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全二册)

出版时间:2004-04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刘乐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大皇帝书系。
纵览朱棣一生,可谓历尽坎柯,无论是杀侄夺镝,驰骋疆场,还是经国驭臣、享乐声色,都堪为波澜壮阔,惊天骇地。
本书着笔清朗,情节跌宕,生动、鲜活地再现了永乐皇帝朱棣鲸吞日月、气宇非凡的恢宏一生。作为男人、作为帝王的朱棣栩栩如生,跃然低上。相信读者掩卷之后,会依旧沉醉于这幅隽咏的历史画卷中,如美乐绕梁,不绝于耳……

作者简介

著名历史小说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天生贵胄
第二章 血漫皇廷
第三章 藩地经略
第四章 初露峥嵘
第五章 丹墀喋血
第六章 建文称帝
第七章 骨肉相残
第八章 初战大捷
第九章 浴火重生
第十章 旌麾南指
第十一章 永乐称帝
第十二章 睥睨四方
第十三章 二征漠北
第十四章 迁都北京
第十五章 三征阿鲁台
第十六章 帝星陨落

章节摘录

书摘    朱元璋闻言,朗声说道:“行童草木之人,岂言富贵?多承方丈庇护耳!”    后来,寺庙中因经济困乏,无力养活众僧,朱元璋不得不离开皇觉寺,带上方丈所给的木鱼瓦钵,云游于淮颖陈毫之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四处乞讨,苦不堪言。    在晚秋的一天,霜露渐凉,百花凋落,枯草遍野,富家之人早已加衣护体了,而朱元璋此时还穿着破烂单衣,蓬头垢面,手敲木鱼,求人施舍,可是在那饿尸遍野的灾荒之年,谁个又有能力施舍!这不是,朱元璋已是两天粒米未进,又冷又饿,四肢无力,眼前昏黑,朱元璋不禁叹道:“苍天啊!难道你还真要我饥死在荒山野岭之上么?”   朱元璋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只觉得两腿一软,便倒了下来。他心中暗想:我不能死,我要活下去,我不能让我朱家绝了后啊!   忽然,一只野老鼠从朱元璋用手边经过,朱元璋用手按住了它,原来是一只出世不久的小野老鼠,朱元璋对着小野老鼠说:“小野鼠呀小野鼠!多谢你救我一命不死!”说罢便将小老鼠咬烂咽到肚里。过了一会,觉得有一点劲儿,便又向前走去。    朱元璋来到一个村子,叫剩柴村。他抬头一看,空无一人,只剩下一片断墙荒草,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朱元璋又往前挪了几步,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园子,园内有一棵柿子树,树上残留着几个被霜打过的柿子。朱元璋眼前一亮,他看到了希望,他看到了自己的生命!还是老天不灭我朱元璋。于是急忙摘下这几个柿子。    几个柿子下肚之后,力气增多了。朱元璋望着这棵救命的柿子树,无限感激,不禁施礼致谢。    后来,朱元璋率兵攻打采石、太平,又路过剩柴村,朱元瘴又找到了那个园子,来到柿子树前,将战袍脱下披在柿子树上说道:“封尔为傲霜侯。”    “请问方丈,如今这柿子树还在否?”燕王不禁问道。    “这柿子树如今还在,有专人保护,老衲也曾亲自去看那柿子树!”    “本王倒想亲自去看看那棵柿子树,不知方丈可否同本王前去?”    “燕王之命,老衲岂有不遵之理!”    “如此甚好,我们明日就起程如何?”    “老衲遵命!”    燕王朱棣当日在皇觉寺安歇,第二日,由方丈陪同,来到了剩柴村,找到了那棵柿子树。    燕王朱棣,望着柿子树,眼前不觉又浮现出当年朱元璋饥饿至极的惨状,心中感慨万分,对方丈道,“见柿树,犹见当年父皇之惨景也!听方丈之教,而后知父皇初时之苦辛也!”    方丈说道:“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吾皇历尽磨难,亦上天所为也!不历往日之艰难,何有今日之显贵也。俗语说无有苦中苦,哪得甜中甜,亦此之谓也!”    “方丈所言极是,昔日百事不明,百理不晓,今日皆晓,亦方丈教诲之功也了    “燕王聪慧,物理自明,老衲自无尺寸也。”    后来,燕王又探访了当年朱元璋放牛的地方,亲察山川之形,亲体当年之情,亲寻当年遗迹。    在中都凤阳,燕王朱棣遍访民情,探求民意,受益匪浅,可谓行千里路,吟千里诗.从此,才干大增。“本王凤阳一行,所学胜读十年书也!”这也是燕王的肺腑之言。    九月,燕王朱棣与太子及诸王一道,奉旨返回南京。    洪武九年(1376年),正当朱元璋全力实施治国方略的时候,大自然却出现了几次异常现象,不想这几次异象却又给大明王朝的政局带来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风波。    二月,岁星逆行人太微。    三月,荧惑犯井。    四月,荧惑犯鬼。    五月,太皇犯毕、井,又有客星大如弹丸,白色,止于天仓,几天之内越来越亮,近日进入紫微垣,一直闹了四十多天。    这“五星紊度,日月相刑”的怪异天象使得举国上下不宁。朱元璋为此也深为不安。    朱元璋在后宫茶饭不思,满面愁容。    马皇后见状,便对朱元璋说道:“万岁近日老是愁眉不展,有什么事如此忧虑?”    “梓童不知,半年来,天象怪异,上天垂戒,朕不知错办何事,百思不得其解,甚是思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是上天垂戒,自当闭门思过,但也不可忧思太过,以伤龙体!”    “话是如此,谁又能指出朕的过错?”    “万岁岂不知古人有句话叫做‘以民为鉴’?万岁何不广开言路,让天下畅怀直言7若能天下直言,万岁过失何愁不得而知?”    “梓童所言极是!朕即日就下诏,让群臣直言,以求臣正过失!”    “果能如此,亦是天下万民之福厂    第二日,朱元璋果然诏告天下,广开言路,向天下求谏。诏书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日:近岁星象异常,上天垂戒,普天之下,人皆关注,朕岂能熟视无睹!故静居日省,闭门思过。古今乾道变化,殃昝在乎人君。思之至此,惶惶无措,惟冀臣民,许言朕过。昔齐桓唐宗,广开言路,纳谏从流,故而国兴。周厉拒谏止谤,耳目闭塞,故而国亡。朕欲改过从善,于斯王道惟忠且仁者能鉴之。钦此。    有一天,伽蓝殿的一根蜡烛被老鼠咬烂了,老和尚把朱元璋骂了一通。老和尚走了之后,朱元璋拿着扫帚到佛堂扫地,他头也不抬进了大殿,不想被石座上的伽蓝菩萨的腿绊了一跤。朱元璋爬起来一看,只见弥勒佛腆着高鼓鼓的肚子,咧个大嘴,满脸笑容,好像在笑朱元璋的无能,又好像在笑朱元璋的可怜。此时朱元璋一肚子怨气正无处发泄,便道:“你这大佛,自是无用,连个老鼠都看不住,倒让我挨骂受气,你还笑!你倒自在的很!”于是拿起大板,一口气将大佛打了五十多下,才算出了一口恶气。这时,大师兄拿着笔墨走过来,朱元璋一把抓过笔,在大佛背后写道:“发配三千里!”    “你这是干什么?”    “他不好好看管庙宇,连个老鼠都看管不住!我要他到三千里外充军去厂    “师弟胆子倒不小,你连大佛也敢罚!”    “这叫神仙犯法,与凡人同罪!”    从此,大小僧众对朱元璋都另眼相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前言开创大明朝盛世华年的霸主    永乐皇帝朱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有为帝王之一。他经国有方,锐意改革,修大典、疏运河、结四夷、拓疆土,开创了大明帝国最为繁华昌硕的盛世。但就像人们无法忽视他所创下的万世功勋一样,人们也无法不对他悖于礼制,从亲侄手中攫取帝位的行为而谗垢。数百年来,朱棣饱受争议,雄才大略与冷酷嗜杀的矛盾评价为他乃至他所统御的朝廷,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厚重的面纱。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他自幼聪慧过人,习文练武皆优其左右,加之他“姿貌秀惠,目重瞳子,龙行虎步”而深受父皇母后的钟爱。被封为燕王后,他把自己的藩地经略的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打击亡元残势的战役中屡战屡胜,被朱元璋称赞为“肃清沙漠者,燕王也”。尽管朱棣才华超拔,但朱元璋并未违背古训,还是封了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早夭后,又封了朱标之子朱允蚊为皇太孙。空有鸿鹄之志的朱棣,只能委屈在自己的藩国北隅了。    一日,朱棣微服路遇一位术士,术士见之立刻跪拜,谓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是未来的“太平天子”。此话正中朱棣下怀,他开始在北京网络英才,苦训士卒,大力培植自己的力量。当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挥师南下,率先向刚刚即位的建文帝发难。历经三年的血腥搏杀,朱棣终于攻占南京,闯入了朝思暮想的金銮殿堂。    即位后,朱棣首先轻徭赋,疏运河,倡农桑,改革官制。接着又尽显其锐意文治的雄心,下诏广采天下书籍,编纂《永乐大典》。永乐三年,朱棣又做出了一个千古流芳的壮举——令郑和下西洋。郑和奉谕出使,先后七次、共游历三十余国,宣扬了大明国威,加强了大明与西南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成就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些作为,不仅使朱棣的威望如日中天,民意顺承,也使大明朝初现繁荣太平之景。    南宋在南京偏安,直至被元朝灭亡的教训令大明朝的开国之君警钟长呜,朱元璋洞悉一切,但仍不愿以亡元的大都为都。朱棣较之父皇的思维更加开扩,目光更为高远,他深谙北方鞑靼、瓦刺割据势力对大明边境的威胁,毅然下令迁都北京。并数次亲征漠北,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平抚了北方边疆的动荡。此举不仅具有发展北方经济的积极意义,也彰显了朱棣战略思想及政治远见的“英雄之略”。    尽管朱棣不是一代开国之君,但他的帝位同样也是用武力夺取的,所以他即位之后,依旧用武力镇压一切反对他的人。不论是对方孝儒等“奸党”及九族“剥其皮,草椟之”,还是信用锦衣卫酷吏峻臣;不论是胁迫朝鲜进贡美女,还是一次诛宫女三千,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作为统治者残酷无情的政治立场与思想,也都成了为后人所哂笑与谗垢的“把柄”。    纵览朱棣一生,可谓历尽坎坷,无论是杀侄夺镝,驰骋疆场,还是经国驭臣、享乐声色,都堪为波澜壮阔,惊天骇地。    本书着笔清朗,情节跌宕,生动、鲜活地再现了永乐皇帝朱棣鲸吞日月、气宇非凡的恢宏一生。作为男人、作为帝王的朱棣栩栩如生,跃然低上。相信读者掩卷之后,会依旧沉醉于这幅隽咏的历史画卷中,如美乐绕梁,不绝于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永乐皇帝(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