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史(第1卷)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新华通讯社史编写组 编  页数:5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新华社从诞生之后,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之下从事宣传报道,是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伴随中国革命事业的历史进程,新华社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不断发展壮大。     本书分为三章,以历史年代为序,清晰勾勒出新华社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在抗战烽火中成长、在解放战争中发展的历史脉络。书中收入百余张珍贵历史图片,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新华社艰苦奋斗历程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红中社(1931年11月—1937年1月)  导言  第一节  红中社成立的背景和经过    一、红军武装斗争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二、“一部半电台”起家,红军抄收新闻电讯    三、红中社在“一苏”大会开幕当天诞生  第二节  红中社的性质和任务    一、传播新闻,发挥通讯社作用    二、《红色中华》报创刊    三、建立新闻电台,编印参考刊物    四、面向工农大众出版《工农报》  第三节  红中社的宣传报道    一、苏维埃政权建设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道    二、红军军事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报道    三、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文化等建设事业的报道    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报道    五、红中社的国际报道    六、红中社与《红色中华》报宣传报道中的错误  第四节  红中社新闻的传播和影响    一、红中社新闻在革命根据地的传播    二、国统区和国民党军中中共电台抄收红中社新闻情况    三、红中社新闻在海外的传播  第五节  红中社的机构、人员与优良传统    一、红中社的机构和人员    二、红中社的艰苦奋斗作风  第六节  红中社的通联工作和经营管理    一、《工农通讯员》和通联工作    二、经营管理工作  第七节  从瑞金到陕北    一、在苏区坚持出版《红色中华》报    二、在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和报纸出版    三、红中社在保安    四、西安分社及其作用第二章  在抗战烽火中成长的新华社(1937年1月—1945年8月)  导言  第一节  初到延安的新华社    一、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    二、新华社的组织机构及人员构成    三、新华社初期的业务发展  第二节  社报体制的变化与新华社机构的调整    一、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成为独立的组织机构    二、《今日新闻》:抗战时期的参考报纸    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创办    四、新华社与《解放日报》并肩战斗  第三节  新华社抗战时期的宣传报道    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纲领和各项政策主张    二、报道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    三、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成就    四、揭露敌人的暴行和汉奸、投降派的阴谋活动    五、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六、对国民党反共活动的宣传反击战    七、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报道    八、关于中共七大的报道  第四节  新华社报道业务的新发展    一、外文翻译工作的改进和校对制度的建立    二、编辑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参考报道发展的新阶段    四、开创口语广播事业    五、早期的对外宣传工作及创建英文广播    六、新华社通讯网的建设    七、新闻广播的统一和加强分社管理  第五节  战斗在敌后的新华分社    一、敌后分社的建立与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报道业务活动    三、新华社在反“扫荡”中牺牲的烈士  第六节  延安整风运动中的《解放日报》与新华社    一、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    二、《解放日报》改版和新华社工作的改进    三、报社、新华社内部的整风运动  第七节  通讯技术工作的改进    一、收讯工作的加强    二、广播业务的拓展    三、通报台的建立与发展    四、克服困难,自力更生  第八节  延安时期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    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三、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    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第九节  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    一、传播胜利喜讯    二、驳斥蒋介石的“命令”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发展(1945年8月—1949年10月)  导言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华社    一、加强总社编辑部和发展分社    二、重庆谈判与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报道    三、新华社的元旦指示信和电讯要简练的公开信    四、社长博古因飞机失事遇难  第二节  揭露国民党统治危机和开展第二条战线的宣传  第三节  新华社战时体制的建立    一、中共中央提出全党办通讯社    二、新华社、解放日报社的改组    三、廖承志任新华社社长    四、建立特派记者机制    五、口语广播的恢复发展  第四节  新华社的战斗转移    一、召开战备会议,保证广播不中断    二、延安撤退    三、太行山区的临时总社    四、新华总社在太行    五、转战陕北的“四大队”    六、平山县胜利会师    七、新华广播电台在转移中播音  第五节  解放区群众运动和土地改革的报道    一、解放区群众运动的报道    二、土地改革的报道    三、土地改革宣传中的错误  第六节  反对“客里空”运动    一、建立好的作风    二、开展反“客里空”运动  第七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报道    一、自卫战争的报道    二、从记者团到野战分社    三、全面内战爆发,战略防御阶段的军事报道    四、战略进攻阶段的军事报道    五、分化瓦解蒋军和俘虏政策的报道    六、毛泽东写稿退敌兵    七、战略决战阶段的报道    八、渡江作战及解放南京、上海的报道    九、解放太原和向全国进军的报道    十、战火中的摄影报道  第八节  为革命献身的新闻烈士  第九节  通信技术事业的发展    一、成立电务处,电台实行集中管理    二、革命形势发展,技术条件改善    三、新中国成立前夕技术设备初具规模  第十节  新华社的后勤保障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转战陕北时期    三、艰苦工作在太行    四、西柏坡后勤事业大发展    五、从香山到北平城  第十一节  最早建立的一批境外分社    一、香港分社    二、伦敦分社    三、布拉格分社    四、平壤分社  第十二节  西柏坡的“小编辑部”    一、胡乔木负责集训    二、紧张的工作,严格的训练  第十三节  党中央的关怀    一、毛泽东与新华社    二、刘少奇与新华社    三、周恩来与新华社  第十四节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华总社迁至北平    二、调整机构和培养干部    三、向国家通讯社转变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宣传    五、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附录:新华社大事记(1931年11月7日——1949年10月1日)后记

章节摘录

  为了培训更多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1931年1月28日,红一方面军总部由朱德、毛泽东签署《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命令》称:为使中央苏区与其他各特区,一、三军团与红军其他军团的通信灵便,“使我们能容易得到外面的以至国外的政治消息”,现在要积极地准备扩充无线电队的组织,使各军团都有,要求各部队“选调可造就的青年到总部无线电队来学习”。①2月初,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共有报务学员12名、机务学员5名,都是各部队遵照《命令》要求选调的优秀青年。王诤、刘寅、吴如生、韦文宫等任教员。朱德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勉励学员努力学习。毛泽东对训练班也非常关心,亲自给学员作时事政治报告。  经过4个月的学习,第一期训练班学员结业,紧接着又开办了第二期。这些学员毕业后,有的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有的分配到湘赣、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红军电台和红中社新闻电台的骨干力量。  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缴获了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公秉藩的指挥电台。这部电台功率100瓦,是当时功率最大的电台。随后又缴获15瓦电台两部,同时又有一批国民党军的无线电通信人员加入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又先后缴获无线电台6部。随着电台数量和人员的增加,红军陆续建立起6个无线电分队,分布在苏区中央局、红一方面军总部和部分主要部队。从此,红军总部与各主要部队之间建立了无线电联络。当时的无线电通信应用莫尔斯(Morse)电码。莫尔斯电码由点(最小的单位)和划(长度为点的三倍)两种符号组成。不同数目的点与划的组合代表26个英文字母、数字及标点符号。收报时,报务员通过耳机收听代表“点”和“划”的“滴答”声,记录下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华通讯社史(第1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业内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了解新华社有很大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