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琐谈(第一辑)(全四册)

出版时间:1998-05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陈连生  页数:四册  字数:10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套丛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有深入了解北京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北京的今天,支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本书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该书定位于京城四大城区的风 俗 人情、民间传说、地名地貌,拟为不定期连续出版,每四册为一辑。第一辑内容包括街巷胡 同、戏园戏楼、岁时节令、京城传说、帝王陵墓、私家园林、北京小吃等,内容丰富,资料 翔实。书前有舒乙的序,书后有后记。吕浩才封面题字。

书籍目录

北京城的街巷  一 城址的变迁  二 街巷名称用语  三 街巷数目及总格局  四 以水命名的街巷  五 以形状命名的街巷  六 以城和牌楼命名的街巷  七 以官署衙门、驻军营卫命名的街巷  八 以文化教育命名的街巷  九 以工厂作坊命名的街巷  十 以市场命名的街巷  十一 以庙宇命名的街巷  十二 以人物命名的街巷  十三 以少数民族和省名、国名命名的街巷  十四 以动植物命名的街巷  十五 街巷名称漫淡戏园  一 历史沿革  二 戏园漫淡  三 戏园集锦  四 北京戏曲竹枝词  五 戏联荟萃后记岁时节令·传说陵墓·园林北京小吃

章节摘录

书摘                 六、正月十五过元宵  正月十六闹花灯    西汉时代,朝廷有位名臣叫东方朔。此人个子不高,但聪明透顶,且生性诙谐风趣,又能写一手好文章,很受汉武帝赏识。他不但足智多谋,还心地善良,见到不平之事敢于直言陈述;遇到不幸之人专爱为其讲情,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有一年腊月,连下了几天大雪。这日雪后初晴,东方朔不如‘死厂之,便想投井。东方朔听后,先劝解了一番,并答应想方设法使她与家人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又想到众多宫女的命运。年关已近,谁不思念自己的亲人?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先按元宵说的家址来到了她的家中,向元宵的亲人面授机宜,然后就在长安城里摆起了卦摊。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是位精通阴阳的“仙人”。一传十,十传百,都争先前来卜卦.,所占所求的卦签上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求卦之人无不惊慌万分,纷纷求问如何解脱。东方朔秘告:“正月}‘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者都到城西北十里铺道口等候。天黑时从西北过来一位骑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烧长安城的火神君。 父老们要跪地拦路哭求,她可赐救城之汁。”    占时候人们都很迷信,听后信以为真。暗中互相串连,很快便在全城百姓中传遍,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白胡子老人都纷纷来到十里铺等候。天渐渐黑了下来,人们果然见到从西北过来一位骑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一哄而上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救救全城百姓。红衣姑娘望着老人们说:“我是奉玉皇大帝圣旨火烧长安城的。届时玉帝要在南天门观阵。我若不烧,定降罪于我。既然父老们苦求,我授你们偈语一道。速送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法吧。”随手扔下一张偈语,返身走了。人们拾起偈语一看,上面写着:  “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    老人们忙把偈语送至州府,州府急呈朝廷。汉武帝阅后大惊失色,忙召东方朔问计。东方朔奏道:  “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圣上可降旨让全城臣民齐做汤圆,十五晚上供奉火神君,求她开恩。再传喻京都臣民家家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官府百姓,全挂红灯,满城再放焰花鞭炮。到时,满城火红焰火横飞,必能唬住南天门上观望的玉帝。再把京城四门大开,让四方百姓进城观灯。圣上、娘娘、妃子、宫女分散出宫观灯,杂在乡下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沾他们的光,可免去灾祸。另外,天上也知元宵的汤圆做的好吃,让元宵手提写着她名字的大宫灯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圆跟在后面,穿街走巷,虔诚供奉长安上空的火神君,让她高抬贵手,方可消灾免祸。”汉武帝点头称是,传旨按东方朔所言行事。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团聚一起,煮好汤圆,摆上供桌,供奉上天。全城一片祈祷声响彻夜空。十六晚上,全城彩灯高挂,一片火红。满城燃放焰花爆竹,火光满天,鞭炮不断。真是热闹极了。早已闻讯而至的乡下百姓纷纷涌进城中看灯。皇上、皇后、妃子、宫女,三五成群,便服出宫,夹在人群中与民同乐。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早已进城,见到了写有元宵的大宫灯时,赶快上前相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互诉衷肠。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那些夹杂在百姓中的宫娥彩女,趁此机会纷纷寻找自己的亲人相聚,圆了一个难得的梦。        闹了一夜灯火,京都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传旨仍照此办理,仍平安无事。于是,年年如此,相传为习了。因十五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于是人们就把汤圆叫作“元宵”。这就是“正月十五过元宵,正月十六闹花灯”的来历。    七、二月二龙抬头.    唐朝武则天篡夺皇位后,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国号为周,自称大周武皇帝。玉皇大帝闻知后勃然大怒,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这下可苦了老百姓。从立夏到寒露,长达5个多月的时问滴雨没落,片云不见。只旱得土地冒烟,庄稼枯死,河水断流,湖塘干竭。后来,连吃水都难了。眼看生路断绝,人们哭于了眼泪,哭哑了嗓子。众雨神听着百姓的哭声,个个伤心,但谁也不敢违抗玉帝圣旨。    这天,忽然从远处飞来一片云彩,那云彩越来越大。不一会儿遮住了整个天空,一阵大风吹过,“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久旱逢雨,生灵得救,人们不顾衣湿雨淋,纷纷向空中礼拜。    原来,这是司管天河的玉龙行的雨。这玉龙上次为救民行雨被打到凡间受罪,曾变成一匹白马跟唐僧跋山涉水,受尽苦难。后因取经有功,被重新召回天河。这些天,他听着人们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便不顾再次被打下凡问的危险,喝足天河的水,张开了巨口行雨。玉帝听说后勃然大怒,又把他打下凡间来,压在一座山下受罪。山上立一诗碑,上面写着:        玉龙降雨犯天规,    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臂阁,        除非金豆开花时。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玉龙原来是为了老百姓而触犯了玉帝天条。人们为了拯救玉龙,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盼望他重上云天再降甘霖,急待金豆开花。找啊找,总是找不到金豆开花。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一,这天街上逢集,一个老婆婆背着一袋包谷去卖,没招呼好,袋口松开了,金黄金黄的包谷撒了一地。人们心头一亮,心想:这包,谷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得这地方的人都知道了。他们一齐商定,到第二天家家都炒包谷花。    二月初二那天,各家各户把炒好的包谷用簸箕盛着,供到当院,还有的端着送到玉龙面前。玉龙见人们待他如此好,再也忍不住了,便大声喊到:“太白老专,金豆开花了,还不快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人老眼花,看不真切,便二招手收了拂尘。镇压玉龙的那座大山原是太白金星的拂尘变一的,随着拂尘升起,玉龙长啸一声,腾空而起,跃上云孝,甭尽平生力气,对着久旱大地“哗哗哗”又喷起来。转眼之间,沟平河满,旱象解除。    玉帝这时正在灵霄殿看仙女歌舞,值日功曹进来禀报,玉龙又违旨降雨。玉帝急唤太白金星责问。太白金星已知把事办坏了,只得说:“您那时不是说等金豆开花便放他吗?今早我看见凡间的金豆都开花了,就收了拂尘。”玉帝气得浑身发抖说:“那是包谷花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舒乙    推荐一套好书,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出乎我意外的是:《京城琐谈》就非常好。这种类型的书已有不少。在出版了这么多之后,又来一套,却相当有水平,有新意,便很不容易了。我很愿意为它说几句话。    我觉着,这套《京城琐谈》有四好:    第一好是资料翔实。小吃介绍¨2种,胡同名字来源涉及好几百条,都说得头头是道,读起来令人很满足,很有收益。书本来就应该在精神上解渴解饿,这套书在这方面老老实实,殷实得很,资料很丰富,给人第一印象极佳。    第二好是通俗易懂。不过多引经据典,不绷着脸说话,颇有趣味性。读起来不仅不枯燥,反而很有情趣,是一套引人入胜的读物。说的似乎都是老事,但是写得并不古板,不老气横秋,反而很贴近时代,贴近普通读者,容易沟通,容易引起共鸣。真有学问者,说话总是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决不装腔,亲切得很。   第三好是相当实用。以小吃篇为例,书中有做法的叙述,针对,性很强,不怕’泄密’,肯于把那些最关键的秘诀公之于众,而且是纲要性的,不是这个多少克那个多少克,让人读了不知所措,或者只感觉繁琐而不得要领。其它几个领域的介绍也都很有水平,真让人长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工具性。    第四好是有浓郁的文化味道。它不是就历史说历史,就地理说地理,就食品说食品,而是用比较生动的办法,夹着许多故事和掌故,说得有来头,有来龙去脉,有人物,有插曲。事事有说法,有故事,不单摆浮搁,这便是文化。介绍北京,以用此种办法为最好。    总之,《京城琐谈》资料翔实,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文化品位高,便是一套难得的好书了。我愿意热情地推荐它,是为序。    前些日,我曾到伦敦去,做了一次旋风式的旅行,天数很少收获却很大。有一天,我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文图书馆里参观,发现书架上有许多老版本的中国地方志,比如有乾隆六年(1741)的南海县志。据说是19世纪初一位叫马里逊的英国传教士在中国收集到的。他死后将书籍送回了英国,被伦敦大学交换了来。    看到这些老县志,我突然想起,前几年,我在几座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讲演时,也无一例外地在他们的中文图书馆里发现了许多中国县志,几乎都是老版本的。有的整书架整书架的,全是此类图书。    我怀疑:我们的老县志差不多被外国人抢光了。   几个月前,我在江苏江阴办事,曾应邀看了一个私人藏书家的藏书。此人是个一般职工,并没有这方面的家传。他已收书十几年,将节省下来的收入都买了图书,l万多册书很整齐地码在书架上,占了一整间房。我很感动,要求他拿几本最令他得意的书给我看。他拿了四五本,其中有一本是江阴县志,是清末的版本。他说,此类书已不易得到,费了大劲才淘换来。    相比之下,在伦敦看见的出版于18世纪上半叶的各种中国县志,比中国国内散失在民间的出版于20世纪初年的县志,_是年头要早得多,二是数量要大得多。    《京城琐谈》并非县志类图书,却多少有些县志里包含的内容。于是,我便更感到《京城琐谈》的可贵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城琐谈(第一辑)(全四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