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云调研文集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姜春云  页数:456  
Tag标签:无  

前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认识源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所有领导者实行正确决策、正确领导,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胜利的一条带根本性的经验。这条经验,历经实践无数次反复检验,证明是普遍真理。这在姜春云同志几十年工作实践所形成的文稿中可以得到印证。“学习、实践、调研、写作”,是姜春云同志的一贯工作方式方法。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到中央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切合实际的理念、观点、思路和见解,并亲自动手成之以文用以指导工作,成为他基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规则。他说,自己用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我们在翻阅他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前些年的讲话、报告、文章、言论、诗词和专著(约600万字)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的这些文稿,基本上都是调查研究形成的,又是他本人亲自动笔或主导撰写,并作过反复修改的。故文集冠以“调研文集”,是名副其实的。经过筛选,收入《姜春云调研文集》的文稿共397篇,约260万字。文集分为4卷,其中山东改革与发展卷,文稿1 62篇,由于内容文字较多,分编为上下册;农业农村农民卷,文稿129篇,亦编为上下两册;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文稿59篇,编为一册;民主与法制建设卷,文稿47篇,编为一册。姜春云同志的这些文稿,从一个侧面记录、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是如何变为现实的,以及在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务实性、创新性、前瞻性、综合性。由于这些文稿源于实践,源于调研,又是姜春云同志亲自撰写或加工提炼的,体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实践的结合,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升华,故阅读起来如临其境,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从中折射出一个共产党人那种尊重客观实际、探索客观规律、不断升华认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执著追求精神和学以致用、求真务实、严于剖析、辩证审视、寓理实证、质朴无华的可贵学风、作风和文风。文稿不乏新颖的理念、深邃的见地、闪光的哲理和点睛提神之笔。虽然多数篇章是5年、10年、20年前形成的,但其中的许多思想、观点、理念、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至今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对当前的改革与发展、社会进步与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内容概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认识源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所有领导者实行正确决策、正确领导,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胜利的一条带根本性的经验。这条经验,历经实践无数次反复检验,证明是普遍真理。这在姜春云同志几十年工作实践所形成的文稿中可以得到印证。

作者简介

姜春云同志,生于1930年4月,山东省莱西市人,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至1949年,在山东省莱西县教师训练班学习,任莱西县土改宣传工作队队员,莱西县马仁区姜家泊小学教员、中共马仁区委文书,中共莱西县委文书、秘书。1949年至1957年,任中共莱西县委秘书、县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共莱阳地委生产合作部秘书科负责人。1957年至1960年,任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副科长,山东省青岛市外贸局秘书科副科长。1960年至1966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员、一级巡视员、办公室副主任。1966年至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先后下放农村和“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至1977年,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秘书组负责人、办公室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兼秘书组组长、办公室副主任兼秘书组组长。1977年至1983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1983年至1984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省委秘书长。1984年至1987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济南市委书记。

书籍目录

再造秀美山川篇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1997年6月26日在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延安市就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所作的调查报告]附: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同志的批示再造山川秀美的华夏大地(一)[1997年8月31日在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开幕时的讲话]再造山川秀美的华夏大地(二)[1997年9月1日在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议结束时的讲话]再造山川秀美的华夏大地(三)[2002年9月23日在全国人大农委、环资委,陕西省政府,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等单位重温江泽民同志对《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批示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生态文明理论篇人类与自然和谐的若干问题[2005年11月5日拟应邀赴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稿]试论生态文明观[2008年2月27日给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班的书面发言摘要]生态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大有可为[2008年5月16日在中国社科院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的书面发言稿]跨人生态文明新时代[2008年7月17日以春雨的笔名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同名文章,2008年11月1日《求是》杂志第21期全文刊登]生态演变历史篇“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生态演变史[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被逼出来的生态文明[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生态治理成就篇“双增长”:森林生态的转向标[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双下降”:大气质量的好兆头(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草原生态建设有了转机[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沙化荒漠化防治有了新进展[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水土流失有所遏制[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生态危机表象篇气浊:大气污染仍然严重[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水污:水生态承载力减弱[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林疏:森林生态功能低下[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草稀:草原生态功能退化[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地荒:沙化荒漠化情势严峻[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种危:生物多样性锐减[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肾虚”:湿地量减质降[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冰融:冰川融化加速[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生态赤字触目惊心[摘录自2007年9月由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生态治理目标任务篇中国生态治理总体目标[摘录自2004年12月由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治理战略构想篇生态治理举措篇人口资源环境篇生态前景展望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篇生态文明教育篇生态情怀篇

章节摘录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是陆地生态主体,都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几千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世界上许多地方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此,国际上的有识之士不断发出急切的呼吁。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和几千年来人为的破坏,到20世纪初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专家论证,几亿年前,中国大地基本上为高大的原始森林覆盖。以后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沉降,一些地区的原始森林被深埋地下,逐步变成了煤田。西北地区的煤炭蕴藏量占全国的2/3,不少煤田有好几层,煤层达几米厚,足见当时参天巨木的茂密景象。在人类社会早期,无论高山、低丘,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当时全国的森林覆盖率达60 9/6以上,其中东北地区90%以上,中南地区80%以上,西北地区也有大面积森林,陕西的森林覆盖率达40 9/6~45%,甘肃约为30%。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古代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这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据考证,西周时期黄土高原大部为森林所覆盖,其余是一望无际的肥美草原。秦汉时期则以“山多林多、民以板为室”著称。战国时期的榆林地区是著名的“卧马草地"。公元4世纪西夏国在榆林地区的靖边县建都统万城,是“临广泽带清流”的好地方。公元10世纪以前,有13个王朝在陕西关中地区建都,因为这里及周边地区繁荣富庶。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军屯民垦,毁林垦荒,常常是“野火燎原一炬百里”;烧林取猎,司空见惯;伐木阻运,焚林驱兵,滚木击敌,则是战争常用的手段;加上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全国、特别是黄土高原的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水土流失加剧,地貌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秦汉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森林面积不少于3.75亿亩,唐宋时期减到3亿亩,明清时期减到1.2亿亩,解放前夕仅存0.55亿亩。榆林地区由“卧马草地”,变成不毛之地,流沙越过榆林城30多公里,曾有10万人口的统万城早已成为沙漠废墟。

编辑推荐

《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姜春云调研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