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彬文博文集(全二册)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张文彬文博文集(套装上下册)》编辑组 文物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张文彬文博文集(套装上下册)》编辑组 编  页数:766  

内容概要

  张文彬先生是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文博文集(套装上下册)》是张先生集文物考古学术、演讲、通信精华所得,具体内容有: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前瞻;在日本美穗博物馆的演讲;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博物馆等。

书籍目录

《张文彬文博文集(上册)》目录: 《简明河南史》前言 在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成果汇报会上的讲话 落实“三定”方案实行公务员制度 在段文杰先生从事敦煌学术研究五十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在塔尔寺维修竣工庆典上的讲话 就近期文物工作致李铁映国务委员的信 在援助修复柬埔寨吴哥古迹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引下开创新时期文物工作新局面 就《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公布答记者问 在保护石刻造像、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序 《王冶秋文博文集》序 就山东省文物工作致吴官正、李春亭同志的信 增强使命感弘扬主旋律努力开创革命文物工作新局面 关于做好流坑村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意见 《中国文物精华·1997》前言 在“世纪之交中国考古学精品战略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统一认识加强管理迎接考古工作新世纪 积极发展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文物事业的繁荣 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现在和未来 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把握方向,坚持改革,狠抓落实,开拓进取,把文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翦伯赞同志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发言 规划先行做好三峡库区文物保护 纪念郑振铎先生 在“郑振铎一王冶秋文物保护奖”颁奖会上的讲话 在局机关机构改革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在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庆贺会上的发言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推进文物工作的全面发展 高举旗帜、把握方向,扎实工作、团结奋进,继续努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 商志弹《香港考古论集》序 《新疆察吾呼》序 让公众了解考古学 在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永葆革命青春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和人民信任的公仆 《沙漠考古通论》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1949~1999)》序 就三年来的工作致李岚清、孙家正的信 向着文物保护先进国家目标迈进 在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守望历史——博物馆探识》序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团结进取,做好新世纪的考古工作 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把蓬勃发展富有活力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带入二十一世纪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序 《敦煌研究院》序言 架设联系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在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交换意见会议上的讲话 在国家文物局西部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开创博物馆事业的新局面 充分论证公平评议加强规划管理做好课题立项 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前瞻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听取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进一步推进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改革的新发展 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展陈水平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我国文物保护水平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谈话要点 大力推进文博系统资源数字化建设 在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座谈会上的讲话 关于当前《文物保护法》修订情况及西部文物保护工作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汇报 关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整理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提纲 仰韶文化发现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启功书画集》出版座谈会上的致辞 在山西省文物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把握选题公开公正科学管理 关于《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致彭骊云副委员长的信 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推进中国古陶瓷研究 充分论证科学维修 中国文化遗产管理的问题与政策响应 全球化、无形文化遗产与中国博物馆 在日本美穗博物馆的演讲 学者风范世人敬仰 填补历史文物类图书空白的重要举措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不断推出陈展精品 《青州博物馆》序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新教学楼落成 典礼上的讲话 在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加强名人故居保护传承中华悠久文明 一本特点鲜明的书 在澳门“中西会通与文化创新”会议上的讲话 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研讨黄帝祭祀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明 在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与时并进开拓创新 怀念马承源先生 哲人已逝风范永存 在“中国古都文化与旅游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文物》月刊600期感言 就中国成功申办ICOM2010年大会答记者问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 李晓东《文物与法律研究》序 求实存真学术品格 中国博物馆国际化进程回顾与展望 多重视角读考古 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中国博物馆志》的回顾与展望 在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纪念馆联席会议上的祝词 在中国博协博物馆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实现文化自觉推进现代新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博物馆 古都研究的新成果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志》序 弘扬炎黄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成功实践 对隋唐大运河的再认识和有关“申遗”的若干建议 吊唁杨仁恺先生 在张伯驹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拉美地区博物馆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世俗视阈下的中古佛教世界 《山西文物精品典藏》序言 在“盛世收藏·鉴定与市场”高层论坛会上的发言 博物馆是新文化的催化器 人生有涯知无涯 《北岳恒山志》序 在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香港考古学叙研》序 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弘扬中华孝道文化树立文明道德风尚 《中国文化遗产词典》序 功高德昭风范长存 《圆明园丛书》序 …… 《张文彬文博文集(下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其次,我们要重视中国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建设。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开始的。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西方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后,先是瑞典学者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发现有开创之功;其后,李济、梁思永、吴金鼎、夏鼐、苏秉琦等先生都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最近这些年来,苏秉琦先生为探索华夏文明源流,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理论。还有一批学者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进行了探讨。但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仍是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个大课题。什么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如何完善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体系?怎样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体系?许多老一辈的考古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中青年一代也在认真地思考并提出一些颇有创见的看法。希望大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建设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做出新的贡献,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第三,我们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有可能出一批考古研究的精品。所谓精品,一是要有完全合乎科学规范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考古发掘;二是要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精品是创造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求真、求实、求新的结果。出精品就是科学上要达到高质量,高水平,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做考古研究,就是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这一点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北大在考古教学中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些地方文物考古机构,也取得了佳绩。但我们又必须看到,有的地方就没有做到一丝不苟: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地方上的同志工作面宽、工作内容杂、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另一方面,主观上没有牢牢树立起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比如长沙三国孙吴简牍的发现,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现在知道出土简牍17万片,被评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这是应该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从考古发掘上说是否达到精品的标准呢?发现这62口井窖,实际上就是发现了吴国的档案库,但如此珍贵的遗迹却没有完全保存下来,我认为单单从这一点来说,就会使人们永远感到遗憾。过去我们很重要的一些考古发现,也不能说全都达到了精品的要求。这无疑会影响考古学的发展,由于考古学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会影响历史学的发展。 要出精品,还要提倡不辞辛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清苦的事业。我记得早年参加湖北楚墓的发掘,工作人员要趴在棺盖上清理遗迹,连搞石油勘探的同志见了都说你们搞考古的实在很辛苦。常年奔波在野外,一年有几个月见不到亲人;调查的时候,一天要跑几十里路。没有无私奉献精神,没有敬业乐群的精神,是无法从事这样的工作的,也是搞不出精品的。 搞好精品工程,还要大力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我国文物考古队伍现有5万人,地方考古研究队伍可能有3千人,专业人员也达到2千人。这一方面说明考古事业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从考古学研究来说,我们每个省研究的问题应该说是局部的问题。如果只注重局部而不顾全局,那就无法体现中国历史的全貌和中国考古学的辉煌成就。怎样通过各个局部再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共同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没有我们大力的团结协作是不可能的:如夏商周断代工程要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协作来搞。

编辑推荐

《张文彬文博文集(套装共2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文彬文博文集(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