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录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德龄  页数:236  字数:12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亲爱的母亲:  我多么感激你,你把你童年时代的故事告诉我了,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读了原稿之后,我觉得你这样地让我窥探你童年时代的生活,实在是不聪明的。你常常告诉我:某些某些事情不可以做;必须尊敬长者,必须服从师长,必须用功读书,必须端庄文雅……可是从你的故事里,我发觉你对长者恶作剧,大胆地和教师开玩笑……假使你以前是端庄文雅的,我却无法从你的自传里找到证明。  因为人家常说,写自传的人往往不肯完全说真话,所以我很怀疑,你的自传里是否应该有整章整篇的恶作剧,不肯读书等等,那些你都掩饰起来了。我想一定有的。  然而,我发现你做了所有你不准我做的事,结果却有这样大的成就,我想我终究还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吧。现在,我比以前更加爱你了,因为你让我看到你的过去。假使以我这些缺点,像你所有的一样,而能够有你一样的成就,我就满足了。  你的爱儿 萨都斯

内容概要

本书记述了作者从四五岁开始一直到进清宫前十余年间的经历。在这期间她的父亲出使日、法,她也跟随前往国外。作者通过儿童的眼光,展示了清末日、法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在国外的见闻遭遇,并从侧面反映了清末政局的一些情况。

作者简介

德龄(1886-1944),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人。其父裕庚是清朝外交使臣。德龄等家人随父在日本往了四年,又在法国住了四年。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姐妹通晓外文,便召她们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1905年她去上海照看病重的父亲,从此离开清宫

书籍目录

序一、加快中的沙市 二、严肃的庭院三、害人的洋娃娃四、从屏门望进去五、那些满洲人六、绿绒帏七、别了,沙市八、运河航行见闻九、衙门的围墙十、洋鬼子的教育十一、太后的寿礼十二、战争的阴霾十三、父亲的请客十四、恭亲王府里的集会十五、政见的冲突十六、官场的尊荣十七、光头辫子十八、破落的使馆十九、语言隔膜的笑话二十、使馆生活的开始二十一、礼仪之邦二十二、樱花游园会二十三、父亲的宴会二十四、中国的大官二十五、中国的“外交”二十六、外国礼节二十七、最光荣的一刻二十八、希望和生日二十九、到巴黎去三十、新世界的展开三十一、战云笼罩和中国三十二、谣言、消息、疯人三十三、叩头三十四、父亲的病三十五、父亲与我

章节摘录

  十六、官场的尊荣  讲到在沙市和武昌,我总觉得我们到达和离开那里时华丽富贵的状况实在使人难以置信,然而要和我们这一次荣誉的旅行,从北京取道天津而到日本的情况相比,那又算不得什么了。在北京最后的三天真好像在梦境中一般,这一个梦我将永远不会忘却。红芳,这有趣的人物已被准许自由地处理各种事了。她,要给她一个公正的评价的话,的确是一个能手,只是对人太粗鲁了一些。  在准备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们的房子里终日挤满了人。有人谢恩;有人表示敬爱;有人忠告父亲,一个中国的使者在像日本这样腐化的国家应该如何如何。当我想到为什么有这许多人川流不息地来拜访父亲时,我便感到眩晕,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许多不同的服饰簇集在一起,来往不绝的人流,嘈杂而紊乱。  我那时从来没有明白过(对于我那幼稚的时代也许这是正常的)父亲变成一个大使是什么含义。这事并没有引起天子的注意,但这样的想法当然是愚蠢的。父亲他不过是一个使者,从他所遇到的事看来,你可以意识到中国对皇帝和皇后是的确要特别恭敬的了。他们,要和父亲比起来,不是天壤之别吗?当然,只有我是例外。  当我听到我必须再作一次无聊的旅行,经十六英里的路程到通州时,我便准备反抗,只是中国的孩子们是不许反抗父母的命令的。而且,在过去的三天中,上至母亲,下至红芳,都不许我多开口,因此我怀疑也许成人们对我很厌烦。红芳被派作替我和妹妹穿衣服,这时我才感到似乎年长了些,有了一个衣服须和体形相称的观念,当然这是和红芳抵触的。她一定以为我们姐妹穿的都是丑陋的东西。有一次,我也被她那专横的态度触怒了,我想抓出她的眼珠,但是没有成功,虽然这样,那次我已使她知道我不愉快的情绪了。  启程的日子到了,父亲便规定全家到通州的方法是:母亲乘轿,其余的人骑马、骡、驴等。这是多么痛苦的事,他没有想到要一个年幼而纤弱的女孩骑在马背上该是一件多么难受的事,我很想舒适地走过这十六英里路到通州,但是,现在已成了幻想了。  旅程的前半段倒也不觉得什么,这时候我还没有像一般初骑马的妇女那样一上马就知道自己是能忍受颠簸的还是不能的。有些人却不是这样。在这十六英里的后半段和以后的几天(到我的身体为自然磨炼得可以抵御马鞍的不适为止)我才觉得我不是不能的。  前半段的旅程是多么威风啊!裕庚大使出国了!在这段旅程中,我看来似乎半个北京城的人都会跟着父亲到通州去送行。  这里是一篇我们这一队人口的总账,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一队人马是多么庞大。  除了我们自己家庭中的六人之外,还有一等、二等和三等秘书各一人,各人带着自己的家眷;两个不大会写字的书记;两个不懂得陆军问题的军事参谋;两个没有见过海的海军参谋;六个翻译,其中四个是不懂得日文的;两个医生带着五箱中国的草药;三个优秀的厨子;两个理发匠,因为在那时候,除了扎辫子的部分外,其余的头发都是剃光的;一等、二等书童各一人;两个在父亲办公处的勤务;四个不能做事的阿妈,因为她们的脚被缠得路都不能走;七个婢女,什么事都不做只会在人家忙的时候来捣蛋,可是我们却必须带着她们,照顾她们,因为她们都是孤苦伶仃的可怜人。总计起来,我们这一群大概有五十个人,当然这还是为着旅途不便而大大削减了的。等到我们一有固定的住所,门客随从立刻就多起来了,以致像我这样一个好奇的孩子对同处了几年的仆人还不能一一认清,人数之多是可想而知了。  ……

编辑推荐

  父亲最后的顾虑还是在我身上,他不希望我走近他的时候,就叫我走开,因为他要解除我的痛苦,像他向来一样,他不要我知道他将要死了。  父亲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是假使我有一天离开这世界,我希望和他在一起。我始终不变地信任着他,因为有他的地方,永远没有痛苦,没有悲哀,没有忧愁,没有离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童年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读了德龄公主撰写的《童年回忆录》一书后,令我对其父亲——裕庚,一位满清一品官衔大臣的为人处事,爱惜家庭以及爱国敬业之高尚情操肃然起敬,犹如一个慈父之形象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清代的大臣们如果都具有象裕庚那样的维护国家主权意识、刚正不阿的处事风格、平等民主地善待家人、同僚与朋友的话,那么类似“中日甲午海战”、“庚子事变”等有辱祖国形象的不幸事件也许会避免,后来的历史就会改写!

    从作者叙述的她父亲对她、对待家人、下人及同僚朋友的那种宽厚、仁慈、乐观、平等、负责任的态度,一扫满清贵族大臣那种自命不凡、心胸狭窄、盛气凌人之低俗风气,为一切作为人父人母的树立了一种非常良好的典范。

    家庭的民主、和睦、幸福,父母的宽容、爱怜、培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依靠。从小看似有些“叛逆”“淘气”的小德龄,她的成长经历比较独特,是随父亲出使日本、法国、美国而不断地在变化着,表面上生活不是那么的令人安宁,有秩序,可隐隐约约之中,孩子心中那种国际视野的开拓,人文世故的历练,处惊不变的心态却已初露端倪,为日后成为老佛爷——慈禧太后的第一女仕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可谓:一个不平凡的家庭,塑造了一个不平凡的女儿!

    这就是本人读该书的初步评价。

    上海读者——虞卫人
    2010年1月22日上午
  •   那个年代有裕庚这样的人真少见!还能娶个法国老婆!
  •   老妈说以前看过几本德龄写的书,觉得不错,然后我就脑袋一热从当当上买了五本。不知道是她写作水平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总觉得写的不够劲,很浅显。虽是童年回忆,但却更多的写了她的父亲--裕庚。没有太强的说服力,事情也像是流水账一样记录。
  •   可能是时代的不同,作者觉得顽皮,有趣,反叛的事情,在我看来都很一般,没什么可记忆深刻的
  •      《童年回忆录》是德龄的又一部作品,讲述了她从四五岁开始到进宫前十余年间的生活。不同于她清宫和历史题材的著作,这本书中始终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张扬着一股蓬勃的生气。你仿佛能看到她儿时成长的小院,学习外文的洋房,初到日本时破落的使馆,法国舞会中翩翩起舞的“连衣裙”和闪亮迷人“高跟鞋”……
       四五岁的德龄,生活在湖北一个叫沙市的地方,开明的父亲、温柔的母亲呵护着她们兄妹的成长。在她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中,唯一的“敌人”是家中一个叫红芳的婢女,红芳无疑是一个称职的仆人,但她的古板和严厉常常让小德龄不寒而栗,她从不放过孩子们哪怕一点点“出格”的行为,而从不愿受束缚的德龄便经常成为红芳训斥的对象。这大概是德龄童年为数不多的不令人愉悦的经历,而这个童年中的不愉快,也似乎预示着德龄与当时那个时代的某些格格不入。
       随着父亲升任湖北布政使,举家搬至武昌。这个变化结束了德龄宁静的生活,也带领她进入了另一片天地。
       德龄说:“我的父亲曾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游历过许多地方,所以他对于他的孩子有特殊的野心,绝不愿意把他们教育成一个中国式的标准人物……他不赞成三妻四妾的制度,至少对他自己和他的孩子们。他相信女子也必须接受教育,至少他的女儿是这样。”
       父亲工作在武昌的衙门,却将家安置在相对开放,有洋人聚居的汉口,姐妹俩早上跟先生学习古文经史,下午则在一位美国女传教士家中学习外文。没过多久,“裕庚家的两个女儿不仅读书,还读外国书的事儿”如一颗惊雷在当地炸开,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引发轩然大波,而伴随德龄姐妹的争议,至此开始,便从未停歇。
       但她们的生活一切如旧……
      裕庚后来被朝廷指派为外交使臣,先后出使日本、法国,德龄姐妹也开始了在国外的生活经历。父亲从不限制她们的行为,她们无拘无束地成长和生活着。
       至此看来,德龄姐妹已经为自己勾划了一幅无比绚丽的成长画卷。而在这洒脱、随性的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几笔则紧紧关联着激烈动荡的清末政局。
       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她随担任驻日大使的父亲到达日本。那时,中日两国均未从这场战争中回过神来,关系异常敏感,而前任驻日大使在战争中的仓皇出逃无异于雪上加霜,将千疮百孔的中日外交留给了继任的裕庚;裕庚担任驻法大使期间,国内爆发义和团运动,大批传教士在中国被杀害,这也点燃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仇恨,身处法国的德龄全家曾遭受激愤的法国民众的围攻;父亲在任期间的心力交瘁,换来的是国内守旧大臣们的质疑和污蔑,被扣上“崇洋媚外”的罪名,即使遭遇种种磨难,他仍抱定改革祖国的决心,而回馈给他的是更多的打击和责难。
       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都留在了德龄的童年回忆中。那时的德龄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生活”,她不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苦难降临在父亲的身上,而她深爱的祖国和深爱的父亲之间,又为什么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她没有办法想明白,但她唯一的选择是信任父亲,因为她始终不变地相信,只要有父亲的地方,便没有痛苦,没有悲哀,没有忧愁,没有离别。直到她作为慈禧的御前女官,亲历了两年的宫廷生活之后,她终于为自己所有的不解找到了答案,也更加庆幸当时的自己选择了无条件地信任父亲。
       尽管最后德龄仍旧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内疚离开了清宫,离开了祖国,但她却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冷静、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的人。自由民主在她心中根深蒂固,童年经历与宫廷生活矛盾重重,中西方世界的景象、观念与信仰在她脑海中激烈碰撞,它们共同成就了德龄的别样人生,也成就了她对于那个时代的意义
       或许,在《童年回忆录》中,德龄讲述的不只是属于她的童年故事,更是在描绘一个女孩眼中那充满碰撞的东西方世界。翻开书,你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扇紧锁的大门正缓慢开启,阳光照了进去……
      
  •     竟然在德龄的书里看到抖脚的县官,那时是清朝。小时候看到大人抖脚我就纳闷为什么要这样,而且也像德龄一样会学大人的样子。还会被父母教训说哪里来的坏习惯。学校里越到高年级,抖脚的人越多。
      真是个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吗?
  •     英文写作及翻译的痕迹很重,可是内容却是地道的中国满清,这种搭配很奇特。内容非常私文学,非常小我,从这个角度说,并不公正,也并不是很令人喜欢。内容的立场和视角也特意给外国人看的角度,一捧一贬的痕迹很浓重的,部分描写并不让人特别令人舒服。
  •      前不久在书店里看到英国随笔作家毛姆那本薄薄的散文册《屏风上的中国》,题目很诱人,拿起来翻了翻又放下,大概是对英国人那种絮叨絮叨的写作风格我已经完全失去耐心了。不过对内容的排斥却丝毫不能影响我对这个题目的满意程度,特别是在今天上午蜷在沙发里读完德龄公主的《童年回忆录》之后。
       如果要给这本书换个题目,我想完全可以叫做《童年窥客录》。书中描写了一个出生在19世纪末的满洲小贵族6岁到16岁的生活。十年间,这个顽皮的小女孩因为家庭的关系在沙市、北京、东京和巴黎都有过不短的生活经历,所见的人物也都是中国最上层的官员、各国外交使节,甚至当时的日本天皇。
       在与树叶对话的小花园之外,在她的童年里也有另一番与父亲在官场上的沉浮紧密相连天地,那便是家里的客厅。德龄常常躲在客厅的屏风后,屏住呼吸,偷看那个她有时候看不太懂的世界。但正因为看不太懂,她所看到的一切才能被诚实的记录。
       那是一个真实的晚清,起码比历史课本上真实。屏风前上演着一百年前两个中国官员会面的种种场面,那些在今天看来那么不可思议的礼节行云流水般的出现,衣冠穿戴的讲究、话题转换的技巧、一只茶碗蕴含的敬意……
       行行文字自动转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们的祖先那样生活了几千年,到如今,我却在带着猎奇的眼光想象他们的日常生活——那传说中牢不可破的“文明”竟然可以烟消云散得如此干净。叹。
       而躲在屏风后的小姑娘,心里却不会有这样无缘无故的伤感,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礼节在她充满好奇的大眼睛里眨啊眨,她懂得那代表着什么,却并不想亲自实践它。是的。这个见多识广的满族孩子不喜欢中国。相比之下,几年后在东京和巴黎的屏风前上演的一幕幕华丽时髦的景象更加令她钟情。
       那时的中国在她眼中确如那位英国大使马格尔尼所说,是一艘行将沉没的大船。船舱里传出的木头腐烂的味道让她使劲儿抽了抽鼻子,然后掩袖而去。
       但现在,她还没有力量,也不愿,摆脱这艘大船。因为在这艘船上,德龄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在这童年里有个爱她的父亲。
       父亲高大的身材、显赫的地位、威严的神态、从容的作风都是她的骄傲,然而最令她感激的,还是父亲懂得她。这便让这个小小的灵魂不会孤独,对一切充满希望,即使全世界与她为敌——作为整本书的线索,这份不同寻常的父女之情也使《童年回忆录》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细细体味。
       水到渠成的来谈谈德龄的父亲,裕庚。或许,像我一样,这是你第一次听说他。没关系,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多着呢。而且,很多事,知道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苏轼早有这样的感慨:人生识字始忧患。
       裕庚和历史书上常出现的拥护慈禧太后的“大坏蛋”荣禄私交甚好,却是个十足的维新派;他在甲午战后出使日本和法国,称得上是太后非常信任外交重臣;在那个翻云覆雨的时代里,他曾在横滨接待了朝廷心腹李鸿章,也曾在巴黎搭救过反清领袖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因为一个个被转折词连接起的生平,如此真实的活在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里。
       然而,其实在那段被历史书过分简单化了的历史里,或许每个人都充满了矛盾。性格懦弱的光绪、贪恋权术的慈禧、卖国求荣的李鸿章……这样决然的概括,是会被历史嘲笑的。只是今天,那段历史,还离我们太近,难免和政治混淆。
       很遗憾,生活到处都是混淆。德龄将屏风后的历史看成了戏;而我们,却将屏风上的戏,当作了历史。
      
      
      
      
  •   抖脚是不由自主的啊,貌似小时候抖脚也被骂过,后来就改了。这个毛病估计是神经的一种反应,我觉得。
  •   楼主这篇如果11月22日发就有纪念意义了……
  •   童年窥客录,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