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器

出版时间:1998-9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砂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大师真絮叨,整本书能拧出一半的和案情无关的水分。线索过于零散了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警员是如何把一些没什么关系的线索汇总到一起的啊?为何到书的后部才让死者的养子写出死者死前去过的地方和旅馆,早干嘛来着。里枝子自杀后单凭长的像某女演员和小旅行箱就断定是火车上扔布片的那个女人,好歹也把她的照片给那个记者看一下吧。当然松本所在的年代和现在不同,可能受当时的一些条件限制吧。
  •      看了松本清张的《砂器》,看到里边的和贺英良,不禁让我想到了《红与黑》中的于连。
       于连,出身平民,野心勃勃又生不逢时,没有赶上拿破仑时代凭借攻城野战之功就可平步青云的大革命时代。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选择了神职工作,于连聪明,漂亮,记忆力超常,被市长雷纳尔选为家庭教师。成为市长的家庭教师并没有让于连感到荣耀,反而更觉不平衡。为什么拥有这一切的不是我?我为什么不能拥有这一切?他怀着报复的心理勾引了德雷纳尔夫人,也有人说于连真正爱上了德雷纳尔夫人。后来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与马蒂尔德订婚。他以为自己终于要跨过阶层的鸿沟,获得成功时。 这时,德雷纳尔夫人得知了他将要结婚的消息,忌妒之下,一封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德雷纳尔夫人,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野心的一生。
      
       和贺良英,小时候跟随身患麻风病的父亲四处流浪,警察三木谦一把病人送进麻风病疗养所,正打算找人收养他,而他却不知所踪。流浪到大阪的他被和贺夫妇收养,一场空袭过后,城市成为废墟,他借重做户籍册的机会更名和贺良英,摆脱了麻风病父亲的户籍,进入高中学习。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他得到了知名教授的赏识,成为乐坛知名的年轻音乐家,又摆脱自己同居的地下女友与内阁大臣的女儿订了婚,一切美好都呈现在和贺良英的面前。这时,已退休的警察三木谦一看到了和贺的照片,认出他是曾经的那个孩子,于是善意地找到他。和贺恐怕自己的一切都会暴露,杀死了老人。最后应该是重归一无所有吧。
      
       同样的出身微贱,同样的野心勃勃,同样的不满现实,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勾三搭四,同样的攀权附贵,同样的伤人害命,同样的幻想破灭。同样是社会问题,同样是悲剧啊。
      
       不同的是什么呢? 不同的是司汤达擅于心理描写,他通过于连的内心发展来塑造于连的形象。而松本清张擅于推理,通过警察抽丝剥茧地调查塑造和贺英良的形象。一个直接描写,一个侧面烘托。一个自内而外地表达,顺理成章;一个自外而内的挖掘,原来如此。
      
       都是大师。
      
      
  •     原著本人没有看过,只是偶尔有机会看了电影版本,看完之后还是有些线索无法想明白。个人感觉电影版《砂器》中有些线索有点突兀,难以用逻辑来解释。比如火车上女人撒纸片,使人联想到凶手血衣。还有咋么把作曲家与凶手联系起来的!
  •     我最喜欢的松本清张的两本书是“点与线”和“砂器”,“点与线”偏推理,“砂器”偏剧情,也就是偏社会派。
      
      抛开最后大揭底时的震撼度欠缺,“砂器”剥丝抽茧式的写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人物的刻画也很传神到位。
      
      但是,呵呵,我还是要说,我是绝对的本格派拥护者,所以给4星吧
      
      女性读者推荐,社会派爱好者推荐,本格爱好者不推荐。
  •     我现在对这个食物非常好奇
      每次猪脚回家都要茶泡饭
      在东北地方,屋子外面飘着雪
      抖抖衣服上的雪花
      有妻子的唠叨
      有热腾腾的茶泡饭
      很温暖的赶脚啊
      突然觉得紧张的氛围木有了,满满都是泡饭的香味儿诶
      明年冬天特想尝尝茶泡饭
      虽然男猪脚都是扒几口就吃没了
      
  •     1、就社会派而言,看完松本清张,才彻底认定东野圭吾就是个扯。最简单的标准是:松本的冗长(有人称之为啰嗦)让我能安静下来慢慢读;东野的啰嗦只能让我便秘。读起来真心比松本前辈的细腻、含蓄(不露痕迹的批判)、平淡中流露的真实感和长篇累牍间依然能签住读者的运筹力,都差远了。他还是老老实实走本格路子好点。别老是两边都想就和但是两边不讨好的强。感觉东野的逻辑思维更好,但他的文笔真心驾驭不了——既没有阿佳沙克里斯蒂那种满篇对话依然精炼暗藏刀锋,又做不到松本这种看似平淡却真实生动,写谁像谁。老先生的文笔,太棒了!——我从来都坚决拒绝把“文笔”这个词用在东野的作品上。
      2、就推理小说而言,松本老前辈这书让人郁闷的是,太多的巧合。。。读这本书就像趴在今西刑警的脑子里,见他所见闻他所闻,慢慢一步一个脚印的往最后的真相去试探。可是可是,很多东西实在是。。。没有头绪的时候,身边一定有能提醒他的报纸、杂志、信件、甚至二手小散文;关键的女人自杀都要在他家旁边;哪里想不通了,身边唠嗑一定有人给出新线索。等等,贯穿始终。这一点看得很没脾气。确实,真正的案子需要漫长的时间细致的工作无数的精力投入,有心的警察也一定会把蛛丝马迹一直牢记,深藏脑海以至于一旦遇到可能的线索或提示就马上能够联系起来。但在这本书里,这些“巧合”“奇遇”“直觉”,已经有点像⋯⋯好比你可以梦想这辈子赶上个把回天上掉馅饼,但是天天指着这个填饱肚子就有点过了。
      3、最后对杀人方式的解释真现代!以至于一路跟下来的传统、守旧甚至闭塞感极不搭调。。。
      4、砂器,我想就像沙滩上的堡垒,再精致再厚实,潮水一来,灰飞烟灭。凶手所追寻的,也不过是这种脆弱的安全感。这才是最悲哀的。他用最恶毒的心意去揣测一个老警察暮年追寻美好回忆、圆自己失落之处的淳朴心意;他鄙视朋友的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违背原则,其实自己也在亲自履行着这一切。只是外表更鲜亮,而已。他们的创作,也就是他们所谓的成功事业,看似创新、鄙夷传统和古典,其实只是更锋芒的展示着他们自己的骄傲、虚伪和自私。
      真正的艺术家是为了艺术而牺牲其他的,而他们,是利用所谓的艺术去追求一切。
      5、联想起柯南《贝克街的亡灵》,实在不能理解日本人对“血统血脉”这玩意怎么能重视到如此程度?!似乎没有一个好出身(或者仅仅是正常/平凡人家的出身)这辈子什么才华都是虚幻什么成功都是泡影了?!
      变态的民族。
      6、总体这书还是很吸引人的,从凋亡的乡村到浮华都市,从最下层的穷苦农民到高官显贵之家,从最没有个性的普通人群到最具个性新锐艺术家,仿佛一卷相当立体的社会画卷。即使在可怜的刑警为了错误的线索而奔忙的时候,白描的笔触依然展现给人以丰富的信息去欣赏,去感叹。
  •     松本清张的大名我一直有所耳闻,作品也听说过一些,一直以来对于我这种看多了现代推理小说的人来说,松本清张那一代略显“古老”的推理小说,即使知道这是经典,心中还是会有一些抗拒。直到近来读了高木彬光的《刺青杀人事件》,让我对日系早期的推理小说的印象产生了一点改观。我对于推理小说的历史,发展等等,不甚了解,只能就书论书,来谈谈读完松本清张这本《砂器》之后的一点感想。
      
      我读过的推理小说也许不算很多,但也绝对算不上太少,岛田、东野、道尾秀介、麻耶雄嵩等等,都看过一些,跟这些比起来,《砂器》给人的印象则要中规中矩的多,更接近本格推理。小说开篇便是一起诡异的杀人事件,然后则是相关人物的登场,以及警察的侦察和推理。最后则是简短的谜底。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也是让人欲罢不能之处在于,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杀人事件,却有着极为复杂的内情,故事性很强。而且松本清张很会引诱读者,在这个长达十七章的小说中,每一章都会给读者一些线索,不断刺激读者的阅读欲,让人越读越感觉如同在品味一杯美酒,一口一口细细品味,直到最后一章,才能将这杯酒真正喝完,回味无穷。
      
      本书侧重于案情的进展和线索的分析和推理,反而对人物的描写有些削弱,虽然本书出场的人物很多,但很难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是主人公今西荣太郎也并无什么特点。对事件元凶和贺英良的描写也有些苍白,既然他是一个如此有心机,身世有如此复杂的人物,理应对其有侧重描写,尤其在他被捕之时,既然一笔带过,感觉如此聪明的人物应该不会如此苍白。反而对另一个人,评论家关川重雄的描写更为深刻,他也是我认为本书中最有性格特点的人,没有之一。松本清张着力刻画关川重雄,也许是为了误导读者,的确,他成功了,我被作者成功的误导,直到结局之前几章我还认为他才是凶手。但因此也似乎有一种不平衡感,真凶仿佛成了配角。而关川重雄被捕的时候,竟然也只有一笔带过,毫无正面描写,这让我有点小失望(一直期待今西与关川的正面交锋,可惜)。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罢了。
      
      关于书中的诡计,除了超声波杀人之外,无甚新奇。这起案件真正复杂之处在于人物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关系理清楚了,真相也就大白了。还有一点印象深刻的,就是今西荣太郎的“旅行”查案和“书信”查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吉敷竹史(《刺青杀人事件》的名侦探神津恭介让我想起了御手洗,可见各位前辈对岛田大神的影响非同小可)。
      
      最后,说说《砂器》这个书名。一开始也许很多人都会感觉书名很奇怪,我也深有此感。直到读完全书,再看到封面上的那句“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我才恍然大悟:所谓砂器,也许指的就是世人拥有的名利,只要他们背后的秘密曝光,这些名利就会像砂器被大雨冲掉一样,化为浮云。和贺英良如此、关川重雄不也是如此么?
      
      
      
  •      看了松本大人的《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后,对松本大人的作品有了一些期待并立刻翻出了这本名著拜读。
       也许是看惯了快节奏的推理著作,总觉得在阅读这本《砂器》时有一种被抻着的感觉。一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全面的铺张开来,像无数个线头,貌似交织在一起却越缠绕越复杂,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迷失了对全局的把握,将前后情节贯穿起来成了一件很费劲儿的事。
       不过还好作者很善良,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主人公今西自己的独白或是与吉村的交流进行线索的梳理,让像我这样不能够一口气看完全书的人可以跟上作者探寻的思路。
       如果让我个人来说,这本书并不能称之为特别精彩,推理的过程衔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尤其是主人公对线索的发掘过程相当冗长,而且大部分线索的发现都出自于近乎莫名其妙的偶然。这不禁让我忧虑得有多么丰富的联想和对不关联实物相互联系的捕捉能力才能完成这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落掉了任何一个线头,都不能编制出一张完整的网,更加不可能发下事实的真相。但同时也不得不说,作者对驾驭复杂情节的能力和整合资料的能力相当惊人,这样的千头万绪即便是根据基本情节构造倒推出的设计,也需要非常缜密的思维和耐心。
       总之,看完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感叹,但我也知道自己不能单纯地把这本书看成是推理故事书,能够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再度回味这本书,但也许再次看的时候能明白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
  •     如果怀着不过多计较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还是完全可以杀时间的 。
      
      可惜,本人是在苦熬到凌晨2点的时刻读到了结局,便不得不将一点点辛苦努力付出之后的失望付诸于文字。
      
      下面开始我凌乱的思绪吐槽。
      
      NO.1 先说书名《砂器》以及出现在封面上的关键语句“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说实话,纵观全文,(请容许我一点点眼大漏神的小疏忽的基础上),我实在不能解释“砂器”到底是个啥玩意,或者说它具体的隐喻以及在整个故事中所扮演的重要到来做整本书的题目的作用。426页的书页,竟然没有将它和故事的第一男主角的人生紧紧契合,只能让读者在读完之后感慨故事的同时去将他们晦涩地联系在一起。这同时也暴露了故事的另一个大的硬伤,主人公和贺英良凄惨的童年生活以及其人生经历所折射的意义远没有敲击到观众的感情G点,这样,自然无法立即将这万恶的杀人凶手去替换成那个搞着砂器的孤独小孩。
      
      NO.2故作聪明声东击西。
      
      这是我要说的重点!
      
      我直到此刻也无法原谅作者花大半本书的重墨去着色关川重雄到最后却以一句‘出于竞争心理,内心深处一直对和贺怀有不满’而扼杀了所有关川的风头。松本大叔你最后这样搞关川干嘛从一开始就故作聪明的声东击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他的东北口音,强调他神秘兮兮地像地鼠一样躲着邻居逼着三浦惠美子不断搬家,强调他在泡着惠美子的同时好像还爱着另一个女人,强调他也会文艺地仰望星空等等细节,这些除了让我们不断怀疑关川还能干嘛?!可最后,只是一句话,这个人物前面如此多精彩的铺垫和强烈的神秘欲望统统嘎然而止。(MD,天知道我多喜欢这个角色。连个给观众谢幕的机会都不给就被如此无情地龙套了。——靠!)
      
      NO.3 关于爱情
      我是个现代人。从一开始看到关川和和贺针锋相对的样子,本人确实邪恶了一把,以为松本叔要娓娓道来一段因禁忌恋情而伸展开的犯案集。我不光是邪恶错了,我还把关川看重了。更把他们的爱情想得太过神秘和美好。
      惠美子和里枝子两个为爱牺牲的女人只出现了几句台词,却折射出了一束难见的干净曙光照亮我的心。惠美子对关川是细如流水,难以难舍的爱,关川从头至尾都没有对这份爱情表现出一个男人该有的责任。可又隐隐透出一股难舍的依赖,他真爱惠美子吗?我的答案是他爱的人另有其人,是一个与惠美子神似而他又无法厮守的女人。请允许我性情多疑,因为松本大叔实在放了好多线索,譬如通过关川的保姆的口述,明明提到了有一个类似于情人的女人已经一个月未来电,而那正是里枝子自杀前后。再往前推,死心塌地的惠美子作为当事人也发出过同样的疑问,总觉得您心里好像还有另外一个这样的人呢。此外还有关川仰望星空,会看星象,还因为被识别了东北口音而不高兴等等罪证都是一个过往神秘故事等待被发掘的前兆,按本人逻辑猜测——果真他心里藏着一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初恋恰恰是死恋着和贺不放的里枝子,那这份不满和妒忌也来的更合情合理。事实上不仅没有类似桥段,还没有收笔地在惠美子连同孩子死后的夜晚,安排了关川独自一人行走在岔路,落寞地对着弹子站玩游戏的桥段。‘从侧面望去,脸上这种落寞的表情跟这位男子汉很不相称。’,这样一个连侧影都承载着故事性的男人所散发出来的吸引力远在和贺之上,可惜,这男人不仅没被重而且还是做出了要求一直不满的对头来帮忙打掉自己孩子的蠢事,并不惜以此转变笔锋,恭维和贺。如此没脑子没骨气没劲的事情怎能与之前桀骜无情的关川不矛盾?
      
      困了,先哄妹妹睡觉。
  •     因为日剧很有名 所以久仰这本书的大名 不过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时间看这部电视剧,两个月前利用出差空闲索性看了这本《砂器》,通篇小说一气呵成,确实是一部相当吸引人的作品,撇开推理细节不谈,剧情的悬疑性和对社会、人格的描述就已经非常够吸引人了,结果只用了3天就啃完了这部书,最后的结论是非常的好看!在推理方面,除了书中男猪脚警察大叔24小时任何行为都可以找到破案材料的神技能有些夸张外(和名侦探柯南一样神。。。= =),整本书通篇还是非常有条理和让人信服的。。。
      本书对人性的描述更加可圈可点,和贺英良作为高端人群的自傲和自身的劣根性形成鲜明的对比;重雄对情妇的心狠手辣和情妇的痴情形成的发差;警察大叔身心的疲惫、困惑和对案件深深的执着。。。叹服松本清张不愧是社会派的大家。另外松本大师的知识量也达到的鬼畜的境界,经常在情节中穿插着各种各行各业的冷门小知识,让读者丝毫不感到乏味。
  •     大师不愧为大师。很喜欢这本书的风格,不愠不火、剥茧抽丝的今西,也许有些人可能会不喜欢松本清张这种老派风格,嫌弃案情不够紧张刺激,而这恰恰是我喜欢的,日本风格味很浓,那种仔细、坚持、百折不挠的人性,同时可以体会日本社会的众生相。那种稀罕的杀人手段反而并不重要。不错,是我的菜,喜欢,继续拜读他的其它作品。
  •     故事当然经典,不过没有零的焦点那么打动我。推理一步一步很扎实的进行。但是没有我感兴趣的元素,所以并不是特别的打动我。不喜欢那几个“年轻人”。那些所谓艺术家。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批判否定当前的一切。特别是那个评论家,感觉很装逼。虚伪!为了现实的利益还不是向现实妥协了?所以他们的境遇也没引起我的共鸣。还有音乐家和他的未婚妻,感觉假的不得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立场完全站在了警察这边。
      
  •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正好读完松本老爷子的《点与线》和《黑色笔记》,心中涌现出了无限的崇敬之情,于是当再一次来到图书馆借书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我抛弃了偶像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毅然选择了这本“众心捧月”的《砂器》,然后我后悔了。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在读的时候我不断地推翻自己,不断地重新认识老爷子。
      其实作为一个推理小说的菜鸟级读者,我很少会对一本书产生多大的感想,通常是囫囵吞枣一样地读。边读边推理这种耗费脑细胞的事儿更不要奢望了。我只是下意识地对某个人产生某些想法罢了。所以,于是,老爷子的八哥十分成功地误导了我一次又一次。
      最大的八哥绝对是关川君!!!我可是从见到他第一眼就深信他是幕后BOSS啊!!!一直到真正的BOSS被捕前我都是这么深信着的啊!!!老爷子也是这么给线索的啊!!!可是我是多么地单纯啊!!!!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啊!!后来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了下来,无比愤怒地认为老爷子绝对是想为关川君写番外篇的!!他一定是邪恶地在做广告!!!!!!
      其他的八哥,说实话我忘得差不多了T T。
      和贺的杀人武器未免太!!!连东野大叔在写伽利略的时候都知道要对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对超声波有反应做一下解释!!!!和贺您是有超能力吗!!您家的保姆也是有超能力吗!!!
      还有,为什么和贺杀了关川的孩子和女人关川要在他面前抬不起头来!!!!!
      还有还有!!!!!!!!和贺明明长了一张路人甲的脸,为什么非要在最后一秒晋升成为主角?!!!
      真的是充满了八哥,太欢乐了!!!!!!
  •     寂寞的小孩孤独的在海滩边堆作砂器,大雨不期而至就在砂器初成之时
      
      写在封面的一句话,看完全书方能理解为何取名为小说只字未提的《砂器》。而人生无常也许正是松本老师写这本小说的主题。
      
      对凶手和贺英良的评价一般只用两种,一种认为他凶暴残忍,而另一种则更偏向于同情。而我更愿意去讨论下“新艺术团”这一贯穿全文的团体。明显新艺术团代表人物有二,凶手嫌疑人关川正雄和前半段比较酱油的和贺英良。
      
      从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和贺英良是个三道两面的人,在朋友和女友面前贬低老一辈,说要打破旧思想,而在实际上却相当依仗未来的丈人,生怕自己的身世影响到自己的这门婚事和前途。
      
      但反过来看关川正雄,文中正面叙述过的人物,不难发现他本质和和贺英良一样,且隐藏的更深。当然松本老师应该也是想通过关川和他情人间的纠葛来从侧面表现出里志子和和贺英良的悲剧关系。关川正雄对与情人间的关系的敏感程度相当之高,以至于为了几次小意外而频繁搬家。对于一个立志要粉碎旧思想的人而言为何如此惧怕自己和酒吧女郎的事被暴露?为何情人怀孕后即使有生命危险也要把情人骗到和贺家做流产?一切还是因为他摆脱不了旧思想。关川是如此的可悲,当抓住和贺尾巴时发表了掷地有声的批评,而当最后自己反过来被和贺牵制的时候,态度的急转弯令人不得不为之冷笑两声。
      
      可见追名逐利的世俗心态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的呈现,以至于和贺来不及多想就杀死了和自己几乎没有关系的热心老人...其实和贺完全可以赖账赖过去,但也许他心虚了,他害怕了。只要老人活着,就代表有人知道他的过去,已经几乎被他抹去的过去。
      
      虽是好书,但小说中仍有不少硬伤让人无法理解或作者没有交代清楚。
      
      1.关川为何有关东口音,还那么怕被发现(出租车上)
      2.关川为何那么害怕刑警,当知道情人房东的哥哥是刑警就急忙搬家,还办两次...刑警又不是狗仔队
      3.关川为何叫和贺帮他情人做流产...不但在和贺那里就下把柄,而且又没质量保证...难道是因为把情人骗到和贺家好骗??
      4.今西很多猜想都来自于巧合赋予的灵感,各种杂志,各种场景,不是太爽
      5.三木眼力惊人,记忆力堪称神器,什么人都敢认,还特意跑到东京,万一认错了岂不是傻了?
      
      总体来讲是本好书,但对和贺小时候经历的描写不够充足,虽然可以想象出和贺小时候受过的苦难和艰辛,但还是造不成情感上太大的冲击。作者为了制造假象而着重描写了关川,但实际上看到一半,我就怀疑发现了问题...一度以为是和贺和关川的协同作案,但最后证明我错了
      
      
  •     本来觉得岛田不科学,现在才发现和松本清张比起来,岛田简直是内服!各种嫌疑人出现在主角旁边。。。。。各种高端杀人方法。。。。。各种巧合。。。。。。各种证人神记忆力记得五个月前招待的客人看完电影回来的时间。。。。
  •     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 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
      
      看到这句话,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叫做砂器。
      
      看完后还是觉得后悔,后悔自己当时怎么没有仔细的想想,可是书在手中,就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完。
  •     找了几个版本都没能找到完整的,最后只能前半段看小说,后半段看剧本地勉强拼凑。结果看完之后,除了知道了凶手和动机,却对于犯案手法莫名其妙,很多地方都没有交代清楚;而对于侦破过程,又有太多过分的巧合。
      
      有豆油说松本清张贵为一代宗师,其作品却已经被后来居上的东野和岛田等人超越,我也觉得确实如此。相比较而言,我还确实更喜欢东野、岛田之辈的新本格派,线索清晰,悬念迭起。松本大师的作品,好比这部《砂器》就,鄙人觉得更适合拍电影般陈述渲染,却不适合喜欢推理的仔细推敲。就权且当它是一本故事书吧。
  •     勿在浮沙筑高台。一个人的努力必须建立在温婉有良知的基础上的,否则就有望成为恶魔的化身。
      砂器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这点,这本书的线索在警察不断的追索之下,逐渐探明,我在看此书时,之前看过宫部美雪的《火车》,发觉被誉为“松本清张的女儿”的宫部美雪的《火车》和《砂器》的写作方法如出一辙,都是警察不断的追索,一个个的线索,然后动身前往,往往此路不通,或者南辕北辙,但是在此路不通和南辕北辙之后,最终乃获得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的结果。从时间上看我是先读的火车,再读的砂器,两本书真的是写作手法很像,不知是谁学习了谁的风格。
      总之,松本的书确实如老酒,需要慢慢细饮。松本的书我还读过《点与线》《兽之道》,加上这本《砂器》共计读过3本,都非常好看。
      这本书也极力推荐,剧透坚决不搞,内容详情必须 皆さん自己去读吧。
      いろいろ 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
  •     最开始是怀着非常珍贵的心情,每天睡前读一章的进度来读本书。
      后来,到了第五章,实在是忍不住了,一个晚上看完了剩下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作感想---功夫在案情外。
      
      作为一个休闲读者,既不是研究推理小说,也不纠结什么文学理论。只是单单去读本书,我感觉,这是一本能吸引你不断往下看的书。
      
      松本清张的作品,我只读过本书和点与线+零的焦点(合集)。可能因为智商原因,点与线到现在还没有读完,但是单单一本《零的焦点》,让我深感松本清张不愧是大家。
      
      简单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两本书在我的眼中,和一般的推理小说不一样
      (虽然还是个菜鸟,但也拜读过不少推理小说了,感觉近几年中国的推理小说出版达到一个高峰,才让我得以能够读到许多名家名作,深感幸福,虽然严格来说只有四年阅读推理小说的程度,但我已经深深爱上它们)。
      
      
      让我不喜欢的推理小说有这么些特点:或是全部在描写案情和周遭环境,让你读来有点头大(比如校长宿舍谋杀案),或是卖弄文笔令读者像在看文学作品而失去阅读推理小说的愉悦,或是让侦探如耍帅一般故弄玄虚成了侦探或作者的偶像剧场(不知道黑死馆杀人事件算不算= =)
      
      而那些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侦探小说呢,她们或是案件扑朔迷离,人物性格饱满真实,或者诡计独到令人意想不到,描述都很清晰得体,节奏合适,详略得当,阅读起来比较流畅。例子就不举了,不胜枚举啊。
      
      而本书却和这些都不一样。从我的眼中看来,它不像是一本推理小说,更像是一部社会剧场,世间百态皆在其中。
      
      作者一开始就把案子和嫌疑人列了出来,吸引大家猜测神秘行凶人的身份。而之后的章节,却突然换了个场景,看似毫无关系的情节开始展开。而这与主线的案情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将两批完全不同的人(新艺术团和今西等)通过一些事情联系到了一起,让人忍不住好奇他们之间的关系。吸引人们继续追连载。
      
      
      再来是文字描写的细腻与真实。比如说警察之间,今西和妻子之间,这些互动的描写都很细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宛如一个剧场,在读者面前上演着一幕幕生活化的戏剧。
      
      卡壳了,暂时搁笔。><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感想,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详细的书评,不当之处绝对举目皆是,如果哪位豆友看到了,还请不吝多多指教!!
      
      
  •     通篇都没有出现的“砂器”,应该指的是隐瞒出身的凶手苦心期望、并即将得到的名望、富贵和荣耀。它们就像泥沙做成得一样脆弱,一场雨就能冲塌。而这场雨就是三木的意外来访。
      “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并称世界三大推理大师”、“如果没有松本清张,东野圭吾将是日本推理第一人”——恕我不能同意。把他称作社会派推理的宗师更准确一些。松本对日本战后的时代烙印,社会变革给人性带来的冲击等描写,很见功力,但是即使是巅峰作《砂器》,也仍然存在如鲠在喉的硬伤,无法忽略。
  •     冲着松本清张的名字去的,这是我读他的第一本书,还有一本《点与线》在静静地等着。故事前半部分叙述得很慢,给我的感觉是,隐约猜到凶手是谁,但又非常不确定,面对真相始终隔了层纱,也许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吧?凶手的第二,三宗杀人,是用了高科技手段,貌似对读者不太公平。凶手为了自己现有的社会地位,不惜杀死自己曾经的恩人,丑陋的人性啊
  •     本来对反映人性的社会派就读得少,看太多的本格想换换口味,再加上有人推荐松本大师就选了这本砂器,看的过程中,明显的感觉节奏慢,但不影响阅读,只是觉得有些情节的设计有点勉强,比如与那几个人在火车站的相遇。还行吧,这种小说很适合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还想已经拍过了),没有太大的惊喜与回味,下次试试点与线。
  •     虽然没有阿婆的逻辑性那么缜密,案情那么没漏洞,但是只凭“平民英雄”的塑造这点,松本大大就已经足够开创先河了。世上哪有那么多波罗、福尔摩斯、梅森啊,真正的英雄就是那些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有家庭(不像其他的神探都是鳏寡孤独),有烦恼,偶尔有牢骚,会寂寞,懂事故,破不了案时会郁闷,没有罪犯那么狡猾等等。可是他们任劳任怨,勇往直前,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也坚信着自己的信念,他们,只比平常人多了一份坚持。
      
      松本大大一直向我们证明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轴人。”
  •     嗜睡如命的我,居然在凌晨5点半醒来,将临睡前没读完的几十页全部看完之后,才又接着睡回笼觉。
      
      松本清张与柯南道尔,阿婆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家。但松本不同于二者之处在于,他开创的是社会推理小说的先河,而不是仅仅着眼于逻辑推理能力。社会推理在于反映犯罪的社会因素。
      
      这本书名为砂器,来源于封面一段话“一个孤独的孩子,在无人的海边堆着砂器,在将成之际,突然而至的浪花将之毁于一旦”(大致意思如此)。悲凉若斯!书中的和贺苦心经营的自己的“砂器”:事业、地位以及显赫的婚姻,但是当一切成就可能因为某人的到来而揭开他卑微的出身和过去时,他选择了消灭某人,套用古龙的一句话:只有死人才会保守秘密。One lie leads to ten another lies。杀人也是如此。不过,浪花的力量却不是区区凡人可以抵挡,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书中描写的众生相,尤其是所谓的“新艺术家精英”们,打着摧毁传统,树立艺术新规范的旗号,其实仍然是在名利的圈子里打转和勾心斗角,利用女性的盲目崇拜与纯真满足私欲和掩盖犯罪。当女性成为他们成名道路上的绊脚石时,也会被他们毫不留恋地一脚踢开。
      
      作为主角的今西警官,相当敬业,敬业到可爱。与“俏皮”的波洛,严谨的福尔摩斯相比,今西具有鲜明的日本人的一板一眼。书中展现的60年代日本的风貌,是一个正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国家,与今天的中国何其相似。
  •     这本书我认为是松本清张写得最好的一本。首先他的艺术手法高于其他作品,每一起谋杀案的背后都有一个混杂着血与泪的、难以倾诉的故事,每一个关键人物的死都伴随着心底发出的一阵恨意与慨叹。其次,他的主线和暗线虽然是交错描写,却使人读来条理清晰,尤其是在主线故事有些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暗线一个突然的转折是人顿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这本书对于人性阴暗面的描写也值得一提,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测一个人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什么反应,有何举措,这就是的小说主人公在最后一刻揭开面纱之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谓的“理由”是多么使人愤恨,却又博得了同情。他让我们觉得他是多么真实的一个人啊,一个活生生存在的人,他的人性里有某种东西和我们如此相近,这本书就是这样反映社会的。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