华教授赏识,鼓励我向《南开大学学报》投稿,1977年居然连载三期,不料引起较大反响,收到各方鼓励信上千封。刚刊出第一期时,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曹香秾先生便来长途电话,希望看到全文并出书。她的职业敏感使我惊叹。更令我惊喜的是:应出版社的请求,数学大师苏步青院士慨然作序,顿令小书生辉。1978年出版后连印六次,并有幸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0),接着又被评为首届全国“我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1981)。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科学发现纵横淡新编》,其中加入了我后来发表的一些文章,篇幅增大至三倍。1995——1996年间,发生了有关的三件事: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团中央联合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纵横谈》幸附骥尾;“希望工程”向一万所农村学校各赠一套(每套五百种),《纵横谈》也侧身其中;又承《科技日报》垂爱,自1996年4月4日至5月21日,将《纵横谈》全书连载。18年前的作品在报上重新发表,实属罕见。那原因,日报编辑在前言中说:“这是一组十分精彩、优美的文章,今天许许多多活跃在科研工作岗位上的朋友,都受过它们的启发,以至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由于受到这些文章中阐发的思想指引,决意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伟大的科学探索。”若真如此,不枉此生矣。1997年,承柴剑虹先生引荐,《纵横谈》在历史悠久的《中华书局》再版,其中附录了三篇文章。以上各版总发行超过42万本。两年后,湖南教育出版社符本清先生来电告知,他们将出版《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初定为50本,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编的,《纵横谈》也有幸入选。2005年,又蒙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再次出版,作为《名家精品集萃》之一,各方厚爱,使我非常惊喜,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常读常新悟“方法”——我看《科学发现纵横谈》/尹传红  在合适的时候读到合适的书,真是让人受用、受益一辈子啊——翻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科学发现纵横谈》(最新版),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实际上也是我30多年读书生活的一点体会。  我最早是在求知若渴却多少又有些茫然的初中时代,有幸看到王梓坤教授撰写的这个小册子的。说它是个小册子,决无轻薄的意思。因为此书10万字出头,确实不厚,内中每个小专题也就千把字篇幅。  《科学发现纵横谈》这部看似“成分”复杂的书——既可将其视为科普读物、科学发现史,也可把它看作是科学方法论、治学经验谈——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其实倒是非常清晰的: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者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这当中,作者通过撷取丰富的有意义的发现与事实,分析、总结了诸多前人的思考与见解、经验与教训,也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观点。20多年来,这本书一直让我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我从中汲取的营养和力量,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我的工作、事业和生活之中,委实受益良多。  就我们日常所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见识不高。因此,在该书作者看来,德、识、才、学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的缺陷往往会使他们与重大的科学发现失之交臂。他还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才如战斗队,学如后勤部,识是指挥员;才如斧刃,学如斧背,识是执斧柄的手——论述了才学识三者的辩证关系,又以此来考究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例如,前人已在万有引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为什么是牛顿,而不是别人,在万有引力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呢?(这是因为各人的科学素养不同,各方面的修养、理论上储备的深浅不同。)再如,牛顿是卓越的科学工作者,同时却又是一个最虔诚的上帝的信徒,特别是在他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神学,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启发我们:世界观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当引以为戒。)     读《科学发现纵横谈》,我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点还是作者对“方法”的强调和看重。作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法,不仅要针对问题的实际,使之有效;而且需切合自己之所长,扬长避短,使之可行。因此,善于迅速地找到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才能。而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事实上,因治学方法不同而导致治学成果各异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谈学”几个专题中,作者对精读与博览、继承与创新、专业知识与邻近学科知识的关系、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乃至资料的积累等,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不仅让科研人员读了大有裨益,也能给大中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构建起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作者主张,要在精读基础上博览。要建立研究据点,必须认真学好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一个或几个邻近的科学领域内,下苦功夫精读几本最基本的、比较能照顾全面的专业书,最好是公认的名著或经典著作。精读后就可顺读、反读,也可专题读。顺读以致远,反读以溯源,专题读则重点深入以攻坚。如是反复,才能钩玄,得其精萃。如此一来,从精读开始,经过博而达到多学科的精;集多学科的精,就能达到某一大方面或几大方面的更高水平的“精”。   《科学发现纵横谈》是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著名数学家的王梓坤教授“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业余成果”,它的长销不衰和影响深远,我以为正是作者自己实践书中所谈方法获得成功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名人推荐

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挑选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的一些怎样的品质。 ——著名数学家  苏步青 作品的篇幅并不浩繁,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具有必读价值。相信同学们自会在阅读中汲起更多的养分,受益终生。 ——著名评论家  杜德群 数学家王梓坤教授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只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读一流的书,读一流作者的书。而我要说,《科学发现纵横谈》值得你保存一辈子。 ——著名科普作家  李毓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发现纵横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知识经验和学术视野,从自身经历出发,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及其过程,着重论述了德、识、才、学等成功者需具备的宝贵品质。文笔生动优美,包含许多凝练的思想警句和古代诗话,其有很好的知识性、启发性。
  •   书中介绍了很多与科学发现有关的故事,有些以前知道,有些以前不知道,看了之后更加深了对科学的了解,想当初我也想当个科学家的
  •   偏学习精神的塑造,或者说科学德育方面,比较适合喜欢看科学小故事的人。建议书每8-10年就要更新一次内容,以介绍新的发现。
  •   中国科普名家名作*名家精品集萃
  •   作为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应该要阅读一下这本书,对于提升科学素养也是有帮助的
  •   偏学习精神的塑造,或者说科学德育方面,比较适合喜欢看科学小故事的人。
  •   是一本很好看的科普书
  •   这本书确实不错,八十年代我上初中时就读过这本书,现在给我的小孩买了一本,变化不是很大,但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修订。书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很有启发,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觉得在当今社会这点更为重要。
  •   我买的这套书的其他几本都是跟数学有关的,惟独这本书不是说数学,不过也挺好的.
  •   都市正版,很好的书,有些看了,不错
  •   书看着很好啊
  •   书的纸张质量很好,看起来很舒服,书也不错,爱
  •   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   学校推荐的这本书,确实不错
  •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生珍藏!
  •   还没读,留住孩子大点再读
  •   小王子不错,非常好的课外书籍。
  •   很好,值得购买。孩子很喜欢。
  •   有些概念化,适合家长读
  •   不太容易看进去
  •   本来是给孩子看 结果自己看了
  •   家有小学和初中的孩子都应买一套
  •   不比国外的差
  •   质量很好 封面硬硬的 显然适合收藏
  •   这套丛书不错。我买的时候,还只能一本一本寻找,当时只找到19本,有的是85折,有的是75折。。。。。。等到我朋友给他孩子购买的时候,当当将这套丛书整套推出,27本全买打62折。让我既浪费精力搜寻,又多花了冤枉钱,更重要的是到现在还没购齐。希望对于系列丛书在单本销售的同时,尽量也推出套书销售的方式,以满足各种需求。
  •   “愚贾操金,不能殖货,这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应该批判”,这样的政治思想最好别出现在科学发现中。
  •   不错,和女儿说这本书是可以重复看的书。但女儿不太喜欢,语言有点过时了
  •   培养兴趣的好书,借鉴前人的方法,适合孩子们读。
  •   看科学发展纵横谈很有教育意义。
  •   虽然是院士写的
  •   推荐的书,应该可以给孩子一个全面的认识。
  •   买了算得快,觉得很好。所以在同系列里,挑了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太老了。里面的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买给女儿看的,估计很难吸引她。
  •   简直是院士的思想汇报。我要是政治学习上党课,可以抄一段交上去。
  •     这是国内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科学发现的小册子,在它的影响下,我一口气读完了上官子木的《反思:中国人成才障碍》,而且惊奇地发现2008年12月31日晚上刚刚略读完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与本书在某些方面如此地不谋而合!
  •   家里有个这样的老爸好啊:)
  •   顶了。
  •   我家里不知为什么也有这本书,红、蓝的封面,薄薄的一册。那时候是翻看了三遍的。
    十几年后,忽然在书架上看到这册书,再看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那份心气了。
    童年的记忆,只能留在童年吧?
  •   真的是百读不厌! 看了不下10遍。 其中有两次是连续看了2遍!
  •   推荐谷老师看看<数理化通俗演义>,也挺好看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