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碰撞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马国川  页数:2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而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极端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最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本书作者以起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从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评述在这场 “第三次大争论”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反思改革成果。该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具有一定的政治深度,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马国川,《中国改革》杂志社记者、编辑。长期关注改革大局,曾在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发表文章,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在评论界颇有影响。

书籍目录

序1.引子中国改革:一江春水,潜流暗涌2.郎咸平:台湾——香港——大陆3.一篇奇文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4.一个有争议的制冷工程师?一个资本狂人?5.顾雏军向郎咸平发出了律师函6.经济学界集体失语了吗?7.杨帆的抱怨8.张维迎: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9.非主流集会支持郎咸平,张文魁单刀赴会10.左大培等三人致中央领导的公开信11.吴敬琏温和回应媒体开启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12.社会学家眼中的郎顾之争13.秦晖大洋彼岸来信:要天平还是要尺蠖?14.杨启先:回首国企改革路,MBO是逼出来的15.周其仁:我不愿意在“大政府”下讨生活16.法学家终于“登场”了17.程恩富等十位学者发表公开声明18.上海经济学人圆桌会议:经济争论不要泛政治化19.陈志武:诊断重要,开处方更重要20.张维迎:学者不是民意代表,不应该迎合任何人21.旋涡里的周其仁22.《光明日报》八人谈: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23.国资委在行动24.2005年是“改革年”?25.韩朝华:郎咸平的解决方案完全是外行的26.中国经济学界“诺贝尔奖”盛会上不同的声音27.“非公经济36条”出台遭遇违宪质疑28.刘国光掀起“刘旋风”?29.吴敬琏:改革的动力来自有志于振兴中华的人30.顾雏军被拘:结束还是开始?31.“中国医改不成功”?32.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愤怒了33.住房改革争议四起34.工业化道路之争:难得的一场学术争论35.再来一次“巴山轮会议”?36.高尚全: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37.十月:争论走向白热化38.丁学良: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39.香港来的“和尚”会念经?40.新望: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何在?41.建行香港成功上市,引爆银行改革大争论42.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里的掌声43.刘国光:反思改革不等于反改革44.《财经》杂志四人谈:不要动不动就“向富人开炮”45.“皇甫平”再度出山掀风波46.孙立平:改革共识基本破裂?47.站在2006年的门口:争论向何处去48.吴敬琏:这是改革开放25年来第三次大争论49.非公经济36条:一年盘点难称意50.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引起轩然大波51.最牛的一封信?还是最荒谬的质问?52.高尚全:建议中央最高领导出来讲话53.刘吉上书中央,不能让否定改革的观点继续泛滥54.胡锦涛讲话为改革争论定调55.尾声:树欲静而风不止,改革正未有穷期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碰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看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好象是从2004到2006年报纸的合订本,只是作者截取了每一年中最热门的与改革相关的社会现象进行论述。作者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上,来看待社会的变革。
       虽然很少关注时事,看了这本书,也算恶补了下形式政策。
  •      这几天大致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没时间一字一句的读,读完后就写点东西,以对得起这几天耗费的时间。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是一个典型的外行,最多也就是看热闹的水平,现在就把我看到的热闹胡乱的说一下。
      
       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近几年来因为“郎顾之争”而引起的有关中国改革未来走向的大争论,书中详细的讲述了中国的左派和右派就有关问题发表的各种言论,以及通过各种手法对政府施加影响。这部书我最欣赏的地方就是书的作者的客观性,他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也没有指责任何一方,而是把各方的观点都罗列起来,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根据我的判断,作者本身的思想倾向于自由主义,但是作者并没有攻击新左派的论点,对新左派的论点也用了不少笔墨来描述,对此我极为欣赏。
      
       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中国国家的未来发展,同时对中国老百姓的个人而言也是息息相关。对此新左派(也称自由左派)和自由主义派发上了激烈的争论,要了解这场争论,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争论早已存在,而公众并不了解,新左派经济学家(他们自称非主流经济学家)一直抱怨对方把持了话语权,用不回应来封杀非主流。而郎顾之争实际上只是一个引子,它起到的作用是把这场争论暴露在公众面前。而郎顾两人很快就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两派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网络的参与无疑是一个新鲜事物,对争论的走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说实话,书中各派大佬们发表的观点我很多看不懂,所以说我只是看热闹,但是我觉得争论应该就事论事,不要轻易的攻击什么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者要走回头路,搞民粹之类的话,当然我不否认的确有些人就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有些人就是要走回头路,但不应上升为对整个对手派系的攻击。争论不可怕,只有一种声音才可怕。
      
       就我着看热闹的人看来,双方的观点不是都对或都错,都有一些闪光点,如自由主义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以及新左派对社会公正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所以我说对双方都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吸取双方之精华,让国家的发展在注重惠及全民的前提下提高效率,这样改革既有了动力,也有了正当性,如果改革方向真成了权贵资本主义,那样改革很可能是白改了,贫富差距是正常的,均贫富是不可能的,但差距过大就会引发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要知道,严重的社会不公往往是引发革命的因素。
      
       看书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新左派往往喜欢辩论,自由派却往往失声。如新左派的代表人物刘国光(存疑),扬帆,左大培等人都喜欢和右派辩论,我觉得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右派们如果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应给和左派们辩论,真理不怕辩,不要老是说“小平同志说不争论”这样的话来搪塞
      。
       另外,右派中的张维迎是个蠢才,他实在是给主流经济学家丢人。张先生是个整日和企业家厮混的人(经常看《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人,就知道我说不虚),这样的人公信力自然让人怀疑,他本人却大谈公信力,还攻击对手无耻,让人抓住把柄,真给主流经济学家丢人。
      
  •      作者貌似中立,不过细读之后,偏向还是挺明显的。左派们掀起的这一阵浪潮在热闹了一段时间后,渐渐没声了。不排除有些同志是忧国忧民,对转型过程中的腐败、贫富差距过大想找解决的办法,但更多的是在被边缘化后的心理不平衡,找着机会自然要迎合煽动一下民意,发泄一下长期淤积的不满。
  •   张维迎为什么如此不受欢迎,和一些老左比起来,他没有太荒腔走板的地方,一些争议可能是无良记者断章取义引起的。
  •   张维迎是不是蠢才我想不能这么轻易地下结论吧
    张维迎的境况其实代表了很多经济学家的境遇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敢于和大众对立——在坚持真理的前提下
    我不敢对他做出评价,因为不了解
    但可以有两个选择
    一是他不会保护自己
    二是他已经彻头彻尾的沦落了
    几年以后也许能有点眉目了
  •   最重要的是各派观点的对与错,而不是首先在各派动机上做文章。
  •   左派总体上是要走回头路,总不能是正确的道路吧。
  •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怎么能做到完全中立呢
    有的也只是自认为的中立罢了
    左派的力量一直很大
    中国左了这么近一百年了,也难怪
    左与右是需要交流和共存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