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红学”之疑

出版时间:2006-01-0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郑铁生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刘心武揭秘》出版后在广大读者中掀起红学热潮,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红学爱好者褒贬不一。究竟孰是孰非?     本书针对刘心武先生的“红学”(秦学)研究,从学术视角和平等交流的层面,提出一系列质疑和理性批评,主要证谬了刘心武“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及其内涵,得出了“秦学”缺乏文献依据的结论。作者并结合多年对红学的研讨,阐述了《红楼梦》文本的叙事内容和曹家本事,提出研究红学的目的是探寻《红楼梦》的审美价值,领悟其博大的思想、文化和哲思。     相信读者能在与《刘心武揭秘》的对照阅读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简介

郑铁生,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中国叙事学会理事。主要致力于叙事学和 古典文学学术研究。主要专著有:《》中国在古典小说叙事研究、《古汉语通论》、《诗词话人才》、《三国演义艺术欣赏》、《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等。

书籍目录

序言一序言二  一、尊重他人是学术批评的基本原则  二、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批评  三、与刘心武先生争鸣的意义第一章 刘心武“红学”热热从何来  一、刘心武现象寓示了学术研究向大众文化的转型  二、刘心武“揭红”使名著变了味儿  三、“平民红学”背后的个人学术情结第二章 红学史上的“秦可卿之争”  一、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学术通信,引发了关于“秦可卿之死”的考证  二、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究竟是一个什幺、样的形像  三、刘心武摘取只言片语,形成所谓“秦可卿原型” 第三章 刘心武“秦学”的可卿之疑  一、被刘心武称为“野种”的她,在其故事新编里又成为皇族的公主  二、可卿形象的基本表征是温柔俏丽,善解人意,但并未披露更丰富的性格内涵  三、所谓“棺木”等事只与贾府权势有关,与可卿出身并无太大联系第四章 刘心武“秦学”的贾珍真相  一、“造衅开端实在宁”,贾珍正是宁国府的败家子  二、刘心武“贾珍冒死收养皇帝政敌的遗孤”,是借助想象探佚“曹雪芹的构思  三、从发问“贾珍何罪之有”到否定《红楼梦》叙事结构第五章 刘心武“秦学”的元春辨析  一、刘心武笔下的贾元春已完全不同于《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形象  二、文本中贾元春的形象只是一个过场人物  三、曹雪芹关于贾元春的判词和《恨无常》曲,对角色有非常明确的预言  四、“元妃省亲”素材源于“康熙南巡”,并与‘曹家接驾康熙帝的历史契合第六章 第十八回至五十三回写的是什么  一、文学作品中写实与虚构,都是为了烘托环境和刻画人物,而不能以此证实具体的历史年代  二、《红楼梦》第十八回至五十三回反映宝黛钗爱情悲剧与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反误卿卿性命  三、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捕捉不到文本叙事的整体印象第七章 第五十四回至六十九回写了哪年的事  一、《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不是“乾隆二年的事情”   二、第五十四回至六十九回写的是什么内容  三、刘心武先生的观点与《红楼梦》文本完全背离第八章 第七十回至八十回是“乾隆三年”吗?   一、刘心武关于“第七十回到第八十旧,写的就是乾隆三年的事”缺乏理据  二、《红楼梦》第七十回至八十回的叙事内容是什么  三、对刘心武先生的说法也要辩证分析和看待第九章 曹雪芹家族的沉与浮  一、史学不是靠“悟”,而是靠“证据”  二、曹雪芹家族的五代人  三、雍正上台与曹家的败落第十章 乾隆初年曹家是否有过中兴  一、“以贾证曹”,“以曹证贾”将观众或读者引入一个极大的误区  二、曹家在乾隆朝是否中兴过呢?  三、曹家败落的主要原因  四、《红楼梦》文本是如何反映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的第十一章 刘心武对周汝昌的承继与发扬  一、刘心武对周汝昌考证观点的进一步发挥  二、刘心武对周汝昌探佚成果的全面接受  三、对刘心武承继下来的学术观点的再评价  四、刘心武的考证和探佚其实更有诱惑力第十二章 关于“原型”与“虚构”的对话  一、关于“自叙性、自传性”小说与“生活原型”  二、关于“原型”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三、“生活原型”其实是没有生命的生活实录

章节摘录

书摘秦可卿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排名最后而又最先离去的一位,从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便去世了。她是一个双重的人物形象,在神仙梦幻的世界里,她是一个梦幻式的人物。曹雪芹泼洒了大量的笔墨,描绘她在《红楼梦》全书叙事结构中具有的特殊意蕴。在现实世界里,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隐喻式的过场人物。用墨虽少,但在《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秦可卿在神仙梦幻的世界里,担负着《红楼梦》,全书叙事结构中特殊艺术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红楼梦》前五回介绍了两类人物形象,冷子兴的叙事使命是演说贾府主子的辈分和姻亲关系;秦可卿的叙事使命是引领宝玉,透过宝玉的眼睛,介绍贵族小姐和主要丫环的命运。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对他说:“今既遇尔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子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故引子前来,醉以美酒,沁人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秦可卿的出场,首先是作为贾宝玉梦魂的引路人而出现的,将宝玉带至天上的“清静女儿之境”,使宝玉得以窥视“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册子,听仙女演奏《红楼梦》十二曲。这些册子中的判词、画页和曲词互为补充,隐喻和预示了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青年女性的思想性格、身世遭遇和命运结局;同时因贾宝玉同情这些被封建礼教毒害和压迫的女性,关注她们的命运,分担她们的痛苦,也就确立了贾宝玉作为“诸艳之冠”的身份。    其二,秦可卿临死前给凤姐托梦,说出一件未了的“心愿”,也就是从事物发展的哲理高度,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等等;讲到了贾府保持“退路”的具体治家方略:“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秦可卿只是作为小说叙事的设置,引出贾府的当家人王熙凤的心理活动,王熙凤的思虑。    秦可卿托梦的两人,一个是贾府的接班人贾宝玉,一个是贾府的当家人王熙凤,都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宁荣二公”在天之灵把贾府未来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了,并把挽救其家族颓危的办法托付给了警幻仙姑。她和其妹秦可卿充当媒介传给贾宝玉和王熙凤。然而,在“宁荣二公”看来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的贾宝玉并没有从警幻仙姑的规引中人正,反而走向背离封建正统的道路。贾府精明的当家人王熙凤听了秦可卿一番“心愿”嘱托,梦醒后除了“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之外,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仍然不放过机会,挖空心思,聚敛钱财。什么祖宗大业、子孙退路,都弃之脑后,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悲剧,落了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秦可卿在《红楼梦》叙事结构中是一个隐喻式的人物,她穿插在梦幻仙境和现实人间,连接太虚幻境和大观园这两个世界,幻中显真,以幻拟真,以真托幻,把她点染得飘渺幽微,如烟如云。    秦可卿在《红楼梦》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过场人物,来去匆匆。直接描写她的笔墨不多,大多是借别人之口的间接描写。在第五回她刚露脸时,就放弃了对她直接的详细描写,而是选取了贾府最高权威——贾母的视角,对其作了侧面的勾勒:“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P52-5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红学专家撰写,学术视角质疑刘心武,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作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心武“红学”之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红楼梦研究近几年比较热,其中刘心武先生的“红学”著作是最多的一位,他提出了所谓的“秦学”之说,在红学界反映强烈。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不少,这本书的作者则对刘心武先生的“秦学”之说,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和理性的批评。 学术之争,这在学术界是常有之事,摆事实讲道理,各抒己见,真理会越辩越明,但过去受极左思潮影响时期,学术之争中,常会出现一些人以势压人,以权压人,扣帽子,打棍子的现象,这对学术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可喜的是此书作者对刘心武先生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而是采取有根有据,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逐一批驳刘心武的“秦学”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争论读者看了也会信服,会有自己的判断。总之,学术之争,只宜判断,不宜武断,但愿我们的学术界的学术之争都能这样,我想我们的学术之花将会越开越盛。
  •   本书对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质疑,提出“以贾证曹”,“以曹证贾”将观众或读者引入一个极大的误区的观点有道理,提出研究红学目的是探寻《红楼梦》的审美价值,领悟其博大的思想、文化和哲思确能给人以启示。但第八章中(166-180页)有多处将“第七十回至八十回”误印成“第七十四至八十四回”。将“回”字误印为“四回”。
  •   垃圾之作立意可笑不知所云浪费时间给钱不要
  •   还是比较喜欢看刘心武的,通俗易懂,我不是专门研究红楼的,但是,对红楼有一定兴趣,所以,看红学研究的书,喜欢看浅近一些的,通俗一些,不要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
  •     我听过郑教授的课,对于他讲解的刘心武书中关于秦可卿部分的质疑,还是很客观而且很有道理的,学术界的百家争鸣说到底是很正常的学术讨论。以前我也觉得刘心武讲的很精彩,但是不能就因为刘心武上过百家讲坛,所以他讲的就是权威的,就是对的,况且,上百家讲坛的人更应该尊重原著,尊重这些受众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