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

出版时间:2003-04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作者:虹影  页数:242  字数:1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饥饿的女儿》贯穿的特点是坦率诚挚,不隐不瞒。《饥饿的女儿》最成功之处,在于其情感不外溢的叙述风格。书中有议论,甚至点到哲理,但是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而死神实际地到来,没有使生命低贱,反而使生命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

虹影
1962年生于重庆
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代表作有《孔雀的叫喊》、《阿难》、《饥饿的女儿》、《K》、《女人有行》、诗集《鱼教会鱼歌唱》等。
曾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中国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关新诗奖、纽约《特尔菲卡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饥饿的女儿》——个使人难以安枕的故事附录:虹影主要创作年表虹影获奖情况一览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饥饿的女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饥饿的女儿》是我近两年来读过最喜欢的文学类书籍。写作风作与作者的经历结合的很完美。
  •   没看过《饥饿的女儿》之前,我以为只有万恶的旧社会才会人吃人,人咬人......我没经历过恐怖的三年,没去过四川,可我完全能想象到人们饥饿的神情,真是太恐怖,太写实了,应该是禁书吧!
  •   这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仅用了3天。看完之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被定格了的吧。所以,没有人得到幸福,每个人的接收方式也不一样---或张扬,或隐忍,或放弃,或挣扎。然而,毕竟是一个时代,最终还是难以逃脱。没有人有权利评价什么,也没有办法去说什么。没有对错,也许也没有幸福和不幸之分。那么的波澜壮阔,都在作者平静的表述中展现,也因此显得那么自然。是本好书。
  •   反复读,每次都被感动进骨髓爱虹影,因为这是一个用心写作的女人,可爱的女人!她的每本书,都值得你我收藏.如此好作家,是读者的福.
  •   这是虹影的自传体小说,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而写.她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曾看过一年的心理医生,而且自杀过,写作过程她根本不能够坚持下去,写得非常艰难,每天只能写一,两千字.写完这部小说,等于重新经历过一遍地狱.就让我们在读它的时候,跟着她一起体验她的内心世界吧!
  •   虹影的作品看过多部,还是这部感觉比较真实,是不是有点传记的成分在里头?其他的小说比如上海王,上海魔术师,比较天马行空,虽然情节亦不错。但感觉就没有这本那么好!!
  •   这是我看过的虹影作品中最好的一本.平静地描述,却有真实的震撼.
  •   如果你是重庆人,如果你是重庆南岸的人,如果你是居住在重庆南岸玄坛庙附近的人,那么这本书非常非常值得你看看!!!
  •   先说书到货及时,服务好!小说文笔通顺,文学水平一般。由于还没看完。不好多评。谢谢!
  •   很早以前就读过这本书.为它感动.现在买来是为了收藏,再阅读.就连不喜欢小说的老公也说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   其实这本书才更能精确的描绘出那个时代,和作者的心路历程
  •   我对书的占有欲非常强。借别人的书,看过了非常喜欢然后就会买一本珍藏这本“饥饿的女儿”讲的是我的故乡——重庆书中的很多景物都历历在目
  •   那些时光,那些人,那些事。时过境迁后,只剩下淡淡的忧伤。饥饿源于爱,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爱便是一切。这是虹影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还算值得一读,文字还是比较有韵味的。
  •   这是我看过的虹影最棒的小说。作者在说“我”的故事,但始终是冷静得不能在冷静的笔调在叙述故事,似乎游离在故事之外,却丝毫不减弱故事的震撼力。它是我最想推荐给朋友的小说之一,所以买来做收藏。
  •   还是比较喜欢这本书,尤其是她写到后面,很感人。
  •   该死的当当网,你最好快点解决这个问题!昨天我拿到<<饥饿的女儿>这本书,质量差我就不说了,无耻地是中间竟然少了十几页!该死的当当网!我要研究这本书的!竟然给我这样一本不全的书,从62页直接到77页!后面的还没看呢!要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当当网后果自负!
  •      说实话我真看不出这本书哪里好了,评分虚高不说,请看看后续作品《好儿女花》,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好么。好像一个行动不便 的老人喝脑白金一下子喝的生龙活虎。
      
       主人公六六从一出生就和饥饿产生了不解之缘。全家8口人就挤在不足20平米的正屋和阁楼中。6个孩子睡在不足10平米的阁楼里,随着生长发育,空间越来越小,贫困交加,贫困意味着吃不饱饭,“饥饿”一词则源自于此。
      
       进而主人公又开始阐述自己对感情的饥渴,开始暴露出作品的短处。如果说物质的贫穷折射出那时社会的百态,一切似乎还可以理解。可是六六私人情感的揭露更像是一种无理的指摘。
      
       六六在开篇就指责母亲对自己严苛,父亲冷漠。但从读者角度看,养父生母难道不够爱她么?六六的养父能够不计前嫌自带绿帽把她拉扯大,至少尽到了现在男人也难以尽到的责任。而且养父的爱更倾向于一种沉默深沉的爱,我还清晰地记得生日时肉包子和六六吐虫子的片段。善良的养父一眼识穿了六六善意的谎言,为怕女儿被取消亲自守在屋外让女儿吐虫。这等心思细腻岂是一句冷漠就可概括?恐怕连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描写中充满了矛盾,内心挣扎。母亲和生父放弃远走高飞,再苦再累也要把六六拉扯长大。反观六六,真是不知好歹,最近看了李娜的自传,虽然人家家庭条件也不好,母亲后来还改嫁,但是人家从小就那么理解,那么懂事。果然应该天降闪电,把矫情的文艺小清新给劈死。
      
       最后再说六六的感情。我都不好意思吐槽了。那哪是爱啊,那就是两个孤独症者互相取暖,聊以慰藉。这种小女孩儿的思春也能叫爱了。最可悲的是六六从历史老师身上汲取了力量,历史老师忧郁自杀。
      
       整片文章完全败给了小姑娘的任性自私,虽然零星可以窥见六六醒悟的态度,但是我想说这真是一部大饥荒年代的青春言情剧。
  •     一本包装算不上精美,甚至是我一直有点排斥的黑色调占了主旋律,出于没听过作者,没见过这样的书,没有丝毫先入为主的喜好,之前看书都是别人介绍是本好书,要去让这本书浸润自己才去看的。而这本书,是在一个刻意要克制自己情绪的时间里,随意翻看,本质的区别是,这本毫无概念的书,突破了所有要看一本书的感觉和思路。
      
      《饥饿的女儿》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读的过程,感觉到的是作者冷眼旁观的清醒,写自己的事情,怎么能什么内容的事情都控制的这么有分寸。70年代末的大时代背景,人们被右派、资本主义……极左极右的大风大浪,还有计划经济的拮据,社会流动性的局限,似乎是整个人性的善恶都被泯灭了,人和动物的区别是克服食欲和性欲,但这个时代,私密性谈不上,温饱谈不上,人格更谈不上,所有欲望都是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她是家里的老六,养父是一名海员,出海生病未归,也生死未卜。34岁的母亲一个人抚养五个孩子,干着男人的活,不计较力气和白眼,还是不能保证孩子的肚子,一次得到一位家境较好的24岁年轻小伙子的帮助,生活中多了阳光,多了希望,多了一个男人的赞美,还能在夸奖之下想起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原来还是一副美丽的脸庞,还有青春的痕迹,拥抱或者人和人之间的鼓励、赞美、肯定是神奇的力量,这个时候她忘记了自己有个未归的丈夫,有五个孩子在养,有的是人性之间最原始的力量,有了她们的第六个孩子,是在食物饥饿和性饥饿的前提上,出生的孩子。她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母亲如何不情愿,如何不想留住她的生命,体力活、生病……她还是日渐长大,直至出生。
      
      后来是和养父及哥哥姐姐妈妈一起生活,这个年轻美丽的妈妈,似乎不再知道照镜子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个家的生计变成生活的主旋律。
      
      令我感动的是这位生父的无私,24岁的年月里,认识一个单独抚养孩子的母亲,出于同情,出于爱心,帮助了她。后来帮她做头发、染头发,我想是在这个母亲看见自己美丽了,那个瞬间迸发的愉悦感情感染了他,让他们最初的相扶变成了相爱。
      
      在变成孩子未成人之前都不能见面的生父之后,从来只是在远处看看女儿,无论自己怎样的处境,也无关心爱的女人怎样的冷漠态度,不管遭受的困境,不管家人的埋怨和不解,他始终坚持每月18元的抚养费,在1962年开始的每月18元的抚养费,坚持18年。很多时候,这18元成为拯救这一家八口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这样一个家境较为优越的人,知道在这个时代染头发、扮美的年轻人,因为这18元,不舍得坐班车,下班了去掏粪,自己担粪,需要多么大的支撑,需要承受怎样的苦楚呢!?活着……
      
      18岁这年的生日,知道了一直悄悄尾随自己的那个人是生父,知道自己是个私生女,知道自己是在哥哥姐姐认为自己抢了他们饭食的环境下生长,选择离家出走。我想,她是带着一腔无法宣泄的愤懑去过活的,她放纵自己的生活,她去参加各种派对,追求心里解放和行为解放,但是能挣脱束缚自己的私生女和18年来遭受哥哥姐姐挤兑,接受养父一直保持距离的似有似无的爱么,她一直是饥饿的,饥饿的肚子,饥饿的感情。这种情绪一时是挣脱不了,在书中再一次血淋淋地把这些伤口呈现出来,再次向众多读者坦承自己的过往,是怎样的勇气和惨烈。
      
      
  •      很早就跟自己说,要养成写书评的习惯,以此避免沦落与潦倒。
       可能自己心底最希望看到的是流浪中的虹影,二十七八,韶华正茂,兼备着年轻女性的轻柔,又透露着成熟女人的魅力。当然,这一切都成为她笔下那个十八岁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气质的少女。
       一开始很难想象,原来,在那个年代,有那么一家人,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复杂又趋于简单,惊奇又理所当然。然后才发现,自己的生活轨迹原来那么的单一,我们错失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以为高枕无忧,顺风顺水,可是,总会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回忆往事,记下的可能只是为数不多的敢爱敢恨,剩下的只有寻常理短。
       我大概已经忘记了故事中的许多细节,我只知道,有那么一个重庆女人,不甘于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独自跑到城中,做着最苦的工作,仍不屈于工头的淫威,又在拔开乌云后遇见自己的心仪之人,而后又为了自身的尊严放弃了锦衣玉食,做最苦的工作,一个人扛着所有的生活,敢作敢当,这是地道的重庆妹子,敢爱敢恨,不怕困苦。
       身在重庆,如何能不感同身受呢,自己不就是因为一个重庆女孩来到了这里吗?不就是因为崇尚着这里的天性吗?
       很佩服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回忆里虽记不起母亲年轻的模样,也一再的表示对母亲的不依赖,但是她的文字却早已将母亲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缅怀她的母亲,带着作者最大的尊重。就连书名,不也是以女儿为名,纪念母亲的吗?
       我不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谈论本书的意义所在,我只知道,她只是给我们大家讲了个故事,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故事,让我们感同身受。
       而看完整本书后,留在脑海里最深的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作者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结交各地朋友,一起觥筹交错、莺歌漫舞的场景。没错,听着橄榄树,再次听到作者的声音: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      苦难悲剧为主题最令人记忆犹新,她以坦诚率直的方式将六十年代人的成长呈现了出来,非常真实和质朴的再现了那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其中主人公六六的苦难生活一浪接着一浪,饥饿的年代、私生子色身份、人性的弱点、爱情、文学、诗歌死亡等等扑面而来。
       不同的出走和追寻,并没有带来大团圆的结局,苦难永远跟随着这些人物,大部分人最终都选择了通过死亡来救赎。也有一些通过残酷的现实或者历史中洗尽铅华,让心平静下来,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救赎充满了苍凉和无奈。
  •       2004年,我与一群年轻而又充满激情的人,一起编织着梦想。
      
        也是在那一年,我知道了虹影这个人,知道了《饥饿的女儿》这本书。然而,多年来,却从未打开来读。
      
        只不过是在博客盛行其道的时候,关注的虹影。在看过几篇她的文章后,喜欢上了她的文字。然而博客中国的运行可谓状况百出,没过几年,多数人便移居到新浪、搜狐,我却依旧故守阵地。可是最终博客中国在一次升级中将我的博文全部弄得不知所终,从此再也没了留恋之心。此时,我读严歌苓的东西更多一些,而虹影渐渐淡出了视线。
      
        直到7月的某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诱使我打开了《饥饿的女儿》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这个故事有着触动心弦的吸引力,它吸引着我跟着文字读下去,急切地想知道主人公的命运。
      
        野猫溪副巷,6号院,挤着13户人家。
      
        其中一间十平米的小屋,便是六六的家。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六六挤在这个狭小的屋子里。幸好还有一间阁楼,可以盛放六六的欲望、杂念与私心。可是,即便是这小小的阁楼也不能让六六独占,平时,她与四姐、四姐的男朋友住在一起,中间只隔一张布帘子。深夜,时常被做爱的动静与呻吟声惊扰。有时,大姐回来,还要和她分享一张床。
      
        十八岁的姑娘心中或多或少都揣着几个秘密,更有懵懂爱情的执念与期盼,六六也不例外。
      
        六六是个狂野的少女,喜欢她的历史老师,虽然清楚历史老师对自己不过是引诱,借此来发泄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人生的恐惧。然而六六对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情人却爱得那样执着,主动跑去见想念已久的历史老师,并将自己的身体呈上。
      
        十八岁是走向成人的一个标志,虽然这时候我们的身体里还残留着青春期的叛逆、欲望、挣扎。
      
        六六本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是她从小就明白的事情。三年大灾荒,每个人都想从别人碗里夺来一粒米,以使自己活下去。她却在这个时候降临,给这个饥饿的家庭带来了太多的麻烦。
      
        十八岁这一年,六六比他人一生经历的事情还要多还要复杂。
      
        梅毒、私生子、初恋、生父、情人、死亡、亲情淡漠、世情凉薄……太多事情的出现坚定了六六出走的决心。
      
        在这个家庭里,六六感受最多的并浊温情,而是冷漠。曾经她对这份冷漠感到疑惑,然而当她揭开身世之谜后,再多的冷漠都不觉为奇。虽然生父每月寄来的18块钱,并没有被她一个人享用,而是用于一个家庭的开支,这依旧不能改变哥哥姐姐甚至母亲对好怕嘲讽与冷漠。甚至于,每个人都没有提过这18块钱。
      
        母亲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三个男人。
      
        第一个男人,母亲没有选择权,当女工攀上袍哥,不知道成为多少人羡慕的对象。然而背后的付出,却让母亲负担不起,从而坚定地带着一岁多的女儿逃离。
      
        第二个男人,只不是一个需要女人来洗衣做饭生孩子,一个需要男人有个避风港,从此不再受他人所扰。
      
        第三个男人,才是她真正的爱人,也是她这一生真正经历过的爱情。然而,在爱情与家庭面前,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家庭。在面对孩子那双充满质疑与鄙视的眼睛时,爱情成了昂贵的奢侈品,可有可无。即便母亲舍弃了爱情,依旧负担着抚养儿女的责任,可是六六的到来依旧没能让她与六六在这个家庭获得尊严。
      
        或许是人生经历不同,或许是六六正因为认清了这一点,在得知怀孕后,毅然走上了冰冷的手术台,或许这也是时代的必然。
      
        这是一部平淡的家庭生活,却处处充满了尖锐的矛盾,无论是人与人的矛盾,还是人与社会的矛盾,都让人不忍再回忆那惨不忍睹的岁月。
      
        六六最终的出走可以说是命运的必然,也可以说是时代步伐所造就的,虽然她没有娜拉出走带来的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可究其原因这是六六向命运抗争的必然结果。
      
        有人或许因为《饥饿的女儿》而爱上重庆这个城市,有人或许从而讨厌这个城市,因为《饥饿的女儿》中揭露了重庆太多的阴暗面。无论哪一种,都是时代留给我们的伤疤,揭或不揭,它曾经都阵痛过。
      
  •     又是一个晚上,我坐在电脑前,听着窗外的车流声,厨房的吵菜声,人的交谈声,又陷入“虹影到底是怎么与姐姐共享丈夫的”。它真的像个梦魇,在我的心中永远也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别说“一夫多妻”,就算男人偶尔醉酒后或者有什么特殊情况风流一下,我想,我心里就完全接受不了。
      就像虹影的朋友讲的“作为读者,这是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作为你的朋友,那我的心都读碎了”。看完《好儿女花》,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条影影绰绰的线。她是私生女,小时受尽伤痛,却是无所畏惧,故意将男朋友带回家气母亲,与历史老师发生性关系,怀孕流产,文学青年,游荡全中国,随时随地做爱。就像90年代的青年先锋,一切都不在意,一切都随心所欲。
      后来,看了她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后,才发现,原来,她一直都在寻找爱。她在自己家中,总感觉像客人,爸妈不包容也不责备,哥哥姐姐不喜欢。她想做乖乖女,给母亲端水洗脸,抢着抱大姐的女儿,却总是换不来关爱。她不敢和哥哥姐姐吵,公众场合不敢讲话,唯一能听她絮絮叨叨的只有历史老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对家里每个人都失去了信任,她想离开家,甘愿付出任何代价。
      我一直不敢想象这样的场景,母亲怀孕期间哭伤了眼,文革时被强暴,用身体救别人,大姐次次吵闹着要离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一趟一趟搬走,四姐刚烈,割腕差点手掌不保,为母亲治丧期间,兄弟姐妹还吵吵嚷嚷钱的事儿。
      后来,我想,母亲改嫁,私生女,姐妹共侍一夫,或许并不是特别不寻常的事。新闻上,不是经常有什么女子前男友、前夫殴打现男友,陷入四角恋之类的嘛。但悲痛就悲痛在,虹影是作家,是比常人敏锐数十倍的作家。她一次又一次在这苦难中侥幸生存下来,这种心灵上的苦痛还无法诉说,一旦喷涌,就是不顾一切。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她18岁奔入历史老师的怀抱,29岁,又找到了父亲般的丈夫。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应该算得上幸福吧。不可能再有吃不饱的记忆,房子面积纵算不宽敞,也绝对算不上太狭窄。私生子越来越不用承受歧视的眼神,未婚而孕更是被普遍接受成了常态。我们除了担心经济上的纷扰,已经不太可能接受大的政治动荡。我们应该要庆幸吧!最起码,因贫穷造成的悲剧已经越来越少了!
  •     重庆城市贫民的女儿六六,在贫穷饥饿屈辱和缺少温情的环境里成长。在她十八岁生日的前后,传奇而又如梦魇般的事件接踵而来:母亲三次嫁人的历史,大姐、自己和别的兄弟姐妹各有生父,自己是私生女,生父在18岁生日那天突然出现,暗淡日子里唯一的寄托历史老师在和自己上床后自杀了……六六考上了远方一所学校后永别了家乡,过着漂泊放荡的生活,希望能够忘记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家乡自己不爱的亲人,却总在梦里又回到那里。出国之前,她又回到家乡见到了衰老的父母,在生父坟墓前,她哭了,原谅了亲人,也悔恨了自己的不原谅。
      由于看过虹影的《K》并且不喜欢那种造作,所以看此书时是很漫不经心的。但还是在结尾的时候被打动了。成长是多么的艰难,所有的重负,都不能说不曾。方方的风景,徐坤的女娲,铁凝的大浴女,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林白的小说,似乎都在讲述女性成长的艰难历程,蝴蝶曾是毛毛虫时的伤痛,无法言说不堪回首的血肉模糊。也许因为女性太柔弱,太敏感,记忆力太纤细,那些往事都是无法忘却的伤口。而相比之下,男性的成长回头看少年可以付之一笑,那些伤痛是他成长为男人的必须功课,也许不能称之为不幸;而女性的这些伤痛是和她美丽柔弱温柔应该被呵护的本质相抵的,所以就是不幸。永远无法弥补的不幸,即使她以后很幸福了,那些痛已经使她不是那个单纯明朗宁静温柔的好女子了。
      即使脱胎换骨在城市里出人头地,也会如林白一样,某一日在黑夜的异乡都市里忽然恐惧起来,以为那荧荧绰绰的地铁出口是地狱的通道。
      很久以前在一次党员会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当听到那个男孩子的往事时。
      虹影说这是她自己的真实经历,这是她能够风行海外的最大的优势,他们喜欢自传窥私神秘落后尤其是这么漂亮的女作家那么遥远贫穷神秘的东方这个女作家又在西方出人头地整一个传奇。令我震惊也是因为这是真实的吧,其实虚构的这种情节并不少见。但那种自恋自怜缺乏自省还是我不喜欢,比不上大浴女的。但也许因为写的是事实,因为回首本身已经需要很大勇气吧。
      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她和赵毅衡的事情。无论是否只是因为那首诗,无疑赵毅衡改变了她的命运。她有一天突然给赵毅衡讲起往事,赵毅衡脸都白了,说你受的伤太深,你无法静观自己。“我当然是睁着眼睛找丈夫,满世界男人里挑,挑得太小心过分,如挑字,惹来坏名声。挑心肠慈悲,挑有学识又非书呆子。恰好撞伤他有份终生大学教职,又怜惜我和我写的字,不嫌弃我那种身世。对一般男人也不能不在乎的坏名声,他却一笑了之。在我看来,是老天可怜我,唯一的一次,好运的光环罩在了我头上。”
      这是这个时代里,为数不多的传奇。这才是饥饿的女儿真正的结尾。
      
  •     几乎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主角平实的叙述和真实的情感。在那个饥饿的大时代背景,生活不仅被短缺的食物和住房,匮乏的物资羁绊得迈不开步,还有更多的是对言论和个人生活自由的束缚。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时的这样的生存环境应该是很普遍的吧。
      另外,非常欣赏女主角坚强的性格,勇敢为所爱的人付出一切的精神,以及为自己做的决定赴汤蹈火的固执。
  •     偶然在图书馆翻到的,也许这叫缘分。一开始作者就给读者呈现出一家人的贫穷至极与隔膜之深,渐渐地,书向我们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随着一个个谜团的解开,作者越是冷静,读者越是心痛,当最后一切都真相大白时,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终于书读完了,我想静静地思考思考了……人生充满波折,而作者的人生尤其心酸!她和历史老师的那部分尤其让人震颤!越是直白表露,越见真实也越显痛苦!缺爱的孩子是有多么的可怜!还有那个年代那些动乱,特殊的国情造就了特殊的民俗,甚至改变了人心,甚至捉弄了人生……不能再多说了,力荐!
  •     勤工俭学了,捉虱子了,排队上厕所等情节,赤裸裸的现实笔触下又让人有种想笑的感觉。那个时代长大的人,在看了她的文字有种切身的体验和情景再现,很多直白的描述没有多少美感的勾勒,却能抓住人的心,发出含泪的笑。
  •     看《饥饿的女儿》,正是阴历六月,骄阳似火的天气,更糟糕的是,还得去单位干活。衣服湿了干 ,干了湿,晚上随便翻几页,对书中那座长江上游的火炉城市褥热的天气,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际上,以我的年龄,对虹影在书中的描写,是不会陌生,我见过类似的生活,那就是我的姥姥家, 几个姨的成长史——她们比我母亲小许多,比我大了几岁,所以,我对《饥饿的女儿》里的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书中那拥挤肮脏的街道,破旧的房屋,拮据困苦的多子女的家庭,以及艰难的成长 ,属于整个中国所有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集体记忆。
      
      虹影似乎是要刻意铺叙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物,如四处充斥的饥饿,酸臭的汗味,墙角的霉斑,像老鼠一样生活的市民,因为长期困苦而伴生的暴戾情绪,以及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艰忍,深沉的情感。像 这样一本书在欧洲出版,势必引起外国人好奇的眼光,但我认为,这不是恶意,而是事实。难以抹去的事实。
      
      说穿了,这是一本描写苦难的书,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内容,写得那么详细那么慢,是为了复原一代人的苦难。看这本书,我总是不自觉地与《活着》对比,相对而言,《活着》更概括,更虚构,余华残忍地把人间所有的灾难集中到主人公身上,并以此主人公作为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因而,也就更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而《饥饿的女儿》很长,时间跨度,却仅仅限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所以, 她(主人公)的经历是属于一代人的,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更因为那些具体细微的描写,总让我有种粘嗒嗒的感受,是书中山城的雾气?是底层劳动者的汗?还是此时此刻糟糕的蒸笼般的鬼天气,我说不清。
      
      
      
      
      
  •     
      一本自传体的书籍,描绘出一个中国最普通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现状和思想状态。当然作者描绘的这个环境确实也是有点小复杂。这种复杂主要来在他的母亲,她的母亲将中国市井社会的关系变的与一般的社会有点出入。
      作者自小就敏感的觉察自己的不同寻常,从父母的态度和邻居的污言秽语中似乎感觉自己的身世并不是想像的简单,带着这样的疑问忐忑的生活到十八岁并且一直在找寻自己身世的真相,终于在十八岁生日这天,他的母亲将前因后果托盘而出,她带着顿悟的恍然厌恶者这个家庭,厌恶着他的生父母,或者说是毫无感情,倒是同情着他的养父,承受着妻子的背叛容忍着其妻与其他男人的孩子共同生活,我不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男人,能够大度或是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他是大度呢还是早已没有感情麻木了,试想,若是很爱深爱的一个人怎能容忍她的欺骗和对婚姻的背叛,并且还主动抚养这个孩子。若是我,我只能说真的无法做到。
       也正是这种父爱的缺失和对父爱的渴望,她爱上了那个玩弄她感情的历史老师,并投入了那个足以做她父亲的老男人的怀抱,然后再被他抛弃,被他遗忘。这样一个让他又爱又恨的男人带走了她美好的初恋,带走了她对爱情的憧憬,歪曲了她今后的人生世界观,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人情,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只是通过那些感官触感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灵魂。
       我不要成为这样的人,即使受伤害,也要快乐的活着,也要体味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想想生活已经够苦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加的更多,来点糖吧来点蜜吧,也许就不一样了!!!
  •     是在看BBC的美食节目时,了解到虹影这个名字和这个人。当时只是介绍说美食作家,百度一下红英,根本没有。原来翻译也是文盲呀,不对,应该是中国文学的文盲。加上美食作家,才知道是虹影。但再看作者生平的作品,我觉得怎么只能用美食作家来局限虹影的作品呢?太窄。
      再立马从图书馆预约虹影的书
  •      最开始让我读下去的是因为重庆,那座我曾经因个人原因一定要去的地方。在氤氲的水汽里渡江,身边陪着第一次见面的人,心里想着陌生心事,隐匿的,不愿让人知。最热的夏天,绕着山,那些树总也阴凉。这是一个讲述南岸的故事,就是那个满是山的地方。
      
      -
       这本书的行文有一种保持着距离的真诚。拥挤的小屋子,总是灰暗明灭的,让人想起上海的小弄堂,对少年时居家生活不满的孩子,大多生性孤僻,一定要逃离,而作者恰也是之一。回忆的那个孩子说着说着,摆着故事,仿佛请你喝一口清茶,但一种拘束严禁的折磨感却扭扭曲曲地刺进骨子里,直叫人头皮发麻:要逃走,一定要的。是一种对狭小空间的恐惧感,这禁锢比饥饿更让人害怕。而这禁锢的主题似乎也比饥饿更加凸出。
       写的好的地方是对纠结人性的表露。两代人的故事,重点人物突出,我很爱她在后半段对历史老师和她自己的剖露,精准直白,比对性的描写还露骨地叫人不敢直视。随之又油然生畏的赞同,你我都如此自私,这一点不论我们有着多么不同的出发点又或者是戴着多么娇柔粉饰的帽子,我们最爱的不过还是自己,即便是单纯爱上爱情的本身也只是为其之下的某一私欲服务着。历史老师的人物从一开始就开始铺垫,时代的背景终究是渗透到每一个人物的丝丝扣里去了。儿女私情,对于想太多的人来说,不过是一场随过的云烟。
       几次落泪。为主人公母亲和小孙的姐弟之恋。或许他也有私欲,因着他从这断感情里拥有了从未如此被需要过的存在,但能坚持一生的人多少是值得敬佩的。混杂着最愚昧最质朴的农村妇人的泪水和沉默,叹息又叹息。
      
      -
      
       最鲜活的人物是三个女人:六六,大姐和母亲。她们都是执拗倔强的,她们的身体里灵魂里都包裹着无处掩藏的饥饿。以自己的勇敢壮实去和大时代搏斗,我们看见了两位前行者的惨淡收场,对于故事的表述者,小女儿,又或者是虹影本身的结局便不得而知了。庆幸的是,时代变了。人性难改,但愿迂腐不再残酷。
      
       欣赏这作品的另一个地方是在于对细节的铺垫,很多书写想要自由的灵魂,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把这看似本性的诉求的来源交代的很清楚。抽丝剥茧一般,一开始是从家庭生活的外在感到物理空间上的压迫,从周围人生活的狭隘产生的逃离的愿望,继而从大姐讲述的家庭历史里引出母亲年轻时的倔强本性,再而是一系列生活遭遇和一直铺垫的主人公本身的身世之谜。铺垫是有的,伏笔也是有的,很多发展在之前就已经猜到,虽然不出奇,但是缜密的布局还算是优秀的。
      
       优秀,但不智慧。
      
      -
       即使是对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个人共鸣的我也两三次不自觉地落泪,不算爱她,但那种带些清冽冷淡却又真诚的语调很是欢喜。是一种自由独立不娇做不讨好的态度。
      
       恰如其分地做人,只凭这一点,在当下即是难得。
  •      总觉得自己不怎么看小说,特别是女性作家,总觉笔触自恋。
       今天聊起来,去年竟然还看了三本,都是女性作品,反映的也是女性命运。
       两本章诒和的《刘氏女》和《杨氏女》,一本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几乎都是“上一辈”的事。
      
       都是真实的人生。刘氏女的命运悲惨的造成有更多个人和世俗偏见的影子,而杨氏女,一个极其漂亮的女人,悲惨几乎全是那个“根正苗红”的年代的影子。朋友跟我讲看刘氏女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其实去年我看小说哭得最厉害的,是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是虹影的半自传体小说,因为反映的是重庆的事,而又将家族成员嘴脸及当时的世态人情刻画得相当准确又不堪,所以据说当时相当轰动。因为蜀渝自来很近,所以书里所描述的环境更易想象。哭得最厉害的,是主人公去做人工流产的那一截,不是因为心疼,而是痛恨书里所描述的其周围的人的“无意识的作恶”。
      
       一直不知何以形容中国当下环境里的那种由每个人一点点的“不善意”而凝结出来的巨大的恶,用刘瑜的话说叫“意识形态不能太过于脱离群众”。一定要对“不守妇道”者表现出巨大的鄙夷,哪怕在其身体遭受巨大痛苦的时候,能吐吐沫绝对不只翻白眼,能翻白眼绝对不只面无表情.
      
       女性命运在不同的时代究竟是怎样?所以我喜欢美剧《广告狂人》里那个从行政文员跻身创意团队并懂得要自己的权利的角色。她在要求与男性员工同薪同酬被唐拒绝的时候,走出办公室说了一句话我极其喜欢:
       “唐,我是说,也许你意识不到女性马上就会成为主角了”
      
       大意如此
  •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不能明白贫穷真的可以导致如此肮脏。
       但是,当遇到基本的求生本能,人的丑陋可以暴露无遗。
       我现在越来越相信,人的本性并不是善良的。如果是,那么亲人之间怎么能如此冷漠,邻里之间怎么能如此幸灾乐祸?
       在那种环境。人性更是可以被扭曲的。
       所有人都是渴望被爱的。
       大姐一次又一次的大吵大闹,只是不过希望被关注。
       时代容不下他们,他们又都无可奈何屈从于宿命。
       她渴望爱,哪怕是母亲的一句温暖的话语。
       当被法律认可为成人之后,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日子。于是,离家出走、反叛,成了她发泄的途径。
       我宁愿相信,这只是小说。
      
  •     1.草草读到中间才发现这竟然是自传!“从一个黑暗、饥饿、充满缺失与爱的童年里杀出重围,用一世的时间来寻找与自我救赎,换得若干年后世人眼中所谓的名利皆有。” 好苦啊... ...
      
      2. 能让心灵变强大的从来不是获取,而是失去然后接受然后动手改变现状,活下来的都是强者,弱者死在历史的尘埃里。
      
      3.去关心那些关心自己的人,这样的人一辈子遇不到几个,而且越老越无法遇到。人性自私与此并不矛盾,为了自己的未来笼络能笼络到的人心,年轻的时候觉得人心是量产的,老了才发现谈何量产,不为环境所动的人心是否存在都要存疑。
      
      4.孤独不等于没有亲密关系,最有价值的关系是在孤独中获取的,生命烧到最后总能烧出个把还算靠谱人心。
      
      5.一件遭遇是灾难还是财富,看你如何看待它,从灾难中学会选择,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这样才能转化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6.年轻妹子都很傻?那边《新周刊》丧心病狂的骂中国男人除了钱和性,给不了一点温暖感,这厢武志红跟你说婚姻悲剧来源于男性娶了不爱的妹子然后被迫天天跑出去赚钱。现在生活是富庶了,富庶到天然爬到马斯洛需求的第二点五层。然后这些不饥饿的女儿和儿子们集体堕入到无法规划未来的漩涡里... ...看不到正确的方向是走不远路的,走不到最后的那批,TA们的苦难真的就一直都是苦难
      
      7.自由是懂得选择生活的理由,认清付出和得到的代价,用自己有的去交换自己要的。谁都有苦的时候,谁都有感觉失去自由被生活压迫着往深渊迈进的时候,这个时候见证宽容和爱。正如富庶的时候见到坚持和信仰。所以身边的人才如此珍贵。再次感谢多年来无论如何都站在我身边的朋友们,你们真的很好笑,我见到你们时笑点特别特别低!
      
      8.成功与苦难都无法复制,所以上面的这些都信不得,LOL
  •     这个世界上的事,哪有那么多的绝对,就像这个世界上的爱,哪有那么的纯粹。我有多爱你,我就有多恨你,就像我有多爱我自己,就有多恨我自己。于是我要告诉你,爱恨两相生,由不得你。
      
      自传体的小说往往会给人一种逼仄的感觉,就像有人拉着你说自己悲伤而隐秘的身世,让你觉得难过却又想继续听下去,这就是《饥饿的女儿》。
      
      一个生于贫困家庭的私生女,一个生而就是秘密的秘密,不甘心地在自己的命运中挣扎,想要用叛逆来对抗自己的母亲,对抗全世界,对抗全世界,这便是这本书的全部。
      
      因为这样的身份,所以她有足够的理由去恨,恨母亲,生她却给不了她光明正大的身份;恨生父,爱她却让她为自己的身世羞耻;恨她的历史老师,爱她满足她的渴望却自私的离她而去;恨她的哥哥姐姐,在这个家中从未承认过她的存在;恨那个时代,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却能感觉得到强烈的要活下去的欲望,因而也没有了结的理由。
      
      然而,爱恨生两边,有多恨,就是有多爱。
      
      这个女儿,还是爱着妈妈,爱她赐予了生命,爱她为这个孩子祈祷时难得的温柔;还是爱那个生父,爱他在她还未出生时便告诉她爱情是什么,是多么引火自焚的东西;还是爱她的历史老师,爱他给了她真正的自由与勇气;还是爱那个家,虽然不说,依然还是心中永远的牵挂、惦念;就算是那个时代,罪恶的吃人的时代,依然仍有它的可爱,不然在多年之后,为什么还会梦见那条江和江上的白船。
      
      还不是因为爱,所以恨得更刻骨。
      
      还不是因为爱,连恨都消散不去。
      
      因为爱的深,所以恨得久,所以那个面黄肌瘦的少女始终昂着她骄傲的头颅,站在山腰上,眺望着长江,眺望着她命运的另一端,然后永远以爱的名义、以恨的名义活下去。
      
      PS,书中有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的描写,文革,大饥荒,一些见解与观点借人物的嘴说出来,很深刻
  •      “那个焰火齐放的夜晚,想起来真是灿烂。”——虹影《饥饿的女儿》
      
       那时候我还五六岁,或者是刚上小学一年级,我记不大真切了。那是我们家新房落成那年的除夕夜,妈妈在制药厂刚好轮到夜班,吃完年夜饭就走了,把我交给了爸爸。我嚷嚷着说我要放烟火,爸爸说放烟火要等到新年来临的那一刻,也就是凌晨。他于是把我带到他牌友家里,把我丢给了他牌友的女儿,比我大几岁的姐姐,自己便去打牌了。
       到了将近凌晨的时候,我们走出姐姐家不禁打了个寒战,继而看到了如鹅毛般的雪花密集地落到地上,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我分明看到路旁的橘树被压弯了腰,发出痛苦的呻吟。爸爸叹了口气:这下损失惨重了。橘树是我们这的经济作物,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都靠它,我知道雪会把树的枝桠都压断,来年橘子肯定减产。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心情,因为我最盼望的时刻终于来临了!我们家本来就在全村地势的高处,加上造了当时农村里最时髦也是最高的三层楼,可以说一下子占据了“制高点”,全村的景色尽收眼底。到了楼顶,全村都被白雪覆盖着,所以感觉还是很明亮。我们摆放好烟花后,爸爸把他抽着的烟递给我,说,去点。我那时候怕,就说,你点,我看(现在却是无论什么节庆的烟花爆竹都只能是我来燃放了)。
       爸爸点燃烟火,刚好那时候凌晨到了,全村每家每户的烟火都一齐窜上了天,整片天空亮如白昼。爸爸说,快许个新年愿望。我左思右想,想破头皮也不知道许什么愿好,便说,没想好,想好再许。连续不断,此起彼伏的烟火持续了有半个钟头,这是我见过最美的。
       之后的烟火便稀稀落落的了。这时我突然有了尿意,便说,爸爸,我想尿尿。爸爸说,你从这里尿下去吧。够不到,我说。他两只手从我胳肢窝处把我一举,我就起来了。我把尿液肆意的从三楼洒下,那一刻我觉得我是站的最高的,凭借爸爸的力量。
       我也知道该许什么新年愿望了,我要快快长大,成为像爸爸一样高大强壮的男人。
  •      在图书馆有限的中文藏书里翻到这一本,封面是作者的特写照片,眼神里透出聪明和那么点儿不服气。
      
       对于一部自传体小说,这个故事很简单,简单到让我觉得作者对自己的青春期有那么点大惊小怪。因贫穷而动荡的时代,一个私生女,跟着母亲的家庭长大成人。她敏锐地感受着隐瞒、蔑视和不安,长成一个缺爱、缺安全感、自私的女人。请原谅我用自私这个词。由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遥远距离,我无法衡量书中"我"成长的结果对于那样的环境与条件来说,是否已经足够仁慈。但”我”最后回到家乡对母亲仍然明显的记恨,只有极度自私的人才会恨自己的母亲。书后三章传出隐隐悠悠的负面能量。读者无法超越时间和空间,这点每个作者都应清楚。封面引的书中句子是“你的身世,你千万不要透露给任何人,不然你以后一声会吃大苦,会受到许多委屈“,在我看来也是一个不那么豁达的选择。
      
       但作者描述故事的方式很迷人。重庆城的万般景象,动荡的人世,一个个悲剧的贫穷的家庭、每一个对生活充满不满的人,像一幅幅铅笔素描,线条明确,特点分明。对于“我”了解的人,几个兄长姐姐以及父母,都着笔不多,但饱满充实。这是一部可以令读者随之体验的作品,尽管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我庆幸这份距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未体会过真的贫穷和动荡,也从未得丈量这个距离有多长。丈量的尺度并非财富或付出,而且人群中应得到普遍认同的对每一个个人的尊重和同情。甚至是冷眼待之,也胜于集体性的为了讨伐而讨伐的习惯。这样想想,其实这个距离好像并不长。
      
  •     那是个荒诞的年代。就因为某个领导人,谎言盛行,特权泛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个时代人性丑陋的一面暴露无遗,或是生生把人性扭曲。那时候,干部说谎导致饥荒,饥荒年代人要说谎才能当干部;那时候三四岁的孩子就要被带去参观阶级斗争展览馆,看惨绝人寰的照片;那时候下雨天路上人人像特务;那时候末路亲戚投奔因是“阶级敌人”而无法收留导致冻饿致死;那时候母亲饿死,儿子只字不提,还得写入党申请书夸党的丰功伟绩;那时候学生上学不是读书而是义务劳动;那时候毛老人去世,每个人都要哭,不哭就是不忠,得接受教育。。。。。。那个时候冷漠和饥饿是每个人的胎教。
  •     饥饿是一种可怕的媒介,让你觉得卑微到无颜做人。然后在扭曲的内心产生破坏和逃离的勇气。只为做真正的自己。
      
      我们责怪命运不济,在那么多文化丰富的历史里偏偏让我们降升在这个虚伪的体制内。六六的所有不堪与冷遇都是49年后那闷雷般热气冲天的改造造成。
      因饥饿产生的内心贫瘠,更胜于生理的饥渴具有极强和破坏力。文化的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口号与简单的逻辑。能体验丰盛感情为豪的人类,在此时是一种可耻的累赘。
      
      书中描绘的那个世界似乎,在现在似乎已经远去,那真的远去了吗?生理的饥饿普遍离去,这让宣传家们吐沫横飞夸了多年,还未止住。那接踵而来的是内心疯狂的饥饿,却是不易查觉不到的。我们娱乐,我们支着脖子长话纷飞,然后日历翻过一页,心安理得的睡去。
      
      长江水涛涛不绝的流过洪荒的原始时代,歌舞升平的古代盛世,乱贼与诗人流亡的是非年代,在全面实行共产主义的上世纪中后期,她依然哗哗的语调从容的流过人聚人散的古老码头,改朝换代的事她看得太多,她也成全了太多为尊严的死,避护了太多流亡的灵魂,太多本美好的事,因她支离破碎。长江边的饥饿女儿,她洗脸水,她夜里的尿水,她堕胎后未成形的胎儿全被这江水容纳,拥着推进大海。这一腔江水是唯一的真实,藏污纳诟。
      
      所有的苦难与解救,都是因爱而起。若不是袍哥对年青清新的母亲一见钟情,就不会有就怕撞不起祸的大姐。如果没有六六的生父与母亲短暂的相濡与沫,这五个孩子连同母亲早葬尸于长江边上的贫瘠的土地上吧,带着饥饿与同样饥饿人的恶口的践踏。六六对历史老师的爱,成全他自私的欲望,也开启了她的人生。在不能谈私爱的禁忌年代,爱是一条贪婪的蛇,蜷在人的胃里,饥饿升级,痛苦升级,化做一股力量筑成一个人的曲折成长。
  •      以前也读过虹影几本小说,看过她的照片,隐约看到她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感触。直到看完《饥饿的女儿》这本自传体的小说,才大为惊叹。
       才女的传奇人生与勇敢精神确实非我等常人可及。从小对于身体、性的敏感,稍微长大之后敢离家出走的勇气,成人之后感不顾世俗,只顾体验的生活方式。看完之后我森森觉得,自己真是太循规蹈矩,太普通了。确实,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有认识,有过人之处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底气与支撑去体验不平凡吧。我还是平凡、普通世俗的度过这人生吧。
       书中对于文革的描写这么赤裸竟然也可以出版,看来社会真是开放进步了不少。不管是不是虹影自己的经历,单凭这点就值得一读。
  •     从《饥饿的女儿》里,能看到更真实的城市。
      
      人是城市的缩影,城市是国家的缩影。
      
      痛苦是一泼粪,不管你想不想要这肥料,都得接招。
      
      都是臭不可闻的粪,开的花,结的果,造出的世界,却大不同。
  •     终于看完了。
      
       当我感受到这本书的精彩时,已经翻过去了2/3。前面的那一百多页,我的感受去哪里了?是她铺垫得太多,还是我的感觉过于麻木。在亲情面前,这一番爱是该呢还是不该?六六她不知道,但她的眼泪知道。
  •   书评写的。。。我都想自戳双目。。。。。太瞎了。。以后慢慢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