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地域文化集成

出版时间:1998-12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作者: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1068  字数:2109000  

内容概要

《中华地域文化集成》由中华孔子学会辑委员会编写。《中华地域文化集成》主要内容包括:燕赵文化;三晋文化;草原文化;东北文化;吴越文化;安徽文化;八闽文化;台湾文化;江西文化;齐鲁文化等。

书籍目录

燕赵文化
一、以今黄河为界线的区域沿革
二、燕赵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
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
四、由民族融合体现出的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五、成为畿辅以后的地方与首都关系
六、资源、物候和农工商业
七、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
八、雄壮悲凉的文学艺术和质直古朴的风俗信仰
三晋文化
绪论
一、旧石器时代的山西文化
二、新石器时代的山西文化
三、古史传说时代的山西文化
四、晋国文化
五、魏国文化
六、韩国文化
七、赵国文化
八、山西地区的民族文化交融
九、勃勃中兴的山西商业文化
十、根深而叶茂的山西戏曲文化
十一、异彩纷呈的山西宗教文化
十二、山西的文物古迹和文化名人综述
草原文化
一、草原及草原民族
二、貂裘毡帐亦开颜
三、牧人的一生
四、马背上的民族
五、纵横捭阖驰天下
六、天似穹庐罩四野
七、珍奇的历史脚印
八、史传典籍的辉煌
九、草原艺海拾贝
十、民间的神圣世界
东北文化
序言: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文化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域文化
二、东北大地的古代文明
三、多种形式并存的文化教育体系
四、汉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文学的发展
五、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
七、东北民族的风俗习惯
吴越文化
一、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
二、吴越的方言文化
三、吴越的生产方式及习俗
四、吴越浓厚的经商传统
五、吴越的民间生活习俗
六、吴越的宗教信仰与迷信习俗
七、吴越浓厚的尚文风气
八、雅俗共赏的吴越文学艺术
九、吴越独特的师爷文化
十、吴越自然、人文交融的天堂式景观
十一、巧夺天工的吴越工艺文化
安徽文化
一、行政区划沿革与自然地理特征
二、经济的发展与徽商的崛起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
四、丰富深邃的学术思想成果
五、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
六、前后辉映的文学创作
七、绘画艺术的繁荣与新安画派的出现
八、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
九、特色鲜明的戏曲艺术
十、节日习俗与民间信仰
十一、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八闽文化
一、八闽地理和历史
二、八闽的宗教和民间信仰
三、朱子闽学学术思想的源流
四、八闽教育
五、八闽科技
六、八闽文学与方言
七、八闽艺术
八、八闽风俗
九、八闽名胜古迹
台湾文化
一、前言
二、台湾的名称、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义
……
江西文化
齐鲁文化
中州文化
两湖文化
岭南文化
巴蜀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青藏文化
三秦文化
甘肃文化
宁夏文化
天山文化

章节摘录

版权页:如果认为燕赵区域主要就是古代燕国、赵国的区域和现在河北省的区域,大体上并不错,只是不够准确。这里特别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要把燕、赵二国中间的另一大国中山国包括在燕赵区域内。第二,要把元代以前的北京包括在燕赵区域内。第三,要把今河南、山东两省的黄河以北部分包括在燕赵区域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燕赵区域在文化上的完整性。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由于燕赵区域东面濒海,太行山和燕山就成为除黄河以外界定燕赵区域的重要标志。太行山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但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只是到了邻近黄河的沁阳(即古代的河内)以后,才向西转,中间经过著名的王屋山,最后延伸到崤华。先秦至汉唐时期通称包括燕赵区域在内的黄河下游广大地区为山东,所指即崤山、华山和太行山以东,足见以太行山划定地区界线是比较合理的。燕山山脉在燕赵区域的北部,东西走向。东面到海,留下山海关一条通道。西面与太行山的北端相接,中间仅隔一道有桑于河流经的山谷。从文明的发展进程上看,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也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战国秦汉时期,燕赵区域内的先民居住点和人口聚居的城邑,都是沿着太行山东麓一线和燕山南麓一线排列的。文明起源和发展于山脚,那里有条条小河和道道山谷,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而在深山之中,平原深处以及像黄河那样的大河附近,先民的居住点和城邑就十分稀疏。不过,并不能认为燕赵文化是一种山岭文化,它仍然是平原文化。太行山和燕山只是为燕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环境,并具有了独到的特色。在民族冲突剧烈时,太行山和燕山是保护内地的天然屏障;在和平到来时,通过山海关和桑干河谷等众多通道,平原内地与山外草原之间可进行广泛的交流。在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文物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燕赵文化所夹杂的草原游牧文化色彩。太行山和燕山都是一条山脉,其横向的宽度有限,可以在短时间内越过。在这里没有可能产生出独立的山岭文化,太行山和燕山都只是内地与草原之间的交叉和过渡。这里的经济可以是半农半牧式的,文化可以是半内地半草原式的。现在河北省的行政区划中,有在燕山山脉北麓的承德和与内蒙古高原接壤的坝上张北高原,所占面积不少。如果把承德和张家口二地区的面积加在一起,大体上刚好是河南、山东两省所辖黄河以jE安阳和德州二地区的面积了。在历史上,燕、赵二国的北部边境也时常越出山脉,燕国甚至拓境到今辽宁省大部和朝鲜北部地区。不过,在文化上,各地所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均有历史的渊源,不由行政区划决定。这些地区的文化毫无疑问受到了内地的更多影响,但其主体应该是属于关东类型和草原类型。在燕赵文化方面,它们不是典型。所以,虽然燕赵文化的影响可以远播至辽东、朝鲜,但是其区域主体是在平原内地,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成为这一区域的西部和北部界线,从而鲜明地将燕赵文化和与之相邻的东北文化、草原文化、三晋文化区分开来。跨过太行山就到了三晋文化区,跨过燕山山脉就到了草原文化区和东北文化区,在地域文化上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一道界线,是一种过渡。2 历代政建置沿革燕赵区域的主体是南以黄河为界、东以大海为界、西以太行山为界、北以燕山山脉为界这样一个四至范围。在地质上,这里是一片平原,属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也可以独立地称作河北平原。它是冲积平原,它的土质属于次生黄土。从平原上经过,往往走出数百里也见不到高丘起伏。燕赵文化是平原文化。燕赵区域一向以农业著称,从距今七千年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到唐开元时期安禄山在河北的屯田,显示出这里的农业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兴盛的局面。水利灌溉实际上是由这里创始的,不过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延续,细分起来,这里的农业主要采取的是旱地耕作方式,而不是人工灌溉。燕赵文化是农业文化,是旱地农耕文化。在这一片平原农业区内,历朝政府都有许多重要的行政建置。炎黄时期,这里称作幽州、冀州。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炎帝族和黄帝族进行了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后来黄帝族的帝尧又将炎帝族后裔共工流放到幽都,在此前后伏羲族的和叔一支也被分封在幽都。幽都又称幽州、幽陵,是这时期的北方重镇。据唐李泰《括地志》及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说,今北京密云东北燕乐庄有古龚城,即共工流放之处。

编辑推荐

《中华地域文化集成》是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地域文化集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