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述要

出版时间:2001-06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梅墨生  页数:1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谈中国山水画的书。主要是讲授传统山水画的有关要点,其中着重讲到技法,即山水画的立意,作者认为“意为法之主宰,法为意之兵车,相互生发,方有好画”。本书的实质是意与法的常识,也即本书明显区别于其它同类著作的地方。本书尽量采用历代名家名作为图例,近200余幅,文章言简意赅,要言不繁,语言通俗自然。为读者提供了较大的信息量,扩大视野并激发想象力,是一本极具个人审美意趣与艺术个性视角的书。此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林墨生,曾署抱道,又号觉予,36岁后名觉公,额所居为方圆化蝶堂,1960年7月生于河北。高中毕业后曾入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学习,后又先后修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第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班。曾问业于启蒙师宿儒刘庚堂及河北名家宣道平,后入沪上老书家李天马及国画大师李可染诸先生门下。兼事书法、绘画创作与艺术史论研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曲阜师大兼职教授,曾任教于中央美院,现在中国画研究院工作。出版有《梅墨生书法集》、《梅墨生画集》、《当代书画艺术丛书——画蝶堂书画》、《中国书画名家——梅默生画山水》等,著有《现代书画家批评》、《书法图式研究》、《精神的逍遥——梅墨生美术论评集》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一、山水画、山水画流变与历代名家(一)关于山水画(二)山水画的流变与历代名家(上)(三)山水画的流变与历代名家(下)二、山水画的鉴赏标准三、山水画的意境与气象四、山水画的临摹、写生与创作(一)临摹(二)写生(三)创作中编五、笔墨与水六、风格的虚实与刚柔(一)虚实与留白(二)刚柔与心性、笔性七 形式的繁简与构图八 林木、山石、云水与点景(一) 林木画说(二) 山石画说(三) 云水画说(四) 点景说下篇九、杂说(一)浑厚(二)淡泊(三)苍茫(四)古雅(五)虚灵(六)清雄(七)沉酣(八)爽洁……

章节摘录

  创作是我们学习山水画的主要目的。这一部分内容在此不打算多谈。因为,山水画的创作是体现一位画家综合学养与能力的试金石。有关的临摹、写生、鉴赏以及基本功训练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术,都要在创作时来体现和发挥,创作是一个画家艺术水平的集中显示。前边所做的一切都该为此服务。而每位成熟的山水画家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与方法,也都有自己的创作经验与心得。我们要善于向名家学习,同时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点滴心得与体会,集腋成裘,滴水穿石,慢慢地会积累起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然后运用自如。  应该说,不同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都会有自己的创作方法与途径。这是不能也不必强求划一的。但是,既然是艺术创作,就会有相同的规律可循,法虽无定法,道理却是一致的。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我想不外乎尊重传统、尊重自然、尊重艺术感受、尊重画理画法又勇于求新变和创造,表达自我的或博大或深邃的美学境界。前人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不啻于是创作箴言。李可染说,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又说,离开传统和生活这两部大书,任何人也将一事无成。这些古今大师的甘苦之言,就是我们创作的必依之门径,通过它,山水画的创作也就会左右逢源,走上坦途。  具体些讲,创作是对传统和生活(主要是观察感受和理解自然)以及相关知识学养在消化吸收以后的吐出,创作是生产,生产就要种植和养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创作过程本身的快与慢不决定生育质量。目前,有些人作山水画一味追求耗工夫、做细活,其实这与山水画的艺术水平与审美境界没有必然联系。画固然要画像,“画,形也。”(《尔雅》)但早在南北朝时人就指出过,画不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王微《叙画》)的产物,画是“(以)一管笔拟太虚之体”,“(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李日华《画媵》),是“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山水画创作不是“味道”便是“畅神”——是作用于人生与心理的艺术活动。所以,山水画的创作质量要从根本上有所提升,就必须从提高山水画创作者的精神与审美境界和创作立意人手,而又以扎实的造型功夫与娴熟的艺术技功为辅,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创造出新美的山水画风格。  创作是心手相应、心眼相应、心物相应的实践过程。创作结果应该是艺术实践者精神与技术的高度合一与高华境界的体现。明乎此,则山水画创作可以居高临下,出手不凡。  图77是李可染所画的深林飞瀑,其意境营构集中于“雨余树色润,山静瀑声喧”的诗意境界,因而,构思及描绘便紧紧扣住主题:雨后树色的鲜亮湿润与飞瀑水急。这个画面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色没有这么典型,还有许多枝枝节节,怎么办?画家大胆剪裁,取所需,去所不需,这就叫做“经营”。比如画上的瀑布形状与组织形式便是画家精心组织安排的,它们有一种形式上的对比与谐调美。这就是创作的具体手法。因此,创作的关键就是根据主题增删取合,即“意匠惨淡经营中”,把你的立意凸显在一个整体中。    木为独树,林乃众木,画法并不同。先能画一棵树,然后才能画一组树,才能画树林。但画树林并不是一棵树一棵树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所变化,处理上有详有略,才能恰当地表现“林”的整体感觉。要想画好林木,最重要的是重视观察和写生。大自然是伟大的、雄奇的,变化万化,人力无法穷尽,画家只有静心沉潜到大自然中去,才可能胸有丘壑,积累画材,使众多的林木造型存储于记忆中,画出不概念化的林木来。树木多有其性质,松之劲,柳之柔,因此用笔用墨要因树而异。图127是潘天寿画的松,笔老墨亦老,将松性松质松骨松势表现得很精到。而傅抱石画的柳,则笔柔墨亦淡,将柳姿柳质柳性柳韵画得传神(见前图105)。上述二  家二作,不仅很好地再现了描绘的对象,也很充分地表现了自家的个性精神,主客合一,物我合一,达到中国画写意的高境。  现代画家中,李可染最重视现场写生,甚至有人将他的画派称为写生画派。图128是他的铅笔松树写生,因为借鉴西法,所以画得很细致真实。前图127是独木的画法,而图129则是李可染画的树林,前边是独树或一组树,后边则是一排树,处理得十分精到。李可染与陆俨少精于画树林,特别是画人工所植的林区,整个山头都是茂林,不见石质,他们画得最好,如他们70年代所画的井岗山等。画独木要表现姿态,而画树林则要整体,要概括而丰富,现代画家中李可染、陆俨少表现现代绿化造林的茂密植被都是高手,为他人所不及。  古代画家画树一般爱作丛树,三五棵、七八棵,穿插呼应,要乱而不乱,整齐而变化,可多临摹古画,也可多写生。图130是李可染一幅以松树和大海为主体的巨作,可见画树的穿插变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这是一本谈中国山水画的书。目的主要是讲授传统山水画的有关要点,其中讲到了技法,但是,本书却十分重视山水画的立意 这是属于画理的知识介绍,因为我认为画之理与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意为法之主宰,法为意之兵车,相互生发,方有好画。甚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都是意法双修的结果。因此,本书的实质是山水画的意与法常识,旨在强调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时应着重于意与法的理解与把握,从有迹可寻与可感难言的两方面去深人中国山水画的堂奥,实现审美的旅行,进而求得精神的自由解放的大愉悦。恐怕这也是本书明显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地方。  为了读者能一目了然,从视觉上直接感受所讲内容,本书尽量采用历代名家名作为图例,而作者的示范也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而已。在编著本书时,我力求能言简意赅,要言不繁,语言通俗自然。但是,我要求自己的写作平易而不平淡,尽可能为读者提供较大的信息量,扩大视野并激发想象力,我以为这也是“艺术的本能”。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极具我的审美趣尚与艺术的个性视角的书。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十分重视个性的,只不过个性必须来自于共性罢了。我不太相信关于艺术有一个绝对客观的普遍法则。如果有,所有的艺术就是摹仿复制而缺少创造力的东西了。因此,我十分重视和强调画家的个性眼光,但同时,我也反对毫无理法的胡涂乱抹,连基本的艺术游戏规则都没有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是一个相对的、辩证的关系。  在我眼中的中国画,美妙而耐人品玩。欣赏中国画需要阅读,通过阅读穿透到简约形式背后所隐约存在的奥妙道理,因此,理解中国画就不只是个视觉问题,还有个知识即文化修养问题。它本身是极平面化的艺术,但其内蕴却并不平面而是十分立体化的。不过,本书的这些观点仍然是围绕着画理画法的阐述而展开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水画述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