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1948年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刘统  页数:575  字数:4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战场上的胜负是决定一个旧政权消亡,一个新政权诞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战争是政治的体现,尤其是人心的体现。就是占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商人究竟拥护谁,反对谁,愿意跟着谁走向光明,不愿意跟着谁走向黑暗。我们从1948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蒋介石和国民党绞尽脑汁,采取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来挽救政权的衰败;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艰苦奋斗,赢得了战略决定的胜利。    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作者简介

刘统,1951年生,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东北解放战争纪实》(1997)、《华东解放战争纪实》(1999)、《中原解放战争纪实》(2003)、《唐代羁縻府州研究》(1998)、《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土地改革的暴风骤雨第2章 上海的社会风潮第3章 南京的政治戏剧:“行宪国大”第4章 厉兵秣马,准备决战第5章 鏖战西北,逐鹿中原第6章 改造俘虏,化敌为我第7章 建立解放区的新经济基础第8章 解放军军事工业的创办第9章 蒋经国上海“打虎”:国民党经济改革的失败第10章 从豫东之战到济南战役第11章 战略决战前的运筹第12章 辽沈战役(一)攻克锦州第13章 辽沈战役(二)辽西大会战第14章 陈布雷之死第15章 从“第三条道路”转向革命的知识界第16章 淮海战役(一)徐东大血战第17章 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第18章 淮海战役(三)风雪陈官庄第19章 车轮滚滚的支前大军第20章 东北野战军入关第21章 将革命进行到底征引文献

章节摘录

  在校长办公室里抓到了国民党特务,学生的情绪如同火上浇油。学生会宣布从19日开始罢课,如交涉无结果,全体同学到南京请愿,罢免丁文渊。丁文渊也不让步,18日宣布开除五名学生,21日又开除四名学生,处分三十人。并发出《告学生书》,逼迫学生结束罢课,恢复秩序。教育部次长杭立武表态支持丁文渊,并盼学“持缓和态度”。26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赶到上海,与丁文渊等密谈。朱说,此次学潮非一般罢课事件可比,具有严重之政治性,从学生要求修改部颁自治会规则可以概见。希望学生从速复课,如再坚持,不惜解散同济大学。鉴于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学生会决定:如果28日交涉仍无结果,同济学生将于29日全体到南京请愿抗议。28日深夜,上海市警察局长俞平叔来到同济,做最后的劝阻,遭到学生拒绝。  29日凌晨,国民党军警将同济工学院团团包围,禁止学生走出校门。四辆装甲车把住了各个路口,骑警的马队虎视眈眈。千余名同济学生在校门口高呼口号,复旦、交大等学校前来送行和声援的学生站在街上,与同济学生隔着墙互相喊话,表示支持。相持几小时后,10时20分,同济学生冲出校门,来到其美路上与军警对峙。  眼看学生要冲破封锁,市长吴国桢出面了。他向学生喊道:你们同济的事,我一直很关心。到南京请愿,可推举代表十人,我可以保护。但是不能集体请愿,这是违法的。学生高呼:根据宪法,人民有请愿的自由。吴国桢说:根据维持社会秩序紧急法,请愿不能超过十人。然后,他叫学生代表一起到旁边的康陇酒坊谈判。从十一时到午后三时,谈判一直在拖延。吴国桢谈笑自如,而丁文渊一直露面。这显然是拖延时间,要把学生累垮。在学生群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吴学谦、乔石等商量,不能上当,要采取行动。这时,一个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被捕,学生顿时愤怒起来,集体向前冲。吴国桢出来时,学生们向警察马队抛掷石块,一时形势大乱。有学生抓住吴国桢,打掉了他的帽子和眼镜。并将他推倒在地。这时警察高喊:市长被打了!掏枪准备射击。吴国桢怕酿成血案,赶紧喊:不准开枪!这时,担任谈判代表的地下党员冯立文感到如果事态发展下去,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使学生在政治上处于被动。他一把拉起了吴国桢,立刻有警察赶来把吴护送走。  警察的马队在学生群中往来冲撞,挥舞棍棒,打伤踏伤学生多人,还有部分学生被警察捕去。手无寸铁的学生难以与武装军警对抗,学生会指挥学生和外校同学退人工学院内。这时,吴国桢指着学生代表说:像这种行为,简直是有意造成事件。他强硬提出:交出今天带头闹事的学生,交出被开除的学生,立即复课。指挥军警的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也气势汹汹地说:殴打行政长官,应当严办。这时,丁文渊才来到。他根本不是来解决问题,而是配合吴国桢、宣铁吾镇压学生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1948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本来我对解放战争的背景知道得很有限,何况这一段历史本来就众说纷纭,史料庞杂,但这一本书却让我觉得通读下来十分畅快.我们看到了在一系列作战中,双方力量的冲突与交锋.共方是蓄势待发,锋芒毕露,而国方的积重难返,江河日下则毋庸置疑.尤其让人唏嘘感慨的陈布雷先生之死,简直就提前预言了南方的命运.周总理说得好啊:"先生不要为一个人写文章,要为千万人写文章!"作者详细分析了共方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工业,这是一个亮点.以前我们模糊地以为共方经济困乏,全靠精神支持,小米加步枪.这观点鼓舞士气固然不错.但战争可是实打实的啊!!共方广阔的经济腹地,高度统一的经济管理,以及前瞻性的发达军工绝对是胜利的巨大保证.这一点对比蒋经国的打虎闹剧,不可不谓教训.双方的气象完全迥然.一方意气风发,一方苦苦挣扎.作者把握着这个线索,写得畅快,读着也畅快.但有时也不免遗憾,如果储安平先生所预言能够实现,今日中国气象如何?
  •   第一次从书本上知道解放战争也并不像在历史课本当中那末容易,也是由一个个细小的变化形成最终的结局的。很好。
  •   刘统的书一直都很喜欢。这本书从社会各个方面展现了国共双方战场前后的各个细节。对于理解这场战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蒋政权失败的直接原因是被中共在军事上所击败,战争不光是将军们的运筹帷幄,更是拼资源的消耗与再生能力。蒋政权虽然在初期对中共占有巨大的资源优势,但其在利用资源与维持资源的持续性方面其实与中共相差甚远。该书则揭示了共军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持续生产。在蒋政权在占有暂时的资源优势时未能速决中共,战事拖得越久,其保持资源再生方面的劣势越显现,而中共则逐渐占优。最终中共做强做大,而蒋政权资源耗尽,退守孤岛。
  •   几年前看了凤凰网上刘统先生的一个演讲,就发现此人很有思想,就想买这本书,但一直缺货。。。现在,终于买到了,高兴中、学习中。。。
  •   收了几年?我已经记不起。当我看到它终于有货时,那种欣喜不仅仅是对书,更是对一种未知命运的期许。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所做的将会成为未来的历史。每个人都会成为一段历史,每个人都能影响一种历史。能力有多大,影响就有多大。每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人,到底该如何继续?
  •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
  •   书中没有我们熟悉的一些条条杠杠的描述.而是从点滴的材料有机的搭配在一起.即是材料,可考出处,所以有真实感.作者隐藏在幕后的思路让材料在台上秀.我感觉,此书可贵之处就是大家看了这台戏的观后感了.我们不断吸收类似这些材料和思考的过程才是接近我们想要再现历史那一点的极限.
  •   以事实,数据说话,有说服性,可读性较强
  •   一直很想了解47-48年的国内历史,这本书很好
  •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当当上直到最近也有书。读过书后,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确实是一本好书。不仅视野开阔,史料丰富,见解独特,又发人深思,对了解那段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   1948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从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观点。
  •   名家之作,影响力较大,本人已经收藏了这本书,以及《跨海之战》、《转折年代》,三联出版,一个系列,很好!
  •   好书,把1948年写得很清楚,特别是对国统区的描写很少见,好书。
  •   作为睡前读物,不错。反正是我喜欢的类型
  •   內容很豐富,是參考了大量資料後精心編寫的,不錯.
  •   比较写实。
  •   好书,看得欲罢不能,感觉跟王树增的书有得一比了
  •   跟以往的书很不一样,但国民党那边的材料还是比较少,作者应该多搜集一些。
  •   可以全面了解特定的时代与历史
  •   之前我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因此读了后觉得受益匪浅。但不知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朋友会不会觉得内容浅显了些^_^
  •   接近真实历史~
  •   去年夏天听了作者般的讲座,读了此书后,感觉其中的经济问题是以前读过的此类书中所没有的。
  •   商品不错,是看见作者的博客里的文章才找来书看的。
  •   还未及阅读。
  •   我先生说不错,但是我觉得读不进去,可以书籍有时也分性别吧。
  •   如果有了刘统写的别的解放系列,这本就可以略去不买了。基本上是几本的杂烩。
  •   作者的态度太明显了,没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太真实了,出不了书。但还是有一些价值的,里面有一些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尤其是当时对于中间派的一些资料,今天看来,还是有积极的意义,而且给人以教育。
  •   内容串联性不强,史料少。
  •   强忍着怒火在看
  •   刘先生的书不错
  •   一个年代
  •     拿到这本书首先翻到辽沈战役的章节,然后几乎一口气看完了。从材料的选取,到历史的陈述,完全是中共一边的官方口径。
      
      看书后的参考目录可以看到,主要是各种大陆出版物,包括中央文献,毛选,辽沈战役的著述,共军将领的回忆录,起义、投降或被俘国军将领的回忆,还有类似《红旗飘飘》的回忆文章集。并完全把这些材料当作信史。其中有一段写到被俘的国军士兵看解放军打的带劲,也被这种精神鼓舞,加入到对国军的作战中。
      
      从叙述方式来讲,完全是正面的和英雄式的描述国共内战中的东北野战军,从中央军委到野司,到纵队,到连排。而对国军的描述都是反面人物,丑角式的,从蒋介石到卫立煌,到范汉杰,廖耀湘,再到基层士兵。完全是官方的口径。
      
      在提及长春围困战时,完全不介绍当时被困市民的遭遇,这点和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差太多。
      
      辽沈战役章节中,对的史实的描述很多,但对深层矛盾的剖析不多,对于战争胜败的原因也完全停留在解放军团结一心、指挥英明、战士勇猛,国军领导昏庸、将领间勾心斗角、战场指挥错失良机、战士毫无士气。
      
      就这一部分而言,我对此书相当失望。
  •     夏天读的20本书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dangdang)
      少有人走的路
      内在的从容
      把心安顿好
      算命先生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生命的留言 (jingdong)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雅思词汇
      雅思真词汇
      印记
      嫌疑人X的献身
      都赶上了
      国画
      
      红与黑
      非著名相声演员
      未剪辑的沙克
      杯雪
      中国足球内幕
      像男人那样去战斗
      如丧
      
      待读:12本
      姜昕
      万物刹那又永恒
      杜马岛
      村上春树短篇6本
      了不起的盖茨比
      军统自白,
      张学良
      英若诚,
      心灵的焦灼
      务虚
      寻羊冒险记笔记
      中国景色
      
      
      1government 2potitcs 3 economy 4popular will ,5 Military
      政府政治经济民心,最后才是军事,其实前4者国民党都完败了共 如果再精炼一点就是两个字:腐败
      first one一corruption
      
      at nationlist party was defeated by first four point.In a word , corruption was main reason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was that fucked damn communist _party enforce land reform policy .Secondly Economic problem is simplified as land reform.
      
      二 哄
      Compare with C,only advantage was the support from USA .Howerer ,fight capacity wa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equipment and apparatus .Soldier of C were cheated to recruit.wHILE Soldier of n were caught 。There is no doubt ,the effect of thrick is better than compeling. PS management need more
      
      三 anxious m
      land reform 、ZD给将军下的军令状、47年淮海战役前就想渡长江、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son of ChenYi commented:ZD is Sexual hunger and thirst guy
      陈毅儿子说得好 某些人一向就是 好大喜功
  •     关于此书,我喜欢的是史实而非其对于史实的评论。
      摘录一二:
      1.1948年1月29日,上海学生闹事,上海市长吴国桢出面,被打掉眼镜和帽子,警察准备掏枪,吴国桢赶紧喊:不准开枪。《大公报》王芸生撰文予以表扬。
      2.为发展自己,消耗对方。解放区制定了进出口货物控制清单。解放区农村最多的粮食、棉花不许外销。免税进口的货物中最多的是军用物资和解放区急需的药品、工业原料、办公用品。禁止进口的物品中包括香皂和肥皂,但是将香皂和肥皂归类为化妆品。可见其不是解放区日用品,那么拿什么洗澡呢?
      3.东北光复后,共产党在东北建兵工厂。用于不懂技术,《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才会与同事在试爆中出事,同事被炸死、自己重伤。后来兵工厂的建立多亏了留在东北的日本专家和技术人员。淮海战役中许多炮弹就是东北的兵工厂输送的。粟裕有言: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吴运铎所在的大连建新公司许多干部由于有了管理工厂的经验,建国后调到北京,成为组建新中国工业部门的骨干力量。
      4.蒋经国上海打虎,实际上是不顾经济规律的理想主义的打法。在上海实行限价而全国其他地方又没有实行限价,这必然导致货物外流。物价实际要涨而不给涨,只能导致囤积。蒋经国办事明显带有苏联印迹,理想主义太重,方法太粗暴。一心想拯救政府,但是却事与愿违。但是有一点是做到了,那就是搜刮了黄金,兑换了金圆券。这也许是他老子要他来上海的真正目的。
      5.蒋经国打虎打到孔令侃头上时,宋美龄出面了,但是蒋经国不干,于是老头子在北平主持的军事会议也不开了,亲自也不督战了,飞回上海,痛斥蒋经国。蒋经国于是蔫了。因他此时理想已经破灭,如果此人不是他父亲,他如果像陈布雷一样耿耿忠心,他可能会自杀的。对于此事曹聚仁写到:经国放下经济特派员职位的前一星期,几乎天天喝酒,喝得大醉,以至于狂哭狂笑。这显然是一场骗局,他曾经呼吁老百姓和他合作,老百姓已经远远离开他了。新赣南造成的政治声誉,这一下完全输光。有人提起经国,就说他是政治骗子。有人原谅他,说这是杨贵妃的不好,害了他,蒋先生的政治生命,也就日薄西山了。
      6.济南战役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攻克有国民党军重兵防守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7.林彪打仗一向算计很精,战役打起来他会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但是战前的筹划时他总是算计怎样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8.本书中中央与各军区之间的电报往来是一个很可读的看点,从此可以看出沟通对于一个组织以及执行力的重要性。他们的沟通均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这一个目标。而国民党的沟通,要么顾虑太多,不敢直言,要么打自己的小算盘,阳奉阴违。难怪要败。
      9.陈布雷是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忠实信徒,他始终以为溃败如此原因不在蒋介石,而在下面的人太腐败。他生活俭朴,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兑换金圆券,公款每笔支付并亲自过手、账目清楚,可谓涓滴为公。自杀后,经蒋介石批准,其11封遗书全部发表。蒋介石对于其死也很伤感,为他写下“古今完人”的匾额。
      10.储安平和王芸生,一代报人,后来均投奔共党,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被逼选择,实在是国民党太烂。个人觉得储安平很了不起,解放前就说过在国民党这里自由是多少之差,在共产党那里自由就是有无之别了。建国后又有党天下的议论,后来成为至今还不予平反的大右派。曾与老舍同一天自杀,未遂后,失踪,至今不知所终。
      11.淮海战役,如果按照杜聿明原先布置,胜负不好说。但是就在要执行时,杜聿明被调去东北指挥辽沈战役,计划被搁浅。这为华野争取了宝贵的20天时间。
      12.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大大优于国民党。淮海战役中共产党对于国民党的部署了如指掌,而国民党却对于共产党动向一无所知。再强大的对手如果眼睛瞎了,也是比较好对付的。傅作义的生活起居,共产党都知道,往往早上什么情况,下午就知道,这是因为其女傅冬菊为准备发展的共产党员。傅作义曾想派兵端掉西柏坡,当时西柏坡并无充足的军队防御,很危险,但是部署被内部地下党知道,因此毛泽东还玩了宣传上了“空城计”,后来国民党军无功而返。
      13.1956年,杜聿明在美国的妻子和女儿才知道他还在人世。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杜聿明写了一封信,言简意赅: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当然,杨振宁现在的岳父不是杜聿明了。
      14.淮海战役,黄维、杨伯涛被俘。杨伯涛被俘后看到解放军和老百姓亲如一家人,感慨道:18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
      15.东北野战军的后方医院,是以日本籍医生和护士为主组成的,这些人表现得十分敬业和专业,他们后来一起随四野南下,打到海南岛,1953年才陆续回国。
      16.北京被围,要修建东单机场,以接应空运物资,但是这需要拆除东单牌楼。傅作义不愿破坏古迹,于是决定招商拆除,合同规定拆除时不许损坏一砖一瓦,战事平息后照原样恢复。
      17.张奚若带两名解放军干部找到梁思成和林徽因,请他们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哪些文物建筑需要保护,以便军队炮火避开。梁林二人很感动。但是,建国后却又要拆了,为此,吴晗组织拆楼,为此梁痛哭,林当面指着吴晗大骂。
      18.陈寅恪诗云:乱源虽多主因一,民怨所至非兵灾。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
      19.司徒雷登曾紧急约见蒋介石,要他认真团结反对派,并明确点出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傅作义的名字,但是蒋不予考虑。
      历史读起来总是让人唏嘘,推荐此书
  •     看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真是越看越气,民心,士气,政治这些不提.国军那么好的资源装备,也有能打硬仗的队伍.怎么就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蒋不能接受现实,不肯舍弃是一条.丢了一个地方,一个队伍,丢了就丢了.他又不肯机动,往往援军一块被吃掉,损失double,就像赌场里的赌徒,一输再输还一睹再赌,不肯止损,总幻想能翻本.
      
      战略纠结多变又是一条,大军出动,还老折腾,政令多变,队伍折腾几个来回就没气了.蒋还有飞机,辽沈,葫芦岛都可亲临指挥还一塌糊涂.毛就在后方电报,居然运筹帷幄效果远远超过去.就算士气战力不如人,那么大的家当,只要战略得当一致,稳扎稳打,何至于惨败.
      
      执行层的问题就更多了,本来多辛苦一下,早走半天就能跑掉,能守住的比比皆是.都是磨磨蹭蹭结果被吃掉.至于突围时,断后队伍关了电报机,后队变前锋开溜之类的事也不提了.
  •     总的来说感觉读起来干巴巴的,对那段历史写的不够精彩。或者换种说法,作者引用当时的人民日报社论是不是多了一点?
  •     印象最深的是黄百韬。他的部队训练有素,他拼死苦战,战败后饮弹自尽。作为一个军人,他是无愧的。
      
      其实我最大的感慨是,可惜这是内战。历史不能假设,可是我掩卷之时,还是忍不住要想,抗战结束之时,中国到底有没有可能走上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的道路?耗费巨大的内战将国家资本消耗殆尽,更遑论数百万的生命了。
      
      本书比金冲及的1947好。更客观,更全面。
  •     有点万历十五年的样子,那个时代的一部断代史,现在想起来,看惯了那种纯叙事历史记录的解放战争史,这本书还真是有其特别之处.
      记得有一段专门讲解放军即俘即补的章节,以前也看过不少书,都没有提到过,真是大看眼界.
  •   好多章节略读。但是对于这些细节语句,我也注意到了,觉得这是这本书的唯一有意思地方。
  •   哈,引用共军的电报不少
  •   如果你是这样评论,那我只想说,你没有读懂这本书。
  •   确实,这本书很不错 ,历史不是编故事 不能按照你想的来起戏剧的冲突,为了让读者爽快而胡编乱造
    此书引用了很多电报 文献 ,很有历史经历感~也让我看到了平日里正面宣传下的一些真实 并非是如此一好俱好
    推荐~·
  •   引用社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引用一边倒的社评
  •   如果和平建国,走向民主道路.恐怕还是冷战时遏制苏俄的大前线,得到自由世界的资源,能多了去吧.
  •   抗战结束之时,中国到底有没有可能走上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的道路?
    ------------
    杨奎松的《失去的机会》已经作了回答
  •   我想我要再看看,貌似现在我们人们又在忽视历史的教训了~不要以为我们以共产主义自居 有马克思的理论指导 就会无往不胜,这不是丹书铁劵 不暇自哀 后人笑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