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全三册)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国家图书馆 编  页数:2184  

前言

我国自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已授予博士学位24万余人。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唯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20多年来,已人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论文23万余种,收缴率在98%以上。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内容专深,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备受读者关注的重要文献,世界各国的文献信息机构都极重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收集与利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馆曾编纂出版了《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1981-1990,社会科学部分和自然科学的理学部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在读博士生人数已达15万多人。现在,每天都有许多读者来馆查阅博士论文资料,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编纂博士论文提要并逐年出版。这样,既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又可为后来博士论文的选题提供参考,还可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综合考虑了馆藏博士论文的情况和读者对检索该文献的迫切需要,决定按年出版《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2005年以后各卷,并将完成1991一-2004年博士论文提要回溯本的编纂出版工作,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希望通过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深入开发利用我国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资源,及时传播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国家图书馆馆长  詹福瑞2007年12月

内容概要

本套书共收录2006年度人文与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提要近6000余篇,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该书分类严谨,体例合理,内容详赅。每篇论文提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学位授予机构、学位授予年代、页数、提要正文和关键词。正文提要力求在较短的篇幅内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揭示出文章的精神要义,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书后还附有《著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而且,论文提要按顺序编排流水号,以便读者掌握某一专业在某一时期所发表的论文数量。

书籍目录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历史复杂性的观念  生存矛盾与非理性主义转向  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意识形态:建构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  现代社会制度构建的人性诉求  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特点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作为自由和平等的正义: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研究  毛泽东政治文明思想初探  对泰罗科学管理的哲学思考  社会分层论  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兼对实践本体论化的分析  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  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  阿多诺新音乐哲学研究  人类认识之翼:非理性及其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道德的博弈:交易秩序的伦理分析  西方大众传媒的全球化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马克思与蒲鲁东思想比较研究  管理的人性本质  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  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观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关系的逻辑:资本的时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论环境伦理学的人学基础  以和谐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  现代性视域中的城市伦理研究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怀疑论研究  可行能力: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方法研究  “柯尔施问题”及其解答  现代性视野下农民主体性建构  社会主体权利制约国家公权力的法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研究  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念”的基本差别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  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理论反思  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初探  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  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析  法的信仰: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  超越启蒙: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理解马克思:在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  论完整的科学教育  他者之维:自我生成的实践论阐释  桑德尔政治哲学研究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青年问题  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和谐发展  论马克思的个人概念  拉克劳、墨菲的政治和国家理论述评  价值中立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个人与社群: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神学批判的终结与现实批判的开端: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的哲学研究  科技意识形态研究  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  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再思考  论非主流文化  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早期符号理论比较研究  反同一性逻辑的生成性存在:德勒兹《差异与重复》一书的文本学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解释学问题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

章节摘录

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主体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认识中既起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人类认识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是认识活动在时空上的巨大扩展,另一方面是认识活动在选择性和建构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化。而这些新特征是在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正面而系统地论述过非理性,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中,可以零星地见到他们对非理性的叙述。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危机的困惑,而人类的危机和困惑也需要靠培养人类自身的非理性因素,并运用非理性因素对人类的认识进行补偿和调整才能得到正确地解决。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观包涵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两个层面。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当然传承者和权威解释者。他们在解释马克思主义时着重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这种解读延续了恩格斯的解读脉络。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基本上停留在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层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足够认识到其方法论意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法的研究很欠缺。正是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上有许多缺陷,这些缺陷证明他们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不懂得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作用。这就妨碍了他们同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进行彻底的斗争。因此。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就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词句的愿望转变成教条主义倾向。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生活在两个世纪之交,这时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能否将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课题,这是对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提出的重l大挑战。唯有科学回答时代课题才能实现马克思主l义理论真正创新。如暴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地提l示资本主义时代基本矛盾的理论,那么只要这个时代l的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彻底解决没有根本改变,马克思J主义就没有过时,就还是必须坚持的科学真理。马克I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当时代主题和特点发l性变化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原有的统一性就会l被打破,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课l程就会被提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发展与创新的l课题必然会被提出来。作者认为总的说来,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在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能够结合I时代特点与时代课题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讨l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争鸣与创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理论家论文从伦理学的视角来诠释“博弈问题”所凸现的伦理价值难题,在对博弈困境的理论叙述中,揭示交易秩序型构中道德原则的获得,并试图回答道德的博弈何以可能的问题。文章首先通过对囚徒困境的伦理反思,来引出所要讨论的问题。在对囚徒困境境遇进行一般化理解的同时,揭示其存在的伦理难题。进而指出造成困境的原因,以及从伦理的角度克服困境的理论努力。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提出需要重新认识交易主体的动机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继而在对经济行为的解读中,来审视经济行为与理性的关系,在对经济学的假设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强调自利并非实际经济行为唯一的理性,基于伦理相关的动机和考虑也是参与者经济行为的理性选择,而规范约束和审慎的多元化利益的表达,成为实现道德的博弈的主体性条件。同时,文章试图在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理论背景中,来阐释博弈中道德原则获得的问题。从分析休谟“农夫的困境”开始,揭示休谟与斯密对伦理与交易秩序实现的关系的论点,特别强调其“看不见的手”和基于同情的道德原则,对经济学和伦理学所造成的影响。进而在理性选择与契约路径所作出的努力中,通过对正义原则的理论阐释,以及在对高塞尔与罗尔斯的理论比较中,强调道德的博弈作为正义的领域。以公平与正义原则替代同情原则的必要性。要使道德的博弈成为可能,也需要从多维的视角来认识道德供给的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力图澄清交易主体在规范惩罚和道德激励的结构性作用下选择合作策略。

编辑推荐

《2006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人文社会科学部分(套装上中下册)》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