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故事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林汉达  页数:82  

前言

  告诉读者  雪岗  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前三种问世已有四十多年,后两种也有三十年了。2002年,曾经出版了新的合卷本。这次以美绘本出版,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这部传世名著。除了内容上未作任何修改以外,林先生在语言上的一些独特用法和处理,也都保持原貌,为的是让大家原原本本地领略其特有的风格。不同的是,原来的刘继卣先生等画的黑白插图这回换成了彩色插图,版式上也做了新的设计,作为一次尝试。  时光匆匆,逝者如水。当年,我编辑这套书的情景历历在目,然而当回首一顾的时候,竟不觉过去了三十多年,现在只能靠回忆来与今天的读者交谈了。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我在1978年担任本书责编以后,陆续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老老少少、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表示对这部书的喜爱。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我想,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踏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很可惜,林汉达先生在“文革”中的1972年去世,他为少年朋友“一个朝代写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我在1978年接手编辑后,修订再版《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新编了已写完而未出版的《东汉故事》,又根据林先生50万字遗稿《三国故事新编》缩写改编成《三国故事》。至此算是把林先生已写到的内容编完出版了。在这项工作中,林夫人谢立林老人,林先生的儿子林文虎和夫人谢文漪,曾任林先生秘书的贾援先生,都给予了我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应该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很多读者对这套书未能完成感到惋惜,在来信中希望续写续编下去,“毛遂自荐”者也有数位。当年我本想物色合适人选与我共同完成这件事,却因工作变动而中止。好在历史是常存的,历史读物是长青的。在退出编辑日常事务之后,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我想今后的机会会有,希望也不至于落空。让我们在希望中共勉。    2008年1月

内容概要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之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年-1972年,浙江省慈溪市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曾化名林涛。  生平  1900年2月17日出生。  1908年,入读家乡私塾。1914年,入读上虞崇仁小学。1915年,转学入读宁波崇信中学高小班。毕业后任观城约翰小学助教。  1917年,入读崇信中学。毕业后在上虞、宁波任教。  1921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  1924年,毕业,任宁波四明中学教师。  1928年,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后出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编辑部主任、出版部主任。  1937年,赴美国留学,考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民众教育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华东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出任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等职。  1945年底,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常务理事。曾任关东文协理事长,大连市新文字协会主任,光华书店总编辑,辽北省教育厅长,辽北学院副院长等职。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会议筹备工作,后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  解放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58年,被错划“右派”,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  1972年7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1979年7月23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大会,恢复名誉,平反昭雪。  林汉达先生从上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有影响。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等;文字改革方面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等,共达六十余种,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几代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教育类:  《向传统教育挑战》  《西洋教育史讲话》  文字改革类:  《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  《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  通俗历史读物类: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前后汉故事新编》  《三国故事》  《上下五千年》(与曹余章合著)  《秉笔直书》  找到了一篇他的学生追忆他的文章,读下来,发现此人果然是民国文人的风骨。  记得有一次他讲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大口号,就曾发了一通感叹。他说,这三大口号非常美好,但在中国现在还行不通,中国还是大地主、大官僚们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还有帝国主义当“太上皇”,号称“民国”,老百姓连基本人权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其他的政治权利!  他先后请陶行知、邓初民、翦伯赞、胡子婴、李平心等民主人士、民主教授到学校来讲演。他们讲的几乎都是同一主题:只有政治民主化,教育事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只有停止内战,恢复和平,让人民安居乐业,教育也才有光明的前途;大学生不能埋头读书,要走出校门去,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  在上海北火车站广场举行的欢送各界和平代表去南京请愿的大会上,他说:“中国人民没有人愿意打内战。中国的主权属于全国人民,政府的官吏只是主人的仆人。但是今天不是主人当政,而是仆人当政。我们要恢复主人的权力。我们的代表就是要吩咐仆人立刻放下武器。我们不能让仆人把主权送给外国人。现在我们的代表到曹京请愿,假如不成功,我们就第二次再去全上海的人都去,我们步行去非达到目的不可!”  1946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反动派对汉达师的迫害加紧了。敌人说他拿共产党的津贴,替共产党宣传;学校当局也开始散布喊嘁喳喳的流言蜚语,目的是将这位深孚众望的教授排挤出学校。汉达师光明磊落,面对着逆流恶浪,一笑置之。他来学校的次数更加少了,一半是由于社会活动忙,一半也由于防避特务分子的纠缠。我们在学校里见不到他,就更多地到他的住所去请教。他的家在建国中路一幢弄堂房子里,两间屋住了八九口人。中外书籍堆得到处都是,没有多少空隙。就在这点空隙处,常坐满了专程来向他求教、同他商量问题的来访者。这就是他在《漏室铭》那首诗中写到的:屋子尽管漏,往来无白丁。不是职员女工,就是教师学生;不是民国耆老,就是文化先进。我们无所不谈,谈无不尽:从教育谈到政治,从天文谈到月经;从话剧谈到申曲,从甲骨谈到壮丁。“搭”的一声,漏水滴到头顶……作者在诗中还愤怒地斥责:“住着这样的漏室,还有人瞎了眼睛,说我被人‘收买’了。当然还有‘背景,……”然而,所有进出于他这间“漏‘室”的人,却都能从这间普通的住室里吸取到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无穷的战斗力量,感受到贤师良友的温暖。

书籍目录

绿林好汉赤眉起义刘氏举兵昆阳大战死守黄金豆粥麦饭“铜马皇帝”争先恐后攻占两京得陇望蜀种地钓鱼宁死不屈取经求佛投笔从戎外戚专权天知地知豺狼当道跋扈将军宦官五侯禁锢党人官逼民反

章节摘录

  绿林好汉  公元9年,汉朝的大臣王莽改汉朝为“新朝”,自己做了皇帝。他一心要把汉朝的制度改革改革。怎么改呐?照他的想法,以前的周朝就比秦汉好,他要按照古代的办法改革一番。这就奇了。改革,一般总是向前看,把旧的改为新的,使社会越来越进步,那才是道理,哪儿能往后倒退呐?王莽可不管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需要,一心要恢复古代的制度。这哪儿能不失败呐?  王莽复古改制的一件大事是把天下的田地改为“王田”,归朝廷所有,不准私人买卖。还叫田多的富户把多余的田交给无田人去种,这就引起了豪门、地主、贵族的反对。王莽把“王田”一下子交给农民去种,可农民一向受着沉重的剥削,他们没有农具,没有牲口,没有本钱,怎么能把硬派给他们的“王田”种好呐?结果,农业生产还不如以前了。王莽只好又下一道命令:王田又可以买卖了。他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弄得威信扫地。国内人心不安,生产受到损失。  王莽还想显显新朝的威力,招募了三十万人马去打匈奴。名义上是招募,实际上是拉佚。为了打仗,还得向老百姓征军粮、征牲口。谁要是稍慢一步,就拿来办罪,动不动就处死刑或者没收为官奴。老百姓给闹得实在没法活,只有起来反抗。这么着,天下就大乱了。  西北边境五原、代郡接近匈奴这一带的老百姓,捐税和官差的负担特别重,他们首先起义了。接着,东方和南方也都有大批农民起来反抗官府。  公元17年,荆州(湖北、湖南一带)闹饥荒,野菜都挖光了。有人在城外挖到了一些野荸荠(biqi),消息一传开,人们成群结队地都赶到那边去了。开头还各挖各的,后来互相争夺,打起架来。有几个老年人出来劝架,反倒挨了几拳。他们赶紧请出两个人来调解。  这两个都是新市人(新市,在湖北省京山县),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风。他们在农民当中威信很高,谁都乐意听他们的。他俩一露面,大伙儿都围了上来,那些打架的人也住了手,请他们评个理儿。  王风维持秩序,叫王匡给打架的人排解排解。王匡站在土岗子上,挥着手,提高了嗓门对大伙儿说:“乡亲们,为了挖这么一点儿野荸荠,自个儿跟自个儿打架,太不值了。就靠这点儿东西,今儿填了肚子,明儿怎么办呐?咱们还是核计核计,找条活路才好畦!”  大伙儿嚷着:“对呀!找条活路才好哇!”有的说:“王大哥,您说吧,咱们听您的!”王匡接着说:“是谁害得咱们没有饭吃?是谁把咱们的粮食全搜刮去了?就是那些做官的狗东西!只要咱们心齐,官府也不用怕。打开粮仓,就有饭吃,大伙儿说对不对?”  “对呀!打开粮仓,就有饭吃!”他们就公推王匡、王凤为首领,一下子跟他们的就有好几百人。这支农民起义军在王匡、王风的带领下,抢了一些粮食,占领了一个山头,叫绿林山(在湖北省当阳县)。打这儿起,他们上打官府,下打恶霸,劫富救贫,除暴安良,没几个月工夫,就有了七八千人。后世的人就称他们为“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在荆州出了名,南方的另外几支农民起义军,像南郡的张霸(南郡,在湖北省江陵县)、江夏的羊牧(江夏,在湖北省黄岗县西北),各有一万来人,也都和他们互相联络,彼此接应,声势就更大了。  农民起义的消息传到了长安,王莽召集大臣们,问他们怎么办。大臣当中奉承王莽的人多。他们说:“皇上不必操心,这些人既然活得不耐烦,发大军去把他们剿灭,不就结了吗?”王莽理着胡子,点点头。可有个将军站出来说:“这不行啊,千万不能发兵去打老百姓!”王莽一看,原来是左将军公孙禄,就皱着眉头问他:“为什么不行?”  公孙禄说:“大臣当中有不少人报喜不报忧,所以下情不能上达。他们有意蒙蔽皇上,有的乱划田地,叫农民没法耕种;有的不顾老百姓的痛苦,只知道加重捐税。百姓造反,罪在官吏。只要皇上惩办这些贪污的官吏,向天下赔不是,再派贤良的大臣去安抚全国,国内就能够安定下来。进攻匈奴的军队应当赶快撤回来,再跟匈奴讲和。从今天的形势看来,可忧虑的不是塞外的匈奴,而在中原!”  王莽只准别人顺着他说话,公孙禄那样顶撞他,他一听就有气。他叫卫士们把公孙禄轰了出去。接着下了命令,吩咐荆州的长官快去剿灭绿林。荆州的长官不敢怠慢,马上召集了两万官兵,浩浩荡荡杀奔绿林而来。  绿林的首领们立刻带领着弟兄们迎了上去。跟大队的官兵交战,他们还是第一次。官兵一向欺压老百姓,要打就打,要杀就杀,反正他们手里有刀,老百姓没有刀。没防到绿林好汉跟他们拼起命来,越打越精神。官兵招架不住,开头还慢慢地后退,后来连爬带滚,四散逃跑,还死伤了好几千人。兵器和粮草,扔得沿路都是。  王匡、王风趁着机会,攻进竟陵(在湖北省天门县西北)、安陆(在湖北省应山县南)两个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打开粮仓,把粮食分了一些给城里的贫民,大部分都搬上了绿林山。  他们回到绿林,人数增加到五万多。想不到第二年(公元22年),绿林发生了疫病,一天当中就死了几百人,两个月下来,五万人死了快一半。其余的人只好分成几路,离开绿林。其中一路占领了南阳(在河南省),称为“新市兵”;一路占领了南郡,称为“下江兵”;一路占领了平林(在湖北省随县东北),称为“平林兵”。这三路起义军,还统称“绿林军”。  平林有个避难的原汉室贵族子弟,叫刘玄。他正隐姓埋名,藏在他姥姥、家。这会儿,听说农民们起来反抗官府了,想着自己这么躲躲藏藏,总不是个了局,就投奔了绿林的“平林兵”,还当了一名首领。  这时候,除了荆州一个地方,东方、西方、北方的老百姓也纷纷起义,弄得王莽应付不了啦。  赤眉起义  东方的琅邪郡海曲县(在山东省日照县)有个公差,叫吕育。他没依着县官的命令,去打那些交不出捐税的穷哥儿们。县长硬说他勾结刁民,反抗官府,把他办成死罪,杀了。这就激起了公愤。吕育的妈妈挺有魄力,约会了一百多个穷苦农民替她儿子报仇,杀了那个狗官。穷哥儿们跟着吕妈妈来到黄海一个小岛上,瞅着机会就上岸攻打官府,打开监狱,打开粮仓。等到大队的官兵调到那儿,他们早就下了海了。吕妈妈的名声越来越大,没多少日子,跟着吕妈妈的就有了一万多人。  第二年(公元18年),莒县(在山东省,莒jU)又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名叫樊崇。莒县官兵多,防守严,樊崇他们没能打进去。他们就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回打击官府。不到一年工夫,各地投奔樊崇的就有一万多人。后来,吕妈妈害病死了。她手下的一万多人都上了泰山,归附樊崇。这支起义军的声势也大了起来。  公元21年,王莽派大将景尚带兵去围剿,打了个大败仗,连景尚也叫起义军给杀了。  王莽得到消息,眼睛往上一翻,差点儿背过气去。他对太师王匡(和绿林起义军的首领王匡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说:“荆州的盗贼还没消灭,琅邪的盗贼又起来了,不给他们点儿严厉的,那还了得!”太师王匡说:“只要集中兵马,先打一头,看他们活得了活不了。”王莽很赞成先打一头的打法,他说:“好,先去剿灭琅邪的盗贼。要多带兵马,两万不够,五万,五万不够,十万。”他就派太师王匡亲自出马,再派更始将军廉丹当副手,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又去围剿樊崇军。  樊崇他们听到了风声,准备跟官兵大战一场。他们怕打起仗来,人马混杂,自己不认识自己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叫起义的农民都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记号,二来也好显出起义军的威严。为了这个缘故,这支东方起义军就得了个外号,叫“赤眉”。  赤眉军只是反抗官府,不伤害老百姓。他们立了两条公约:第一条,杀害老百姓的定死罪;第二条,打伤老百姓的受责打。赤眉军很守纪律,真的到了哪儿,哪儿的老百姓都欢迎。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的官兵正好相反,他们别的本领没有,欺压老百姓可到了家了。他们沿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老百姓都说:  宁可碰到赤眉,  不要碰到太师;  碰到太师已经糟糕,  碰到更始性命难保。  赤眉兵不怕死,纪律又好,老百姓向着他们。他们的人数比官兵少,力量可比官兵大。开头的时候,康丹还占上风,以后越打越不行。他们跟赤眉军在须昌(在山东省东平县)大战一场。太师王匡做梦也没想到涂着红眉毛的庄稼人还敢跟他对敌,竞把官兵团团包围住了。官兵不愿意拼命,赤眉军可拼着命攻上来了。樊崇是个大力士,枪头“出出出”地对着太师王匡直扎过来,猛极了。太师王匡举起大刀朝樊崇的肩膀横劈过去,樊崇用枪只一架,就震得他双手发麻。他心想:“哎呀,这么厉害!”拉转马头就往回逃。樊崇的枪头“出出出”地又直逼过来,太师王匡的大腿上给他扎了一枪。樊崇拔出枪来,准备再扎过去,太师王匡仗着马快,一眨巴眼儿跑远了。更始将军廉丹好容易杀出重围,又碰上了一支农民军,末了儿,死在乱军之中。  十万官兵,逃了太师,死了大将,没有个发号施令的将官,还卖的什么命啊,乱哄哄地散了一大半,有一部分投降了赤眉军。赤眉军越打越强,人数增加到十多万了。  兵荒马乱且不说,还到处都闹饥荒,关东又有不少人活活地饿死了。逃荒的,逃难的,听说京城长安有粮食,一批一批地往关中拥过去。守关的没法拦阻,慌忙往上报,说进关的难民有几十万。王莽只好下令开仓发粮,派官吏去救济难民。官吏们层层克扣(ke kou),粮食哪会到得了难民嘴里。难民上千上万地死去,长安街上每天都有路倒的。  消息传到王莽的耳朵里,他就把管理长安市政的王业叫来,问他:“听说有几十万难民进了关,我马上下令开仓救济。怎么到了今天,据说还有人饿死。这是怎么回事?你是管理京城的朝廷命官,知道不知道?”王业心里早有了底儿,他不慌不忙地说:“这些人都是流氓,不是真正的难民。”他拿了些从菜馆子里买来的米饭和肉羹(geng)给王莽看,对王莽说:“这是他们吃的东西,不太坏吧!”王莽不相信,吩咐左右再拿些难民的伙食让他看个清楚。这管什么用啊,底下的人早布置好了,叫他不能不信。他透了一口气,说:“这些人吃得这么好,怎么能是难民呐?”经过了这样一番“调查”,他放了心,就派使者分头去催促各路官兵加紧围剿,一定要消灭绿林和赤眉。  绿林军在荆州,赤眉军在东海,打败了王莽的两路大军。别的地方的起义农民听到消息,更加活跃起来,单黄河两岸,就有大小起义军几十路。声势最大的,要数铜马。可是各地的起义军彼此没有联络,都自个儿打自个儿的。  那些地主、豪强和倒了霉的汉朝贵族,趁着机会也混进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在南阳的舂陵县(舂chong),有一家刘家宗室的子孙,也野心勃勃,发动起来了。  刘氏举兵  南阳舂陵县住着汉朝的一个远房宗室叫刘钦。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刘縯(yon),老二叫刘仲,老三叫刘秀。他们一直痛恨王莽,老想恢复刘家汉朝的天下。大哥刘缜性情刚强;小兄弟刘秀生性谨慎,态度沉着。刘縯老讽刺刘秀,笑他没有多大出息。刘秀听了也无所谓。他觉得要成大事,非得跟那些当官的结交一下。他就到了长安,进了太学,拜了老师,结识了一些名人。后来从太学回来,就做起粮食买卖,成了个大商人。  有一天,刘秀运着一些谷子到宛县(在南阳市)去卖,在街上碰到了好朋友李通和李轶(yi)。李通和李轶把刘秀请到家里,跟他说:“现在四方乱糟糟的,王莽眼看着不行了,咱们南阳地方就数你们哥儿俩最能干,你们又是宗室,何不趁此机会,召集人马,夺取天下,也好恢复汉室。”刘秀一听,正合了自己的心愿。三个人谈得挺对劲儿,就约定在南阳发兵。李通在宛县很有势力,他一发动,召集几百个人并不困难。李轶就叫李通留在宛县,自己跟着刘秀到舂陵去见刘绩。  刘縯有了李通和李轶两人做助手,就召集了一百来个豪强,对他们说:“王莽暴虐,老百姓都起兵了。这是上天叫新朝灭亡的时候,也是我们平定天下,恢复高帝事业的时候了。”大伙儿都很赞成,马上分头到附近的各县去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一同起兵。  刘縯在舂陵公开号召南阳豪强们起兵反抗王莽。有几家害怕了,有的干脆躲着他,还说:“造反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跟着刘缜莽里莽撞地出去,豁出一条命还是小事,弄不好了还得灭门呐!”后来他们瞧见那个一向小心谨慎的刘秀也穿上军装,拿着刀,不由得改变了主意,一下子就来了七八千人,就等着李通那一边到这儿来会齐了。  等了几天,李通那边还没有人来,刘縯只好派人去打听。派去的那个人到了宛县城里,在大街上就听见有人嘁嘁喳喳地议论。他挤在中间探问了一下,才知道李通还没发动,就给官府发觉了。李通逃了,李家一门来不及逃的全都给抓了去,一共死了六十四个人。  李通那一头吹了。刘绩这儿只有七八千人,成不了大事。正好新市兵和平林兵已经到了南阳。刘縯就派人去见新市兵的首领王凤和平林兵的首领陈牧,劝他们共同去进攻长聚,他们同意了。三路人马联合起来往西打去,这第一仗,旗开得胜,长聚打下来了。接着又打下了棘阳(在河南省新野县东北),就把军队驻扎下来。  刘绩又打算进攻宛县,半道上碰上了王莽的大将甄阜(zhen fu)和梁邱赐的大军。刘绩他们都是步兵,连刀枪也不齐全,简直没法对打。这第二仗,南阳兵败了,还败得挺惨,只得退到棘阳,守在那儿。甄阜和梁邱赐不肯放松,他们把粮食和军用物资留在兰乡在泌阳县),率领着十万大军过了沘水(即泌阳河),把桥都毁了,放出话来说,不消灭“绿林盗贼”决不回头。  新市兵和平林兵的两个首领来见刘绩和刘秀。他们说:“甄阜和梁邱赐有十万兵马,叫我们怎么抵挡得了?还不如扔了棘阳,暂时退到别处去吧!”刘縯嘴上叫他们不要怕,心里可也挺着急的。正在为难的时候,忽然进来一个人,说:“下江兵到了宜秋(在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我们联合起来,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刘绩哥儿俩一看,原来是李通。刘秀高兴地说:“这就好了!你怎么到了这儿?”李通说:“我从家里逃出来,四处奔波。听说你们在这儿很为难,棘阳也许守不住,刚巧下江兵到了宜秋,我才赶来报信。下江兵的首领王常挺了不起,你们去请他帮助,他准肯出力。”  刘縯马上带着刘秀和李通亲自跑到宜秋去见王常。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汉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9条)

 
 

  •   畅销四十多年不衰,家庭书架珍藏精品。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之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这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前三种问世已有四十多年,后两种也有三十年了。2002年,曾经出版了新的合卷本。这次以美绘本出版,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这部传世名著。除了内容上未作任何修改以外,林先生在语言上的一些独特用法和处理,也都保持原貌,显的是让大家原原本本地领略其特有的风格。不同的是,原来的刘继卣先生等画的黑白插图这回换成了彩色插图,版式上也做了新的设计,作为一次尝试。
  •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东汉故事,老师推荐给学生课外读物
  •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东汉故事适合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
  •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东汉故事孩子非常喜欢
  •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东汉故事写的不错!
  •   因为儿子幼儿园的时候,非常喜欢听我给他们读大厚本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现在他们长大了,分别上二年级和四年级,看到这套书,想让他们自己读,自己感受。这套书和大厚本相比,增加了插图部分,内容通俗易懂,正合适他们的年龄。
  •   首先说一下书的包装,厚实的书面,清晰的印刷,字体的大小也合适。现代社会媒体发达了,孩子了解世界更多通过看电视,但现在电视上的好多电视剧确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对于还在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长期看那些剧目会让孩子对历史产生歪曲够够印象。而林汉达先生的故事集语言平实易懂,着重历史,让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书中每个小故事大多用成语为题,让孩子在读到历史的同时又积累了成语,真是很不错,此书值得推荐。
  •   林汉达老先生的普及历史读本,功力深厚啊,没有过多枯燥乏味的语言,平铺直叙中让人了解了历史,值得推荐
  •   之前买过精装本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价格比较实惠,但是大部头拿着很不方便,又是黑白的,孩子不太感兴趣,所以又买了五个单本。虽然价格贵点,但是开本大又不厚,翻阅很方便,而且里面有彩色插图,比较吸引孩子。
  •   本人是工科毕业,对于历史知识,知之甚少。不想让孩子也和我一样做“史盲”,所以一直在寻找适合孩子读的历史书。浩瀚书海,悠长历史,想找到一套适合孩子的入门级的历史类书籍,真是比登天还难。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到这套故事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来一看。该书文字浅显,没有太多的复杂的历史背景,每个故事独立成章,然而却又有一条线连接,或是人物线、或是国家的线、或是事件的线索,让整本故事集,能够串联起来。丰富了孩子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对孩子们的语文能力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极力推荐这套书,希望孩子们能兴致勃勃地学历史。
  •   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书是我们小时候就读的,写的通俗易通,不愧为经典,家中的那三套都被翻看的破旧了,这一套买了送的朋友的孩子,希望她能喜欢。
  •   买过几个版本的中国古代历史书籍,林汉达老先生的版本是最通俗易懂的,孩子很爱听,下步锻炼她自己阅读本,就是插图太难看了
    不足的地方,书籍拿到手上,好像有微细沙粒似的,感觉很不舒服,没有之前买的这个系列的书质量好
  •   林汉达讲历史故事这书一共买了5本,包括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基本,目前还在看春秋故事,每个故事要将几次孩子才能明白!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算是比较难懂,应该适合2,3年级以上的孩子听!人物众多,人名也多!讲了几遍的能明白的都是简单的故事,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比如老马识途什么的,对于黄泉见母这样的故事,人太多了,故事也太复杂了,孩子还是不是很明白,最多明白挖了个地道见妈妈,其他的就不懂了!还是年纪太小了吧!!学的不错,通俗易懂的!!非常非常好!!!!她姑姑家的哥哥四年级了,非常喜欢这书,所以说还是年龄的问题!!!!不过现在闺女的后遗症就是听见说漂亮的女人,就问是不是褒姒啊?哈哈哈,……o((≧▽≦o) 太好笑了!! 要不就是跟褒姒一样漂亮么?……o(╯□╰)o
  •   林汉达老先生的这套书,写得很好,使孩子对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产生了兴趣。是难得的一套给孩子写历史的好书,可惜只到三国。但是我买的这套书,看起来像是盗版书,排版有的竟空了三个字,有个地方纸还有小洞。但是林汉达老先生写的书还是很好的。
  •   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是我年少时的最爱,这次买到就是追梦,唯一可惜的是插图不是原来的,有些遗憾
  •   我小时侯就是通过林汉达先生的这些书了解中国历史的,女儿11岁了,最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所以给她买了这几本书,和我小时看的一样,原汁原味!非常好的书。推荐!
  •   真是可惜像林汉达先生那个年代的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物一个个地逝去了!书写的这么精彩,真的跟当年学生时代枯燥无味的历史书不可同日而语啊!买了一套,送给女儿作为历史参考书吧!让她在进入初中之前先对历史产生兴趣再受应试教育的折磨吧!
  •   孩子现在小学六年级,暑假的时候,老师要求买的,让孩子了解一些历史,很不错,而且林汉达写的历史故事书,很有趣,孩子喜欢!
  •   买过林汉达其他的历史故事书,觉得不错,先买着,还没来得及看
  •   林汉达的书,适合孩子学点历史
  •   历史能让孩子如此着迷,可见林汉达的书的魅力了。
  •   林汉达的历史故事还是写得不错的
  •   已把林汉达老师关于春秋、战国、东汉、西汉的故事书才都买齐了,目前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非常喜欢,而且大人也可以读,真的很不错!
  •   了解历史,语文学习不错的课外读物
  •   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史实书,同时又具有文学价值。故事娓娓道来,把历史梳理得清晰明了。
  •   经典启蒙读物,从此爱上了历史
  •   已经看了这一系列的3本了,故事能吸引孩子,真好!推荐四年级往上对历史感兴趣的孩子阅读。很好的历史入门读物,有心的家长可以购买引导孩子阅读。比其他本薄。
  •   林汉达先生的书就是经典!三十多年前看的,现在再看依然觉得有意思。
  •   挺好的一本儿童历史读物
  •   林汉达老师写的这套书,真是没话说,孩子是天天抱着书看。
  •   林汉达的这套书真的很好,准备买齐了,收藏了
  •   买这本书是因为儿子从二年级时开始读林汉达编的上下五千年就很有兴趣,到四年级了还在读,反反复复把上中下册读了N多遍。书的版本很重要,同样的内容,出自不同的作者会相去甚远,林汉达版的很好。
  •   孩子今年十二岁了,适合她看的名著基本都看过了,正当我觉得没什么书可买时,这套历史书吸引了我,我想让她从历史小故事开始,认识中国的历史;从一个个人物开始,对春秋、战国、西汉、东汉的文化有所了解。
    这套书的的纸质非常好,并且有许多生僻的字都有注音,这样一来孩子读起来很轻松。
    拿到书的时候,女儿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完还和我交流:原来历史这么有趣,我们学到许多的成语和典故都是从这些故事中来的。看完了一遍又再看第二遍了。
  •   经典永远是经典,大师永远是大师!由衷感谢和怀念林汉达老先生!
    另外,当当的新物流中心发货比以前快了许多,也一并致谢!
  •   喜欢林汉达的故事,语言生动,适合孩子
  •   读起来很畅快,通俗易懂,对于我这样历史知识不深厚的家长是很好的普及材料,看完之后也可以讲给我的孩子们听了,不错!
  •   林汉达的书,没说的,好
  •   林汉达的书适合大人,孩子,全家,很好,还可以顺便学习古代生字,练习查字典
  •   还没正式看,但是,林汉达的书的确写得不错,较真实
  •   林汉达老先生的书就是看着舒服。
  •   很好看,跟我们小时候看的内容一样,好象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书内的插图也是精彩,印刷质量当然比我们当初要好的多,时代在进步嘛,最重要的是我家小子很喜欢,当我告诉他我们小时候也都看过林汉达的这个版本的时候好惊奇噢,嘻嘻...这就叫文化的传承嘛.
  •   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了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在写作方面有所长进。 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推荐大家也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   小学生普及历史知识,很不错
  •   买这套书,希望孩子们能兴致勃勃地学历史。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   从很多渠道听说了林汉达 决定下手买了 送给儿子的新年礼物
  •   中国历史故事集
  •   一套都买了,只是现在看书的时间太少了,我和老公都爱看,其实主要是买给儿子了解历史知识的,把历史写成这么有趣的故事,真是不容易,以前小时候没有机会看现在来补啦
  •   孩子读过三字经,但不理解,想通过这套书,让她多多了解中国历史,这套书比合订本贵一些,但合订本太厚了,不适合孩子阅读。
  •   每篇故事简短,语言通俗易懂。事件跨越东汉历史,对了解东汉王朝有帮助。
  •   值,语言较好的少儿读物。印装都不错,发货快!讲信用,不像某逊站,折扣商品很长时间不发货,忽悠人。
  •   很喜欢这套书,以往混乱的历史变迁开始变得逐渐清晰,作者用一个个小故事将这段历史串联起来,语言优美,受益良多!,作者用一个个小故事将这段历史串联起来,语言优美,受益良多!
  •   儿子上三年级,最近比较迷恋中国历史,在当当搜到了林老先生的上下五千年,进而看到这套书,就一并买了,儿子看了很喜欢,并且经常和我讨论些书中的历史典故,我渐有不能抵挡的趋势,需要与时俱进,一起看啦!
  •   看评论不错买的,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大人也能看增加历史知识。
  •   真正的大家,文笔优美,不仅是历史书,也是语文读本。这样的好书太少了。
  •   说实话,东汉初年的历史以前真没注意过,看完这本书算是有了大致的认识,适合中国普通人看的好书。不要只听评书哈
  •   本书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孩子非常喜欢,是一本不错的历史故事书,非常通俗易懂,衔接得当。希望大家也读一读。
  •   女儿很喜欢书中的故事,增长了很多历史知识。
  •   儿子喜欢看历史故事,所以买了这套书,看来启发不少历史兴趣!
  •   不愧是名家,故事生动有趣,孩子看了这套书,开始喜欢历史类的书了.
  •   买这套书的时候,没和女儿商量,因为觉得应该是本好书,就自作主张就给她买了。好像不是很喜欢看,可能还小吧,对历史故事并不很感兴趣。慢慢培养吧!
  •   没有期待的那么好,语言太正式,孩子不太喜欢,学理科的我也不爱读。不如《吴姐姐讲历史》好
  •   这是我幼年的为数不多的读物之一,翻了很长时间,也留下了很多回忆!现在郑重介绍给了女儿!希望她能从中体味一二.
  •   这个嘛,买重复了,下单的时候没有注意,不过已经买了就算了,个人感觉书不错,但是给儿子讲的时候有点难度,直接读不可能,儿子小有些无法理解,换成儿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解读一时之间又不知道如何替换语言,毕竟历史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   非常好的历史故事书,值得所有小学生读
  •   非常好的历史故事书,亲子阅读还可以交流一下新的体会,同时进行了思想教育
  •   经典的历史故事,给儿子买的,希望他能喜欢。
  •   语言通俗易懂,小孩子很喜欢,想不到历史故事也可以轻松阅读
  •   是值得孩子读的一本好的历史书
  •   小的时候就看
    现在买来准备给孩子读,增长历史知识。
  •   一套五本,写得很生动的一套历史书。书页颜色也非常喜欢,保护视力的黄色。三年级的小朋友很喜欢看!
  •   很适合儿童看,语言通俗易懂,历史脉络清晰,在了解历史的同时,知道了很多历史典故。儿子很喜欢看。
  •   作为历史故事书,是很好的,很轻松的了解历史,不像其他历史书那么沉重、枯燥。
  •   先买了一本历史全集,太厚。又买了此书,拿着很舒服,书的内容很吸引孩子(8岁),对历史不太好的家长也有帮助,插图有些粗糙,色重,但不影响书的内容,是一本好书。
  •   原本想给孩子自己读,没想到吸引到我。写的太棒了,既忠实历史,语言有很通俗易懂。上小学的孩子应该会感兴趣。
  •   没读过评论里所说的旧版本,也许因为这个,也没有先入为主的陈见。

    很好的故事,恰到好处的历史风插画,纸张质感也很好。个人觉得非常不错。
  •   把零散的历史故事用时间串联起来,还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一个清晰的历史的时空线索。每晚给小朋友读一个故事,很有趣味。
  •   购买了这个系列,很值得收藏的又一个经典!9岁的儿子不是很感兴趣,但我觉得不错,重温历史很轻松的一本书,一点都不枯燥.
  •   多次购买此书,内容和印刷质量很好,小学历史书能像此书一样吸引人就好了
  •   学前或小学生读物,很有趣味性,性价比高!
  •   1、印刷精美;
    2、内容适合小学生做课外读物。
  •   向家长强烈推荐的好书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历史长河的点点滴滴就在字里行间中移入孩子的心灵。
    我家孩子今年5岁半了,认识的字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差不多,真正令我惊奇的是,他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还会捂着小嘴发笑,肯定是看到忍俊不禁处。。。。。。。
    一本好书,肯定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树立人生的风向标。。。。。。。
  •   看一些历史是必须的,书还不错
  •   非常好的历史书,老少皆宜
  •   可以带孩子走进历史世界的启蒙书!
  •   很生动直白的历史书,三年级的儿子爱不释手
  •   适合小学高年级有一点历史知识的孩子。
  •   通俗易懂,还补充了历史知识
  •   有助于孩子增加历史知识.
  •   历史故事孩子喜欢
  •   两年级的小男孩很喜欢,有点爱上历史故事了。
  •   很棒的历史故事
  •   这本书通俗易懂,将历史故事写得很好看,老少皆宜。
  •   以前买过三国故事和春秋故事,长知识,不错,这次特价买的东汉故事,打算凑齐一套
  •   文学与历史并重,一本很好的介绍历史的文学读本,对孩子有很大帮助!
  •   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有助于小孩学历史.
  •   我不是很喜欢历史的,看看这本书,让人轻松,本来买给儿子的,我先来看了
  •   小学生比较好理解和接受,历史要好好的学的,通俗易懂。
  •   孩子喜欢,浅显易懂,适合历史初学者。就是受不了当当的活动,刚刚一个结束又来一个,我们终究是比不过商家的。
  •   希望开启孩子喜欢历史的兴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