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时代庶民伊势信仰研究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刘琳琳  页数:266  
Tag标签:无  

前言

每个民族都有述说自身起源的精神故乡。族群来自何方、先祖在何处生活并繁衍、经历过哪些艰难困苦和悲欢离合等问题,经常要由精神故乡来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往往借助神话、传说和折射的史实相互混淆,将精神故乡描绘成多姿多彩的神秘世界。经过口述或后世的笔录加工,多以建国神话的方式,世代相传,影响深远。在日本,成书于8世纪初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合称“记纪”),均以诸神创世开篇,并继之以人世的记述,解释了宇宙的生成和日本国家的建立以及天皇系谱的由来。在刨世篇中,《古事记》对天地初分的描述是:“夫混元既凝,气象未效,无名无为,谁知其形。然乾坤初分,三神作造化之首,阴阳斯开,二灵为群品之祖。”①此后,神神相生,构成了“高天原”的诸神世界。在神界篇中,男神伊耶那岐与女神伊耶那美结合,生产了日本国土“大八洲”,在伊耶那美死后,又独自生产了太阳神“天照大神”。此后,“天照大神”降下神敕,命“天孙”琼琼杵尊下至日本世代为王,琼琼杵尊持“八咫镜”、“八坂琼曲玉”和“草雉剑”等“三种神器”,自神界“高天原”降临九州筑紫国高千穗峰,统治“苇原中国”日本,完成了从神代到人世间的过渡。

内容概要

在日本神道教的历史上,伊势神宫一直备受瞩目。本书集中研究江户时代庶民阶层的伊势信仰,从信仰组织、信仰行为和信仰思想等三个方面考察庶民的伊势信仰。庶民伊势信仰组织的特点在于庶民以家庭为单位与伊势神宫的御师结成师檀关系;其行为形态分为直接参拜伊势神宫的类型和非参拜神宫的、以地方社会为平台的行为类型;其思想特点是重视天照大神而轻视丰受大神,天照大神既是保佑现世功利之神,又是国家神。伊势信仰与天皇制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作者简介

刘琳琳,1973年生,山东济宁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神道教、日本思想史以及近世史。

书籍目录

绪章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先行研究综述 四、理论与研究方法第一章 伊势信仰的发展轨迹:从古代到近世 第一节 伊势神宫的创建:皇室对伊势信仰的垄断 第二节 向贵族和武士扩散的伊势信仰:从平安末期到江户时代 第三节 走向庶民的伊势信仰:从镰仓时代到织丰政权时期第二章 江户时代庶民伊势信仰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 师檀关系网络的形成 第二节 神符的样式及其发放第三章 江户时代庶民参拜伊势神宫的行为 第一节 普通的参拜伊势神宫行为 第二节 出走参拜及其特点 第三节 神佑参拜的总体情况 第四节 神佑参拜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第五节 神佑参拜中的反秩序现象第四章 地方性的庶民伊势信仰活动 第一节 神明社以及相关信仰活动 第二节 御锹祭与伊势信仰 第三节 神佑舞第五章 庶民伊势信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 第一节 庶民思想者的伊势信仰的特点 第二节 天照大神信仰与尊王意识:庶民思想者伊势信仰的归宿 第三节 “这还不好吗”现象:伊势信仰在幕末社会转型时期的意义终章 一、关于本书内容的概括 二、庶民宗教信仰整体中的伊势信仰 三、从伊势信仰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神宫参拜的整体研究方面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有对特定地区民众的参拜活动的个案研究,也有放眼日本全国对整个江户时代的参拜神宫进行总体把握的研究路径。前者如山田正雄的《关于近世农民的伊势参宫》,以播磨国加东郡黍田村为个案,具体考察该村庄参宫的年次、参宫者的年龄性别、村民参与1771年神佑参拜的状况、参宫费用的筹措途径等。后者可以举出新城常三的名著《社寺参拜的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该书广泛收集日本全国各地的资料,细致地统计了江户时代各个地区参拜神宫的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地区间的差别。新城常三认为,参拜伊势神宫的人数在享保年问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从各地区的情况看,近畿、东海由于靠近伊势,有地利之便,人们参拜神宫比较频繁,有每年一次、每月一次甚至每日一次参拜的习俗。而九州南部、本州北部的奥羽等地由于地处偏远、领主阶级限制人民离藩外出等原因,参拜神宫的人较少。3.御锹祭方面御锹祭是江户时代在日本中部一带流行过几次的群众性祭祀现象,也是伊势信仰的一种形态,50年代在史料收集的过程中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菅沼善辅的《关于神佑参拜》和渥美实的《西远地方御锹祭的流行》,介绍了关于远江地区1767年流行的御锹祭的史料。到80年代,西垣晴次的《御锹神考》把御锹祭方面的研究水平提升了许多,他发现御锹祭最早发生于1682年,后来该论文收录于《伊势信仰》第二卷时,又把出现的时间提前到1631年。他首次发现了御锹祭以60年为周期,逢丁卯年和壬戌年出现的规律。该论文至今依然是本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几乎没有人超越。80年代“这还不好吗”方面的新突破使得御锹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田村贞雄在《“这还不好吗”的发端与御锹百年祭》中披露了一个重大发现:“这还不好吗”运动的契机——“天降神符”其实发端于三河地区。1867年举行的御锹百年祭时的抛洒神符行为(1767年该地区流行过御锹祭,1867年为其100周年)。这样就,明确了“这还不好吗”运动与御锹祭、伊势神宫、伊势信仰的关系。这一发现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4.民俗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学之外,民俗学方面对于伊势信仰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其成果应该给予注意。如50年代井上赖寿继续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伊势信仰,他的《伊势信仰与民俗》收集了很多与伊势信仰有关的民俗事象,包括岁时节令的仪式、伊势讲的习俗、御师巡访植那的习俗,以及不少俗信禁忌(如水、火、饮食等)与伊势信仰的关系。这是一部不错的民俗资料汇编。此外,还有民俗学者樱井德太郎的《田屋神明的形成》。田屋神明是神明社的一类,即神明社的名称中有“田屋”一词。这篇论文重点考察了“田屋”一词的种种意义,以及神明社以田屋命名的两个原因,另外还简单涉及了“飞神明”与神明社建立之间的关系。《日本民俗学》杂志在1984年组织举办了名为“伊势信仰及其周边”的研讨会,其中原泰根的《村落共同体中伊势信仰的意义》①和纸谷威广的《伊势信仰扎根民间》在介绍日本现代的农村伊势讲和参拜等信仰现象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反映江户时代相关状况的史料。总而言之,日本学术界关于江户时代庶民伊势信仰这个大课题的研究中,在神佑参拜这种突发性的、大规模的社会事件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最为丰硕,对于神佑参拜的起源、具体状况、性质和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以神佑参拜为起点,推而广之到普通的参拜神宫行为的研究方面,则主要对其在近世的兴起与低落的轨迹有了大致的把握。(四)先行研究的不足首先,个别的具体的研究较多,而对作为宗教现象的伊势信仰整体把握较少。根据宗教学的理论,一个宗教一般包括宗教观念或意识、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制度等要素。先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参拜神宫这一信仰行为,尤其是神佑参拜这一特殊的行为,对伊势信仰的其他行为方式,如御锹祭、神明社等关注明显较弱,对于各种行为方式的关系也探讨得不足。就伊势信仰的意识层面来看,先行研究或强调天照大神作为农业神、现世利益神的性质,或强调其皇祖神的性质,两种观点各执一词,而很少把伊势信仰的神观念的各个层面统一起来考察。总之,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伊势信仰的意识、行为和组织等方面综合起来的宏观把握。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那我就从博士论文的诞生过程讲起。我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博士课程,最初是投于沈仁安教授门下。但不久沈老师退休,我遂转由宋成有教授指导。刚开始的时候,宋老师就建议研究伊势信仰,当时我几乎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心想老师怎么会对神道感兴趣?也许是因为无知,也许是因为从小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我对宗教既缺乏了解,又抱有一些成见,就这样带着犹豫甚至不高兴的心情,磨磨蹭蹭地开始了收集资料的工作。随着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我逐渐意识到神道特别是伊势信仰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也慢慢领会到宋老师的用意之深。经过一年艰苦写作和反复修改,终于完成博士论文。现在前后五年多的辛勤劳作终于有了正式出版的机会,在付梓之际,宋老师又不顾工作繁重,欣然提笔为本书作序,令学生十分感激!在宋老师的众多桃李中,我远不是最优秀的。天资驽钝,以日语系出身转而学历史,半路出家,历史研究方面的训练起步太晚。学业生疏,偏偏又有家有“业”——北京大学日语系的工作,职业劳动和居家生活占去了很多时间。我这样的学生,指导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宋老师始终以极大的宽容,耐心地等待我在学术上的成长,迷惘的时候给以点拨,犹豫的时候给以鼓励。恩师教给我的不仅是治学的理念与方法,还有为人师表的风范,让同样以教师为业的我受益匪浅。

编辑推荐

《日本江户时代庶民伊势信仰研究》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江户时代庶民伊势信仰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