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 等编著  页数:493  

内容概要

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编著的《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的“晋西南聚落考古与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之一。内容包括:GPS与GIS的应用;涑水河流域遗址;青龙河流域遗址;运城盆地东部各时期聚落形态的特征;运城盆地东部聚落形态的演变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GPS与GIS的应用
第三章 涑水河流域遗址
第四章 青龙河流域遗址
第五章 运城盆地东部各时期聚落形态的特征
第六章 运城盆地东部聚落形态的演变
附表 运城盆地遗址登记表
后记
英文提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节 课题的缘起、规划与设计 2001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制定“十五”发展规划时,当时的馆领导提出考古部应在晋南地区做些工作,探索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经过规划与设计,是年秋,该课题与博物馆的其他项目一起开始申报立项,并于2002年获得财政部的经费支持。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由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立)田野考古部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经过协商,双方决定合作共同开展“晋西南聚落考古与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研究,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文物局领导直接关注下签署了正式的合作协议。该课题的合作单位还包括山西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2003年秋随着第一次田野调查的开展,本课题正式启动实施。至2006年春,课题组成员在运城盆地东部完成了全覆盖式区域系统调查。2007年元月,本课题又被列入科技部资助、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中的一个子课题,这使本课题又获得了有力的后续支持。从2006年夏到2007年夏,我们对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初步的分析,并随后开始了调查报告的写作。本书即为这一阶段性成果的总结。本课题的其他成果(包括有关遗址的发掘报告)将另行发表。 当初选择运城盆地做工作,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运城盆地临近中原腹地,与古史传说中舜、禹等活动的地望有较密切的关系,在探索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虽然古史传说扑朔迷离,许多事实难以稽考,但也不会都是空穴来风,其中必有一些历史真实的影子,我们的考古学探索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其二,运城盆地的考古工作既有一定基础,又相对薄弱。通过从前几处遗址的发掘,以及周边地区的许多考古工作,已在包括运城盆地在内的整个晋南地区建立起较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这是在该地区开展聚落考古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此前在运城盆地又缺乏系统的聚落考古工作和研究,也缺乏与国家和文明起源相关的重要遗迹现象的发现,正是这些不足形成了本课题学术指向的生长点。其三,运城盆地南侧有一咸水湖——盐池(又称解池),有史以来即为中国内陆重要的盐业产地;横亘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脉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最晚至夏商时期可能已经加以利用。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究竟早到何时开始被利用和控制,其在本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也是我们尤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其四,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曾长期在与运城盆地相邻近的垣曲盆地从事考古工作,熟悉晋南地区史前及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而且通过在垣曲盆地实施的聚落考古调查和研究,为运城项目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聚落形态的研究,来揭示运城盆地从新石器到早期青铜时代社会形态变迁的过程,或说社会复杂化发展的过程,并重点探讨龙山时代前后社会结构的特征与变化,从而确立本地区在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按照我们的设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或者说在此方向上有所推进,需要点面结合的考古工作,即调查与发掘相结合。具体的实施路线是,首先在运城盆地内选择某一流域或区域进行全覆盖式区域系统调查(即拉网式调查),争取最大限度地发现并详细勘察史前到早商时期的遗址;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一处龙山时期或前后的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发掘。期间还可以对几处遗址做小规模的试掘。这样便可分别在宏观与微观的层面上进行系统的聚落分析。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将调查的年代截至在商以前(本地区晚商遗址极少见,故截止到早商),而没有扩展到两周或秦汉时期,主要因为那样一来工作量就会成倍增加,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完成调查任务,故此只好有针对性地缩短年限。 本课题实施的初期,我们很快选定了运城盆地东部作为田野考古工作的地域。我们所圈定的调查区域,其南、北、东三面为中条山、峨嵋岭所环绕的自然边界,西边则以运城市区至临猗县城的公路为界,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主要涉及绛县、闻喜、夏县、临猗和运城市(盐湖区)共五个行政区县。在这样划定的一个范围内我们进行了全覆盖拉网式调查,这也正是我们按计划用近三年时间完成的系统调查的区域。运城盆地西部由于时间、人力和财力的限制已无法囊括在本课题中,只好寄希望于将来的工作。 运城盆地中东部有一道东北—西南走向的低矮岗丘——鸣条岗(彩版四),使盆地东部南北相隔。鸣条岗东北端起于涑水河的支流沙渠河,向西南延伸至盆地的中部逐渐消失,全长约40公里;其北侧较陡峭,南坡则较舒缓。鸣条岗以北为贯通盆地全境的涑水河(在永济县境内经伍姓湖注入黄河),鸣条岗以南有一条小河青龙河,主要流经夏县境内(此河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有所改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运城盆地的南部、运城市区的南侧有一狭长的咸水湖——盐池(彩版五),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内陆产盐区。在盐池的北侧有一条人工修筑的水渠,为北魏正始二年(505年)所凿,隋大业元年(605年)都水监姚暹主持整修疏通,故后人称之为姚暹渠。该渠大部如长堤般绵延横亘于地面之上,排除洪水,保护盐池;这条水渠因拦水而造成的泥沙淤积对其附近的微地貌环境当有一定的影响(彩版六)。

编辑推荐

《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